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誰能告訴我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什麽?

誰能告訴我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什麽?

先說說諸葛亮出山,鞏固地位的過程。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魏略》《九州春秋》中記載的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的故事。書上說:“曹公當機立斷,明知荊州是下壹個敵人,而劉反應遲鈍,又不懂軍事。光明北行,光明不老,而且年輕,是為了生意……”後來劉備自己做了帽子,諸葛亮勸阻了,他也沒註意到這個年輕人——這個情節稍微改編了壹下,加到了《三國演義》裏。

當時荊州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因為徐庶的話,劉備去見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荊州士人中並不是很有名。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於以下兩點考慮:第壹,所有的名士都被劉表搜刮壹空,所以劉備得找個二流名人;二是劉備想效仿“壹千塊錢買壹根馬骨”的故事,通過拜訪壹個年輕人來提高自己愛才的名聲。

總之,不管劉備以什麽理由親自去拜見諸葛亮,既然這種說法已經被正史采納,那就姑且相信吧。但是背後有壹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隆中對”。隆中對壹直被認為是壹個極其高明的戰略方針,但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它有兩個很大的缺陷。壹、“聯吳”與“據荊”的矛盾(孫吳覬覦荊州已久,兩條狗都盯著同壹根骨頭。他們怎麽可能不咬人?不過,這個問題與主題無關,先不說了。二是如何取得荊州。就第二個問題而言,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果是獻給劉表的,也無可厚非。劉備當時只有壹小塊新田地。他怎麽可能得到荊州?諸葛亮再聰明也不是妖。他不會知道劉表什麽時候會死,曹操什麽時候會南下,也不會知道劉聰投降的這麽幹脆。如果沒有這第壹步,隆中對將是壹紙空文。可能還是壹個不錯的戰略方針,但是太大了,沒用,吸引不了當時連屁股都坐不住的劉備。

所以有人估計“隆中對”的基本策略,其實劉備早就明白了,他只是想看看這個年輕人的思維是不是和自己壹樣。既然大致如此,他也不會在意細節,就先雇壹座山。也有人認為,所謂的“隆中對”不過是諸葛亮與劉備長談的壹些片段,只是串聯,本身並不是真正的戰略對策。

先放下隆中對,諸葛亮終於出山了。但是他很長壹段時間沒有出去,曹駿南下,於是他把劉備打得很慘,逃到了東方。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燒火看壹看”和“燒新田”的記載。諸葛亮出山後的第壹個貢獻,其實就是渡江東,說孫權,聯合起來對抗曹操。赤壁之戰後,“先主接下江南,以梁為軍長,令其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稅充軍。”其間,借東風、富華榮、守府四郡本來是不存在的,而且直到此時,諸葛亮主要負責內政外交工作,從來不上前線打仗。

諸葛亮第壹次上陣,是在劉備進攻四川的時候。兵困龐統死。沒辦法,就叫“(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引眾將回江,分郡縣,以其前主定都。”四川平定,“以(諸葛亮)為總軍師,掌管將軍府。我先主出門的時候,(諸葛)壹直守著成都,還是個平民。都說諸葛亮用兵如神,至少在劉備死前不是這樣——劉備很少讓諸葛亮帶兵,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論證過,劉備手下有三派:原派(原隨),以關、張、趙、黃、魏為代表(順便澄清壹下,魏延不是將軍);荊州派,以龐統、諸葛亮、馬良為代表;川派代表人物有法正、黃泉、劉八、李炎。而劉備最信任的是元聰集團(都是老哥們,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團,這對荊州集團來說就差多了——尤其是他的老兄弟關羽死在荊州之後。後來,法正成了劉備手下最大的名人。“他是蜀郡太守,外系京師楊武將軍,內主。”他喜歡報告個人的不滿。有人勸諸葛亮和劉備說話,管好法正,諸葛亮不敢。他答道:“主公在公安,北怕曹公的強大,東怕孫權的武力,最近又怕孫夫人生在肘腋下;時候到了,進退有度狼,法孝玉之翼,使其騰飛,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律作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地位並不在劉備之下第壹,至少法正還在他之上。

公元222年,劉備討伐在夷陵被魯迅擊敗,逃回白帝城。在他東移之前,眾多大臣都上桌勸阻,只有壹直主張孫劉聯合的諸葛亮壹言不發。有人認為諸葛亮贊同劉備的冒險,也有人認為諸葛亮知道說出來沒用,所以專註於此發了財。劉備兵敗,諸葛亮在天嘆息:“法若孝,則能制主,使其不東;如果妳回到東方,妳就不會有危險。”可見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並沒有《演義》中那麽重要。所謂“如魚得水”,不過是劉備臣子的壹個門面罷了。

劉備臨終時,關羽、張飛、龐統、法正、黃權等比諸葛亮更重要的臣子都死了,走了,他只“獨留諸葛亮,立李延為副”。其實諸葛亮是管民政的,李嚴是管軍事的。建興元年,封諸葛為鄉侯,設府理事。總之,還引益州牧,政事無詳,鹽由(諸葛)定。”至於諸葛亮的軍政大權,那是以後的事了。

說了這麽多,我們到底想說明什麽?我們要說明的是,諸葛亮並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兩位軍政奇才,他也不是壹出山就成為劉備心腹的第壹大臣。要說他最大的天賦在於政治鬥爭,那就要從三大集團的對立說起...

當然,袁琮集團是劉備手下最信任的壹個。其中,關羽於219年被孫權擊敗,張飛於221年被張達、殺死,麋竺因其弟麋芳投降東吳而“恥辱”而死。劉備入蜀後不久,孫淦就去世了,簡雍也在他去世的那壹年去世了。從群雄到諸葛亮時代,大概只有趙雲和魏延兩個人,比較有資格。

劉備第二次信任的是四川集團。其中法正死於220年,黃權在劉備擊敗夷陵後被迫降曹,許婧和劉霸都死於222年。只剩下壹個有分量的人,李炎,生在南陽,卻回到了四川。

也就是說,劉備死於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劉禪即位,改國號為建興。此時原來的下屬集團已經衰落,強大的川集團只剩下壹個李延。而諸葛亮故意最後除掉了李延,才得以執掌朝政。

歷史上李嚴,又名李平,病逝。“(李)嚴、諸葛亮受遺詔輔佐;以(李)顏為中央護國公,統壹內外軍務,鎮守永安,為輔政大臣,後又多次升遷,名聲不如諸葛亮。然而,劉禪即位後,李嚴的官階雖有所上升,但逐漸失去了第壹軍事領袖的實際地位。先是諸葛亮親自率軍南侵,然後李嚴從永安轉戰江州,再以抵抗曹真南侵為名,前往漢中,與諸葛亮控制的中央政府越走越近。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幹脆抓住他的兵的把柄,讓他護送糧草。蜀國道路艱難,糧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就連諸葛亮本人“每次糧草遭殃,都不會申請。“現在他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李延,李延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找妳的岔子,他想逃也逃不掉!

關於李延芝的降級,史書上說:“九年(建興)春,軍明於岐山,平催巡撫提物。秋冬之際,雨中雨,漕運未續。都督胡忠被發配參軍,成為諸侯。表明妳從軍隊撤退的決心。平聞退更驚曰:‘軍糧足,何須還?’為了減輕我們不做這件事的責任,我們顯然不會前進。還說‘軍隊撤退是為了誘賊打仗’。很聰明地顯示出前後的筆跡很稀疏,這違反了錯誤的章節...搬到梓潼縣對人們來說是壹種浪費。“壹眼看去,李炎(平)真的是罪有應得,哪怕糧草都不能放在前線。為什麽撒謊?為什麽要獻讒言召諸葛亮回軍?但是壹想起來就覺得很多疑惑——李艷是什麽樣的人?諸葛亮也說過自己是“流裏的壹份子,舍不得放棄”,不管他的詭計是什麽,至少他可以是出類拔萃的,而不是懦夫。這種人怎麽會玩這種拙劣的把戲?就像諸葛亮主政而死壹樣,白癡就算能編造出兩邊的謊言也不會相信這個所謂的“陰謀”不管他自己的親筆信還在別人手裏!

總之,李延的政治生涯結束了,諸葛亮成了蜀漢的第壹重臣。往好裏說是霍光,往壞裏說是呂不韋(其實還不錯,只是他和曹操、王莽比不上,因為他畢竟有主宰的權力,他沒有實權)。李燕的品德不好。也許只是為了諸葛亮殺他,但用那種勾心鬥角的手段不是君子之舉。我們想提醒大家,在政治中,沒有完全的君子,否則他肯定活不下去。不要把諸葛亮當聖人。孔子是唯壹的聖人,所以老家夥根本無法施展他的政治野心。

繼續,隨著諸葛亮勢力的穩固,以前的奴隸集團和四川集團徹底退居二線,荊州幫勢力處於朝野。總有人稱贊諸葛亮任人唯賢,那麽我們先來看看那些“聖賢”的來歷——諸葛亮親近並壹手培養起來的年輕壹代,無非是繼位的蔣琬、費祎、姜維,親如父子的馬謖,被托付了最後壹條命的楊儀,還有範蠡推薦的董允、郭有誌、向寵。這些人,除了姜維,還有蔣琬的零陵、費祎的江夏、馬謖的襄陽、楊怡、向寵,以及董允、郭有之的南郡——而零陵、江夏、襄陽、南郡在漢末都隸屬於荊州刺史部,即都是荊州人,都是諸葛亮的故鄉。原團就更不用說了,川團有壹大批名臣,而且都在自己的老家。要說自己的孩子沒用,還得從被孫權占領過的荊州人裏面選人才。真是難以置信。

所以諸葛亮用人不是或者至少不全是唯才是舉,而是基於集團利益。毫無疑問,他的政治鬥爭能力壹流。

據說諸葛亮是壹位偉大的政治家。如果這個所謂的“政治”是指政治鬥爭,我們無話可說,但如果主要是指民政,恐怕孔明就戴不上這個高帽子了。諸葛亮的運補能力不錯。當地方民政官,總能給前線“足夠的糧食和士兵”,這是蕭何的遺產。然而,這種運力的背後,究竟是靠合理的統籌安排和鼓勵生產,還是靠努力尋找,誰也不知道。

諸葛亮終於爬到了最高的位置,成為了整個蜀漢的家。他收到的是壹個爛攤子。經濟上,《隆中對》提到“益州危矣,良田千裏,天府之國”,但暴發戶劉備壹進成都,就賞賜軍功,國庫空虛。雖然後來他按照劉八的建議出了不少錢,平抑了物價,但也只能是壹種權益的衡量。如果長期實施,無異於飲鴆止渴。在政治上,蜀國的法律是嚴厲的。據說壹出臺就“君子小人鹹怨”,後人解釋要用重典治亂。然而,諸葛亮治理蜀漢12年,這些政策卻沒有絲毫改變的跡象。經濟上,他只靠向東吳出口蜀錦維持。他自己也說“利潤用盡”;政治壓力,人才雕琢,學術萎縮,連史書都不剩——蜀人陳壽苦於沒有得到足夠的史料,甚至寫出了《舒舒》,這是三國史上最薄的壹卷。固守舊法,不與時俱進,諸葛亮能算得上偉大的政治家嗎?

也許是諸葛亮為了積蓄力量,刻意維持這種“戰時格局”,在北伐取得壹定戰果後再加以改變。但是,壹次最後的北伐沒有成功,即使他有這個心,也成了夢想的泡沫;第二,歷史不能建立在推測的基礎上,不能說它有沒有反映出來的東西。諸葛亮即使把他的長遠計劃付諸文字,也是空洞無物,沒有人能說不實施就壹定成功,從而給他戴上了偉大政治家的高帽。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南下。據說是因為“先攻心,後攻城”的策略,“秋平”,“國富軍資”,《紫同治劍》也說:“天下終有光,夷人不回頭。”這壹直被認為是諸葛亮治國用兵高明的壹大證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要知道,雖然中國古代史書的作者大多對歷史管理的態度是正確的,不會篡改,但是“華夷之別”的封建觀念是很強的。他們根本不把少數民族當人看,認為中央不把他們屠殺幹凈就是善治。所以關於諸葛亮南征的溢美之詞太多了,這是壹定的。

中南地區生產力低下,諸葛亮卻把它放下了。「軍資出,國富民強」有什麽道理嗎?而野蠻人真的“不再叛逆”了嗎?《三國誌》記載了名臣李惠的事跡:“大軍歸來,南方蠻夷造反,殺守軍。(李)回去討飯,除惡務盡,將帥兵移往成都,賜金銀犀牛皮耕牛馬,補充了軍資,當時不缺開支。”不用說,壹定有很多搶劫。查李惠死於建興九年(公元231),而諸葛亮死於建興十二年,所以這次謀反應該發生在諸葛亮死前。

而的事跡中也提到:“當初丞相梁議後,起兵伐夷,殺太守龔祿、焦晃……”以上兩個證明可以說明,所謂“不反蠻夷”完全是虛構的。目前西南壹些少數民族,有“孟獲七擒諸葛亮,梁不敢再南侵”的傳說,可見西南夷對孔明實際上是什麽印象。

談完政治,我們來談談軍事。首先要確定,所謂的“岐山六出口”以及演義中的過程,90%都是虛構的。短短七年,從六年到十二年,諸葛亮四次親統北伐。第壹次真正出山的岐山,被張合“拔西溪郡千余戶,猶留漢中”所滅。當年冬,諸葛亮“出關,圍陳倉,曹真拒之,(諸葛)舍盡亮糧。”“魏引騎追(諸葛)至亮,(諸葛)至亮而戰,破之,斬(王)雙。”第二年,陳石被派去攻擊武都和尹平,郭淮拒絕了。“(諸葛)出至建威,(郭)淮歸,遂平郡”屬於協同入侵,不算。建興八年,魏派曹真等人攻漢中,說“(諸葛)留亮於城固,赤阪,大雨止,(曹)歸”,是防禦戰,接觸規模很小,無法統計。文九年,諸葛亮又到祁山,說“以木牛流馬,盡糧而退,與魏將軍張合戰,射之”,這是撤退時最輝煌的勝利。終於,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出斜谷,在渭水南岸與司馬懿對峙,最終死於五丈原。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諸葛亮北伐的。他多次入侵軍隊,不僅失敗,甚至連壹寸土地也沒有獲得。都說諸葛亮是偉大的軍事家——根本沒有成功的例子。怎麽才能證明他軍事能力強?更何況仔細分析他的鬥氣和平庸總是能看到。臺灣省軍事史學家李真先生說得好:“妳看諸葛亮用兵,只看其戰略上的對,不可為之辯護。至於言情小說,那些稱諸葛亮用兵神奇莫測的,都是無根的。”

以第壹次北伐為例。這次北伐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機。曹魏以為劉備完了之後,蜀中無人,根本沒有防禦可言。結果被壹棍子打了。諸葛亮“揚聲取顧頡路賞,使趙雲、鄧騭疑兵。據吉谷說,魏將軍曹真拒絕了他們。(諸葛)亮身引眾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反叛(諸葛亮語),關中回響”,形勢大好。所以後人評論說,“若(諸葛)長進,三郡不歸中國”。可惜諸葛亮的“徐行不進,後官兵去甘肅,三郡復起,(諸葛)亮無次元。“諸葛亮行軍求穩,不肯急進。當年曹操“壹晝夜輕騎三百余裏”,所以在當陽長阪打敗劉備,好處是必然的。但光明計劃不如此,執著於“必當將軍”的古訓。和趙括有多大區別?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葛亮治理蜀國,卻不能使強兵富裕。有什麽區別?況且它的用兵真的很平庸。南宋陳家等學者說:“孔明卒步十余萬,西行千裏,欲與之戰。而仲達憑實力騎三十萬,只能守住自己,卻不敢對敵,不敢追擊。”他認為蜀軍在戰爭中掌握著主動權,這是諸葛亮精兵強將的明證。事實上,戰爭的成敗取決於戰略目標是否達到。諸葛亮的目標是西占隴右,入主中原。他達到目的了嗎?他能主動嗎?壹出祁山,張合擊之,救之——街亭,破馬謖,全失其功;第二,曹真出祁山,料必出陳倉,使趙昊守之以待之,大挫諸葛亮銳氣;三滅,四滅,司馬懿堅守政策,教其糧退。從頭到尾,諸葛亮使盡了渾身解數,卻動彈不得;勞偉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沒有士兵,但他卻把這場防禦戰的所有功勞都攬到了自己身上。其實戰爭的主動權壹直在魏軍手裏,所以蜀國被戰爭削弱了,魏國沒有被兵傷到,最後兩個書生滅了蜀國。所以魏人說“(諸葛)亮糧窮,憂吐血,連夜燒營,入谷,病死”,語言雖是諷刺,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

綜上,諸葛亮既不是偉大的政治家,也不是偉大的軍事家。在那個時候,他可能是壹個傑出的人物,但如果真的有人要戴他的帽子,大概只有“發明家”這個詞才能勉強塞進去。諸葛亮形象的演變和關羽很像。諸葛亮作為統治階級提拔忠臣孝子的工具,逐漸得到提拔,最終成為《三國演義》中的聖人。如果妳喜歡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沒人會在意。如果妳想說這段歷史,請把他們從神壇上拿下來,擦去籠罩在他們臉上的重重迷霧,通過歷史書來概括壹個更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