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是在16世紀初隨著閩南移民傳入臺灣省的。大致可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風俗歌、勸誡歌、乞討歌。
臺灣省的音樂文化,除了山歌以外,都有本土音樂的特點,漢族的音樂是從大陸移植過來的。但由於300多年來當地語言、風俗、地理環境、社會背景、人文特色、土地情懷的影響,經過不斷的生長、再生和演變,孕育出了具有獨特地方風格的音樂。
臺灣民歌的發展
國民黨遷臺前,福佬人約占臺灣人口的75%,更多人講臺語。由於福佬人占絕大多數,他們的民間音樂內涵相當豐富多彩,用臺語演唱的福佬民歌自然成為臺灣民歌的最大主流和重點。民間所指的“臺灣民歌”,壹般也是針對“傅老民歌”。
值得壹提的是,寫於臺灣光復前後,創作當地民歌至今難忘。如光復前的《望春風》、《雨夜花》、《田園歌》、《白牡丹》,光復後的《補破網》、《叉燒包》、《安平紀念歌》、《杯底不能餵金魚》。這些久經考驗的古歌,既有濃郁的地方傳統音樂,又反映了臺灣同胞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懷,更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兒女私情的感受,讓人百聽不厭。每次唱這些歌就像喝了酒,停不下來。這些帶有民謠風格的歌謠,不允許被列入所謂的“民謠之林”,因為它們都有作者。其實能不能叫民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在普通大眾心中根深蒂固,甚至連正宗的民謠都可能望塵莫及。這就是為什麽這些有品位、符合標準的創作歌曲往往被視為“臺灣民歌”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裏可以稱之為“準民歌”。
臺灣民歌的三大特征
1,臺灣省風格:必須伴有臺灣省的地方氣質和傳統精神。
2.民間傳說:必須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在民間流傳久遠,遵循事實。
3.歌謠:必須是能唱的歌或能背的歌謠,不包括只用於表演的音樂。
臺灣民歌的類型
1.勞動歌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號子,其特點是配合勞動動作的聲音節奏強,具有直接促進勞動的作用。廣義上包括勞動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後壹類歌曲,有些也是配合工運演唱的,壹般能起到壹定的鼓勵和調節情緒的作用,但沒有明顯的配合工運的強音節奏。廣義的勞動歌曲有時也可以歸為生活歌曲。
2.儀式歌曲與民間儀式壹起唱,如新年祈禱,慶祝災難,祭祀祖先,以及日常習俗活動,如歡迎親戚和送朋友。歌有三種:戰術歌、儀式歌、風俗歌。戰術歌是被認為有神奇功效的民歌和咒語,如“黃帝,黃帝,我家有個哭夜郎,路過的君子唱三聲,睡到天明”。儀式歌是結合節日、慶典和其他祭祀儀式演唱的歌曲。主要內容是祭祀神靈,祈求豐收。比如竈王爺唱的祈福的歌,龍王爺唱的祈雨的歌。風俗歌用於婚禮、出生、生日、葬禮、建房等迎客場合,如會計歌、哭嫁歌、建房歌、敬酒歌等。這是數量較多、迷信較少、文學價值較高的儀式歌部分。
3.政治歌曲主要反映人們對某些政治事件和人物的認識和態度。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在中國古代,許多政治歌謠以童謠的形式出現,其文字記載多見於歷代史書的《五行誌》。時政歌謠大致可分為三類:①揭露諷刺統治者的歌謠,此類作品數量最多;(二)歌頌清官愛國的歌曲;(3)歷代農民起義的歌曲,反映農民覺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濃。
4.生活歌曲反映了人們壹般社會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農民和婦女的生活。農民生活歌曲反映了舊社會農民非人的生活,揭露了地主的殘酷剝削和貪婪。《十二月長工》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反映了長工與地主之間的尖銳矛盾。女人的生命之歌,大多出自民間婦女之口。女人從壹出生就被歧視,像商品壹樣嫁出去;從壹個被虐得滿目瘡痍的媳婦的壹生,到做女人沒有幸福的悲慘人生經歷,都體現在女人的生命歌裏。在大量苦澀的情歌中,往往蘊含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資本主義興起後的現代歌謠中,經常會發出反抗時代的強烈聲音。
5.根據壹些學者的觀點,情歌可能起源於壹夫壹妻制在夫妻婚姻和丈夫生活之間的交替時期。它們是數量最多、流傳最廣的民歌,在勞動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愛情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①傾訴彼此愛意,表明擇偶標準的,如“絲線引橋”、“金銀不如意郎”(2)表達離別思念之情的,如“畫中有妳”、“以和為壹人”。(3)表達永不分離的忠貞愛情,如“寧可挨打,不可丟郎”“出衙門手牽手”。(4)警示批判的訴苦情歌,如:“學莧菜學到老,別學辣椒黑心”“郎小姐姐失了心”。⑤大量的出軌歌曲,如《家花不如野花》,雖然含有壹些不健康的思想感情,但往往表現出被剝奪了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臺灣省的民謠有哪些?
1,黑暗的天空:1968 15歲時,鄧麗君發行了壹首臺灣民謠《失落的銅》。專輯中的曲目都是鄧麗君翻唱的,《黑暗的天空》是其中壹首童謠。
2.《牛莉之歌》:作詞:許,作曲:臺灣省自然民歌,歌手,本名林秋鸞,臺灣省桃園大溪人,臺灣省歌手、綜藝節目主持人。
3.向上思考:《向上思考》是流傳於臺灣省南部半島的民歌之壹。恒春山歌的五大主調中,思起來是臺灣省各界最為熟悉的,可以說是恒春的代表歌謠,也是珍貴的地方民間文獻。
4、失銅童子:“失銅童子”,又名失銅子、失銅或失董。是流行於福建和臺灣宜蘭縣的兒歌(民歌)。風格屬於臺灣省漢族童謠,又稱“宜蘭調”。兒童民謠描述老式火車穿過隧道,在路頂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