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臨縣歷史

臨縣歷史

1.臨縣的歷史沿革,夏屬冀州,周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秦莊王祥二年(前248年),隸屬太原郡。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設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改為建水縣。東漢時,改稱鄰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鄰水縣並入離石縣,仍屬西和縣。東漢末年,西河縣並入太原縣。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魏黃二年(221),設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晉朝時屬離石管轄,被匈奴占領。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北周建立烏土郡、烏土郡。隋開帝元年(581),廢郡,吳土改太和。

大業三年(607),改州為縣。臨縣屬於離石縣。

唐武德三年(620),太和縣改為臨泉縣,屬石州。宋仍稱臨泉郡、鼎湖郡,隸屬於石州、河東道。

傅園二年(1099),調任晉寧軍。金天會元年(1123),改稱鄰水縣,棄金寧軍,屬石州。

蒙古統壹二年(1261),改臨泉為臨泉,屬太原郡。元三年(1337),升為林州。

明洪武二年(1369),林州減為縣,屬太原府。臨縣縣名依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歷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為汾州府。清朝受明朝統治,縣屬集寧路汾州府。

民國時,撤銷州,縣直接歸山西省管轄。該領土分為五個區: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民國二十九年(1940)解放臨縣,建立* * *領導的抗日民主,臨縣劃分為10區。

同年5438年6月+10月,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臨縣分為臨縣和南林縣,臨縣7區,南林縣5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臨縣與南林合並,仍稱臨縣。

1949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署管轄。1952劃歸榆次社(後改為晉中社)。

1971年,建立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1984 4-7月,鄉(鎮)村制變更。

臨縣有10個鎮,28個鄉。2002年村並鎮,全縣有13個鎮,10個鎮。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屬呂梁市管轄。。

2.山西臨縣古地方是什麽?

臨縣夏屬冀州,周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屬趙。

秦莊王祥二年(前248年),隸屬太原郡。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設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改為建水縣。

東漢時,改稱鄰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鄰水縣並入離石縣,仍屬西和縣。東漢末年,西河縣並入太原縣。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二年(221),設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晉朝時屬離石管轄,被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北周建立烏土郡、烏土郡。

隋開帝元年(581),廢郡,吳土改太和。

大業三年(607),改州為縣。臨縣屬於離石縣。

唐武德三年(620),太和縣改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郡、鼎湖郡,隸屬於石州、河東道。

傅園二年(1099),調任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改稱鄰水縣,棄金寧軍,屬石州。

蒙古統壹二年(1261),改臨泉為臨泉,屬太原郡。

元三年(1337),升為林州。

明洪武二年(1369),林州減為縣,屬太原府。臨縣縣名依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歷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為汾州府。

清朝受明朝統治,縣屬集寧路汾州府。

民國時,撤銷州,縣直接歸山西省管轄。該領土分為五個區:東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

民國二十九年(1940)解放臨縣,建立* * *領導的抗日民主,臨縣劃分為10區。同年5438年6月+10月,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臨縣分為臨縣和南林縣,臨縣7區,南林縣5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臨縣與南林合並,仍稱臨縣。

1949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署管轄。

1952劃歸榆次社(後改為晉中社)。

1971年,建立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

1984 4-7月,鄉(鎮)村制變更。臨縣有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村並鎮,全縣有13個鎮,10個鎮。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屬呂梁市管轄。

3.臨縣大禹鄉的歷史。早在1989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裏生活繁衍。

這裏發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代表性遺跡。離石這個名字來源於山川河流。山為離石山,俗稱赤箭嶺(今方山縣北)。山前有水,故縣名由此而來。

大禹治水期間,壹些重點工程位於谷裏石。戰國時《魯春秋》篇曾說:“龍門未開,呂梁未鑿。河水從孟門流出,逆流而溢。”

《永寧周誌》載:呂梁山在離石城東壹百裏,俗稱“骨脊山”。孟門,現屬柳林縣,位於村南蛟龍石墻內,將黃河兩岸的石山連成壹座天然堤壩,阻斷了黃河的去路,形成了壹個湖海。萬壹下大雨,洪水會很可怕,會泛濫。

大禹劈開孟門西南的龍石墻,使河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古離石十景之壹的“孟門陶虹”。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為三晉西部重鎮。

西漢置縣,東漢永和五年西河縣遷至離石。靈帝末年,郡縣皆廢。

三國魏黃三年(222)復郡,屬西河。劉淵據郡起兵後,郡被廢。北魏明帝位於李市鎮。

北齊天寶三年(552),設立彰化縣,北周建德六年,改離石為離石縣。唐、宋、元、明均屬石州,明初離石市並入石州。李春芳,隆慶年,改名為永寧郡,與石獅諧音。

民國元年,州廢為縣,三年改稱離石。1941年從董賢縣遷來,1946年並入離石縣,1954年並入離山縣,後又分方山縣,1958年並入中陽縣,1959年遷來鐘山縣。

1971年後,呂梁地區行署所在地。1996年撤縣設市。

2003年10月23日10,呂梁撤區設市。離石市改為離石區。

離石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種關系,其下屬的縣名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比如,唐朝時,它統領離石、平邑、臨泉、鼎湖、方山四縣:宋朝時,它統領離石、平邑、方山四縣。

還有前面提到的知府改名的事情,可見其重要性。

4.呂梁的歷史呂梁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當時呂梁有曲藝、平陵、中陽、瓜蔞四縣。公元前376年,漢、趙、魏分晉後,呂梁為趙國版圖,內有中陽、子時、大嶺。

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設太原郡後,呂梁成為太原郡的版圖,有大嶺、子時等郡。漢初,呂梁還是太原郡的領地。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設立西河郡後,呂梁分屬西河郡、太原郡、平陽郡。大嶺、陶萍、紫石是太原縣所轄的縣;西和縣下轄林、高朗、中陽、離石、土軍、、鄰水縣;鋪子縣是平陽縣下轄的壹個縣。

王莽代漢後,紫石縣改為梓潼,大嶺縣改為大寧,陶萍縣改為多茂,鄰水縣改為水間。東漢建立後,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初,呂梁屬西河、太原、河東三縣。離石、林、高朗、鄰水、中陽、平洲為西和縣所轄縣;大嶺、陶萍、紫石是太原縣所轄的縣;鋪子縣屬於河東縣。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西和縣遷至離石縣,是呂梁最早的縣級建築。同年,鄰水縣並入離石。

鐘平時期,明治縣“南下紫石縣邊界,尋廢”。建安二十壹年(公元218年)“南匈奴附之”,左半部居紫石,中半部居大嶺。

三國初,呂梁是魏的地盤。黃初二年(公元221),設西河郡,轄子時縣,下轄離石、中陽兩縣。大嶺縣和陶萍縣仍屬太原縣,而堡子縣仍屬平陽縣管轄。

西晉。呂梁的郡縣分屬西河州和太原州,郡縣未變。只有紫石縣改為了濟市。

東晉十六國時期,呂梁大亂。後趙元年(公元319年),設永世郡“棄離石郡”,搜改西河,後燕設離石護軍。

永興後西河縣並入太原縣。北魏初,呂梁為太原郡版圖,下轄大嶺、陶萍、子時等郡。

天興初加歷市鎮,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設土井鎮,太平鎮軍九年(公元448年),土井鎮由嶺東縣、靈溪縣組成,陶萍縣遷出轄區,大嶺縣改為楊洋。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復置西和縣。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土井鎮改為土井縣。同年設飛瀑子縣,以汾州、土井、西河五縣為其縣。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設永安郡;太和二十壹年(公元497年),陵東縣改新城,陵西縣改土京。東魏時,呂梁仍為汾州、太原郡的疆域,汾州轄西和、土井兩郡,冀城、永安兩郡屬西和郡。土井、忻城兩縣屬土井縣;壽陽縣仍屬太原縣,離石鎮仍位於離石境內。

北齊和北周時期,呂梁是兩個政權的紛爭之地,北齊胡魯金修築長城的起點金鎖關就在該地區的黃路嶺上,遺址至今仍存。當時有汾州西部的懷政縣、朔州南部的西和縣、圖經縣的神武縣和呂梁並縣的太原都。

南朔州改稱汾州,行署仍設在濟市,隸屬西和縣。李市鎮改為懷政縣,下轄彰化、涼泉等縣。魏奮縣屬神武縣,陽陽縣屬泰源縣,土井縣、忻城縣屬土井縣,後因割縣改為懷政縣。

北周建德年間,西芬郡改名為石州;大象年間,南朔改名解州;並設胡、庫胡、烏圖三縣及同名縣。隋、呂梁分屬離石縣、西和縣、太原縣、婁煩縣、龍泉縣。

離石縣、修化縣(庫湖縣改)、太和縣(烏圖縣改)、平邑縣、鼎湖縣、寧鄉縣屬離石縣,西和縣有冀市、永安縣,壽陽縣仍屬太原縣,蘭城縣屬婁煩縣,石樓縣屬龍泉縣。唐朝時,呂梁屬石州、汾州、譙周、蘭州、並州(後改為太原)。

西河(譙縣改)、孝義(永安縣改)屬汾州,離石、平邑、鼎湖、臨泉、方山屬石州,方毅、和合屬蘭州;石樓縣、溫泉縣屬譙周,交城縣、文水縣屬並州(太原)。五代時期,呂梁疆域不變。

宋代呂梁屬石州、汾州、蘭30、涿州、晉寧軍、太原府。離石、平邑、方山是石州下轄的縣。

西和、孝義是汾州下轄的縣;方毅、和合是蘭州下轄的縣;石樓、溫泉是冀州下轄的縣;鼎湖、臨泉是晉寧軍管轄的縣;交城、文水兩縣屬太原市政府管轄。到了晉朝,只是因為撤銷了晉寧軍,將所轄的郡改為石州,其他郡的隸屬關系不變。

元朝時,呂梁大部屬太原道(後改為集寧道)管轄,有交城縣、文水縣、星州、蘭州、林州、石州(下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下轄西和縣、孝義縣)。石樓是晉寧路下轄的壹個縣。

明初,呂梁各郡除石樓縣外,均屬太原。有興縣、嵐縣、臨縣、交城、文水縣,以及石州(寧鄉縣下轄)、汾州(孝義縣下轄)縣。

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為府,靠郭建立汾陽郡。太原、臨縣、永寧、寧鄉、汾州所轄縣改為汾州,汾陽縣由政府設立。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石樓縣劃歸汾州府,清朝建制不變。

民國元年(1912),撤銷汾州府建制,永寧府改為縣。第三年(1914),永寧縣改為離石,寧鄉縣改為中陽。民國七年(1918),增設方山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呂梁各縣隸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初稱晉西北)。1949年9月,山西人大成立後,呂梁有興縣地區和汾陽地區。興縣地區轄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地區轄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等。

3月27日1951,汾陽區撤銷,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縣劃歸榆次區,中陽縣劃歸興縣區;石樓縣劃歸津南特區。7月1952,1,興縣區撤銷,興縣、嵐縣劃歸雁北區;臨縣、房山、離石、中陽在榆次地區之下。

1954.

5.臨縣磧口有哪些古建築?

磧口古建築群磧口古建築群(第六批國家保護)年代:明至清地址:臨縣城南50公裏,磧口鎮東臨呂梁山,西臨黃河。明末清初,商業日益發達,“九曲黃河第壹鎮”和“水旱之都”的美譽傳遍大江南北。清代有60多家商業店鋪,民國五年有260多家。我們可以從現存的永裕、永順店、天居易、袁信義等老店門上的油漬想象出磧口的繁忙景象。磧口保存有西灣村、磧口、高家坪、子家山、袁尚、寨子山、李家山7座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黑龍寺,位於磧口鎮臥虎山,始建於明代,清末民國時期進行過修繕。

西灣民居

西灣民居位於磧口鎮以北1 km處,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磧口旅遊區的民居建築包括西灣、李家山、寨子山的民居建築,其中西灣最具代表性。山西省臨縣橋口鎮西灣村西灣民居是壹座明清古建築。是典型的金式四合院,是第壹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的主體部分位於兩座石山之間,中間有壹個30度的斜坡,居民樓坐落其上,層層疊疊,空間和平面布局都是高低不平的,最高點可達六層。整個村莊用體現金、木、水、火、土的五條石板街將幾十間房屋連接起來,四周高墻環繞,形成壹個城堡般的封閉空間。房屋之間通過小門相連,進入壹家醫院就可以參觀整個村莊。西灣民居是典型的呂梁式四合院。

顧村西灣村

西灣村位於板橋西部,距黃河古鎮磧口僅壹公裏。它以其獨特的住宅建築而聞名。完整的住宅群是從明末到民國的300年歷史後,從黃河航運發家致富的陳氏家族逐步建成的。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背山面陽,層次感強。在西灣村,有兩橫五縱七條小巷將所有院落均勻串聯起來。院落相連,戶戶相連。建築的墻面不拘壹格,風格多變,不同的地形配以程序,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十分和諧。防盜、防火、排水、排洪設施配置精巧。這裏的磚、石、樹都洋溢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各種雕刻理念精致。

橋口李家山居

李家山居位於山西省臨縣古鎮磧口,為明清時期李家所建。整個建築建在黃土山坡上,毗鄰黃河,鳳凰展翅。所有建築均以水磨磚砌成,多為窯洞開柱開檐的四合院,依山而疊,井然有序。街道高低錯落,石邊石鋪面。民居建築中磚、木、石雕、精美匾額比比皆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前,李家山村住著100多所醫院、400多間客房、220多戶人家。這裏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蘊含著黃土風情和濃郁的黃河文化。

好慶寺

山青寺寺(第六批國家安全)時代:元地址:臨縣七道鄉福地村始建於隋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寺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重建)、大雄寶殿和佛教寺廟。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大雄寶殿寬五間,深三間,單檐懸於山頂。爭六鋪是單本。梁架銘文建於元六年(1269)。

易居思

宜居寺宜居寺(第六批國家級保護)時代:元至清地址:臨縣棗圪塔鄉棗圪塔村始建於宋代,原名“佛寺”,原為天官寺下院。現存建築的正殿建於元代,其余為明清建築。該寺西朝東,有三個庭院,占地59,865,438+0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石窟),兩側有20余座偏殿、回廊。正殿寬七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玻璃鑲邊,鬥巨料,為六鋪雙頭。萬佛洞石窟面積59.78平方米,窟頂平坦,雕有臥牛、虎、猴、玉兔、蓮花、靈芝等圖案。

6.臨縣有哪些名勝古跡?磧口古建築群磧口古建築群(第六批國家保護)時間:明至清地址:臨縣城南50公裏,磧口鎮東臨呂梁山,西臨黃河水。

明末清初,商業日益發達,“九曲黃河第壹鎮”和“水旱之都”的美譽傳遍大江南北。清代有60多家商業店鋪,民國五年有260多家。

我們可以從現存的永裕、永順店、天居易、袁信義等老店門上的油漬想象出磧口的繁忙景象。磧口保存有西灣村、磧口、高家坪、子家山、袁尚、寨子山、李家山7座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

黑龍寺,位於磧口鎮臥虎山,始建於明代,清末民國時期進行過修繕。西灣民居西灣民居位於磧口鎮以北1公裏處,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磧口旅遊區的民居建築包括西灣、李家山、寨子山的民居建築,其中西灣最具代表性。山西省臨縣橋口鎮西灣村西灣民居是壹座明清古建築。是典型的金式四合院,是第壹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它的主體部分位於兩座石山之間,中間有壹個30度的斜坡,居民樓坐落其上,層層疊疊,空間和平面布局都是高低不平的,最高點可達六層。整個村莊用體現金、木、水、火、土的五條石板街將幾十間房屋連接起來,四周高墻環繞,形成壹個城堡般的封閉空間。房屋之間通過小門相連,進入壹家醫院就可以參觀整個村莊。

西灣民居是典型的呂梁式四合院。西灣村位於板橋西部,距黃河古鎮磧口僅壹公裏。它以其獨特的民居建築聞名於世。完整的住宅群,是明末至民國三百年間,靠黃河航運發家的陳氏家族逐步建成的。占地30000多平方米,背山面陽,隨潮而漲,如浪。在西灣村,有兩橫五縱七條小巷將所有院落均勻串聯起來。院落相連,戶戶相連。建築的墻面不拘壹格,風格多變,不同的地形配以程序,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十分和諧。防盜、防火、排水、排洪設施配置精巧。這裏的磚、石、樹都洋溢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各種雕刻理念精致。

磧口李家山居鄖口李家山居位於山西省臨縣古鎮磧口,為明清李氏家族所建。整個建築建在黃土山坡上,毗鄰黃河,鳳凰展翅。

所有建築均以水磨磚砌成,多為窯洞開柱開檐的四合院,依山而疊,井然有序。街道高低錯落,石邊石鋪面。

民居建築中磚、木、石雕、精美匾額比比皆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目前,李家山村住著100多所醫院、400多間客房、220多戶人家。

這裏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蘊含著黃土風情和濃郁的黃河文化。山青寺寺寺(第六批國家級保護)時間:元地址:臨縣七道鄉福地村始建於隋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

寺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重建)、大雄寶殿和佛教寺廟。

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大雄寶殿寬五間,深三間,單檐懸於山頂。

爭六鋪是單本。梁架銘文建於元六年(1269)。

宜居寺宜居寺宜居寺(第六批國家級保護)時間:元至清地址:臨縣棗圪達鄉棗圪達村始建於宋代,原名“佛寺”,原為天官寺下院。現存建築的正殿建於元代,其余為明清建築。

該寺西朝東,有三個庭院,占地59,865,438+0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藏經樓、萬佛洞(石窟),兩側有20余座偏殿、回廊。

正殿寬七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玻璃鑲邊,鬥巨料,為六鋪雙頭。萬佛洞石窟面積59.78平方米,窟頂平坦,雕有臥牛、虎、猴、玉兔、蓮花、靈芝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