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蘇州話僅指吳縣(原屬郭縣)方言,狹義上僅指通行於蘇州市區的方言,即“白素”。
歷史上,常熟壹直屬蘇州管轄(包括秦漢時期的會稽縣、吳軍縣和宋代的平江府等。),所以常熟話和蘇州話的關系是最深的。
想要了解地道的常熟方言,首先要看古今常熟歷史。
唐朝以前的常熟縣不在虞山鎮。唐武德七年(624),常熟郡遷至海虞城(今虞山鎮),劃歸吳軍。
元代貞元年間(1295),常熟郡升為常熟府,隸平江道。
明洪武二年(1369),減為壹縣,隸蘇州。
清雍正四年(1726),趙文縣位於常熟縣東部,兩縣治壹市。
1911爆發辛亥革命,常熟、趙文兩縣合並為常熟縣。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
同年5月,常熟市設立為縣城,縣市兩級辦事處合署辦公。
1951年常熟劃歸蘇南行政區肅州區。
6月,1954,11,常熟晉升為江蘇省直轄市。
1958年常熟撤市,仍統壹為常熟縣。
1983年3月撤縣建市,常熟市設在該縣。
現代常熟方言的發展應該是從清代兩縣分治開始的。常熟和趙文兩縣以秦川為界,方塔壹側是常熟縣,另壹側是趙文縣。
常熟方言的發展是在環線以內的小範圍內慢慢演變的。
常熟縣和趙文縣也被稱為西鄉和東鄉。
東鄉偏高,西鄉偏低。所以在農業經濟時代,地勢低窪的西鄉遠比地勢高的種植棉花等農作物的東鄉發達,因為這裏種植的是價值很高的水稻和油菜。
東鄉和西鄉的方言分化越來越明顯。
那時候東鄉族婦女以吃白米飯,說西鄉話為榮。
1911辛亥革命爆發後,常熟重新統壹為郡,但東鄉和西鄉的經濟差距還是蠻大的,經濟不平衡導致人口流動。
合並後,人員的流動促進了方言的逐漸融合,從原來的差別很大到差別很小。
解放後,常熟方言的方言結構變化不大。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常熟的人流量有所增加。外地人來常熟,常熟人去外地。東鄉經濟發展已遠超西鄉,媒體豐富。
隨著越來越多的方言和普通話,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演變,常熟方言也發展迅速。
變得更加多元化,新詞多了,受外來影響的詞多了,不用的舊詞也在慢慢消失。
常熟話是新常熟話。常熟話只要是常熟人聽得懂的,就是常熟話。
沒有固定的方言,就像沒有固定的玉山。
何必在意這是東鄉話還是西鄉話,農村話還是城市話?都是古常熟方言的分支、支。
生活在常熟的人都是常熟人——老常熟人和新常熟人,自然說的都是常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