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縣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8)。當時兩廣總督愛爾達在潮州府海陽縣(在今馮亮鎮)視察鄭風都城,去了戶部。他應該邀請鄭風首都,削減嘉應,大埔和揭陽鄰近領域的戶籍,並設立壹個縣行政在鄭桐首都的地方。乾隆三年後,海陽鳳陽渡第壹、二、三圖,揭陽縣藍田都城第九、十圖,清遠杜白芒社的徑向中心、歡慶、建橋三寶,嘉應府程響縣的大埔縣、萬安都城設新縣。秦鼎縣的名字叫豐順。縣衙設在豐正渡唐田(今馮亮鎮)。
“豐順”這個名字由來已久。據縣誌記載,豐順營設立於明崇禎初年(1628);據關坳碑刻記載,清順治九年(1652),本村人吳所立“金堂固本”碑中的壹枚石印,刻有“豐順五福”二字。建縣後,屬潮州府會潮賈冰路、廣東巡撫、兩廣總督。辛亥革命後,隸屬廣東省政府。民國25年(1936),隸屬廣東省政府第五行政區督察署。解放後,隸屬興美區專員公署,縣政府從馮亮遷至湯坑。1953屬於廣東行政公署。1956屬於汕頭代理。1958撤銷豐順縣,縣內的塘坑、八鄉、馮亮、潘田八個公社劃入揭陽縣,大龍華,?魁、金、潭江納入大埔縣。1961恢復原建制的豐順縣,仍設在湯坑鎮,屬汕頭地區。1956屬於梅縣地區,現屬於梅州市。
地理調查
豐順縣位於東經115° 30 '-16° 41 ',北緯23° 36 '-24° 13 '。位於廣東省東部,梅州市南端,東臨潮州,南接揭陽,西接五華、興寧,北接梅縣、大埔。是梅州市與贛南、閩西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經之路。全縣總面積2710平方公裏。?
氣候情況
豐順縣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全縣年平均氣溫265438±0.4℃,年日照時數65438±0.938小時,無霜期322天。全縣平均降雨量1776.1毫米。
行政區劃
全縣轄16個鎮和1個國營農場,263個村民委員會,14個居民委員會。縣城位於湯坑鎮。
運輸
縣城西距廣州475公裏,北距梅州111公裏,南距汕頭78公裏,距揭陽海關31公裏。該縣水陸交通便利,客貨運輸快捷。廣梅鐵路、梅汕高速公路、206國道縱貫南北,縣城南端有火車貨運站和客運站。省道1940、1935與漢江水流東西交叉。全縣村村通公路,縣城到鄉鎮的道路全部用水泥硬化。
區域人口
全縣總人口65萬,其中畬族360多人,其余為漢族。居民主要講客家話和潮州話。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4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泰國。它是著名的僑鄉,也是著名的溫泉和旅遊之鄉。
優勢資源
豐順縣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該縣的主要自然資源有:
(1)水力資源:豐順縣境內河流屬漢江、榕江,河流徑流主要由降水補給。該縣降水多,相對濕度高,蒸發量少,形成了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據有關部門測算,全縣多年平均徑流量27.356億立方米(不含流經漢江的水),單位面積出水量1.01.7億立方米/平方公裏,平均每畝耕地水量9326立方米,人均水量5049立方米,均高於全國、廣東省、梅州市平均水平。豐順縣的水電資源也很豐富。全縣水能資源理論儲量20.57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容量654.38+0.2萬千瓦,平均每平方公裏40千瓦,人均擁有0.2千瓦,均高於廣東省平均水平(分別為每平方公裏30.2千瓦和每人0.10千瓦)。?
(2)地熱資源:豐順縣是廣東省地熱資源豐富的縣之壹,素有“九湯十八”之稱。全縣有16熱液活動區,地下溫泉多,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藥效高,天然露點多。富含氡的溫泉除了用於地熱發電和水產養殖外,還廣泛應用於旅遊、療養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我國第壹個地熱實驗電站建在縣城南端,也是1993使用。
(3)礦產資源:豐順縣地下礦產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黃鐵礦、鎢礦、鉛鋅礦、錫礦、輝鉬礦、銅礦、伴生金、銀、砂金、葉蠟石、高嶺土、陶土、鉀長石、石英巖、稀土等;全縣有20多種花崗巖,其中黑色輝綠巖和翡翠紅色花崗巖儲量可觀,是極具開采價值的高檔建築裝飾材料。
(4)旅遊資源:豐順風景優美,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文化景觀有省級溫泉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牟林奇觀、桂龍瀑布、淩潔全飛、銅鼓峰日出觀、巴鄉山風情遊、項斯河生態遊、雞公殿、太平古寺、地熱發電、溫泉洗浴、畬族風情、普寨火龍、馮亮斜塔、普濟船橋、金日溫泉度假村、宋末趙在六皇帝等。
歷史上偉大的名字
吳(1607-1665),本名劍波,原名葛儒,字,豐順縣鎮南室大牙人。年幼的孩子閱讀詩歌書籍,涉及廣泛的經典和歷史。嗜酒如命,嗜賭如命,傾家蕩產,充當郵政卒。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流浪之後。在浙江海寧,我遇到了壹位名人查,他留給我壹份禮物,並推薦我參軍。他集結鎮勇,稱霸鎮區,鎮壓起義軍,成為地方軍閥,受到明廷賞識。萬歷皇帝讓他當連長。1650年部降清,受康熙帝賞賜,授都督左都督、少保親王、金少府、太傅親王。他死後,他給了同樣是王子的少師壹份順從的禮物。皇家禮物是壹個經典的創造。它的墳墓位於大埔縣胡裏奧的虎山腳下,這裏是皇帝題詞、頌詞和舉行葬禮的地方。業余時間看書和書法。他是《忠孝堂集》的作者。
吳宜智(1896—1962),豐順縣馮亮鎮沈北村人。畢業於保定軍校、陸軍大學、柏林大學。北伐時任四方面軍團長兼師長,八路軍總參謀部。廣東省國防設計委員會委員,中央訓練總隊教育委員會委員。1937四月1擔任少將。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九戰區前敵參謀長。1939七月12擔任中將。曾任教育部委員、交通部廣州航空管理局局長、海南航空管理局局長。1938年3月當選為第壹屆全國代表大會廣東代表。65438+2月0949廣東省政府成員。去臺灣省後,在1958左右擔任國會憲法研究委員會臺北區兩權第壹研究小組召集人。死於臺灣省。軍事作品多,詩詞佳作多。新的《豐順縣誌》已經流傳。
南宋狀元鄭國翰,揭陽縣藍田六圖(今豐順)人。曾辭歸李,在飛泉嶺下建“蘭天書屋”,招學生講學,在巖邊建“攬勝閣”看瀑布。朱是江西婺源人,與鄭國翰同為學者。曾任秘館編輯,與鄭交往密切。他經常到揭陽旅遊,住在藍田書屋,與費全齡同遊。刻有“墜入漢明泉”四個字,後來又刻在石壁上,並有詩句:“梯大理石繞羊腸,轉谷飛泉,玉斜。壹路風煙弱,幾有雞犬野民。”800多年來,許多傑出的學者壹起來到這裏參觀過去,留下了墨水和詩歌。淩潔全飛的美景,如牛文河的“秦煌驛站”、“白色鶴仙人壇”、“犀牛望月”、泰國豐順會修建的風華閣,都足以讓遊客流連忘返。距縣城13公裏處,還有壹個景點叫桂龍瀑布,是粵東最大的瀑布,寬46米,落差56米。其聲如雷,氣勢如虹,水霧彌漫整個景區,植被茂密,景色優美。當妳來到這裏,妳會感受到令人敬畏的氣氛。
丁日昌,晚清政治家、洋務實幹家,1823,豐順湯坑人。早年因熟悉洋務,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賞識和重用。歷任江蘇省萬安縣知府、福建省知府。他在江蘇任職期間,僅三年就辦理案件27萬余件,兩次訪臺,並親自記錄邱為第壹驗子。他積極倡導並主持洋務運動。1863年,李鴻章委派他在上海設立制槍局。1865年,幫助李鴻章組建中國第壹大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任總經理。策劃創建中國航運業,並繼沈葆楨之後主持福州船政局。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壹條電報線,倡導修建了第壹條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在外交事務上,他能全力維護民族尊嚴,抵抗外來侵略,主張設立使館保護華僑。對新學的熱情極大地促成了中國第壹批公費留學生的派遣。他體察民情,同情人民力量,贏得人民愛戴。他在1877退休的時候,福建人高喊“留在中國,活出人民”。丁日昌是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壹,藏書65438多萬冊。文史著作甚多,其中《持靜齋書目》、《白蘭山亭官書》、《白蘭山亭詩話》、《海道實錄》、《吳宓公賦》等至今仍流傳於世,備受後人推崇。因過度勞累,於1882年在家鄉去世,享年59歲。
丁惠康(1868-1909 . 6 . 17),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尾人,丁日昌之子。小時候和父親住在揭陽,受父親教導,在家裏讀了很多書,還經常寫詩。20歲赴京求學,結交譚嗣同等名士,憂國傷國之時,共商策略。廣東巡撫岑春煊派他到日本視察學校,然後在廣州主持校務。辭職後在北京生活,在抑郁中度過晚年,在北京去世。有壹個收藏丁的遺作。
李堅真(1907.1.14—1992 . 3 . 30)女,豐順縣蕭聲鎮東葉村人。當我還是個嬰兒的時候,我被賣到黃金鎮柏溪角頭窩村。青年時期從事革命活動。參加紅軍二萬五千裏李龍長征。曾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出版了300首李堅真民歌和李堅真回憶錄。有《豐順縣誌傳》。
丁家軍(1909-1997)被譽為泰國的石油巨頭。廣東省豐順縣人。清代名臣的後裔丁於1952年赴泰國定居,成立泰國石油貿易有限公司、亞洲石油公司等公司,取得美國貝爾標(賓賽)潤滑油、西雅圖巴達煉油公司產品在泰國和香港的總代理權。1983年成立潤滑油、潤滑脂調和廠,成為泰國最大的潤滑脂供應商。據估計,家族財富約為3億美元。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泰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著名僑領、實業家、慈善家。為慈善事業、泰中友好、文化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李國平(1910—1996)是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1933畢業於中山大學數理天文系,同年任廣西大學講師。1934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1937回國後在中山大學任教,後被派往法國巴黎龐加萊研究所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在四川大學數學系任教授。後歷任武漢大學數學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他是中國函數論、數學物理和系統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和倡導者之壹。為數學計算技術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做出了突出貢獻。出版專著18。他博覽群書,擅長文理,愛好書畫,擅長詩詞歌賦。1996二月逝世,享年86歲。
豐順起義
1927 4月21日和5月15日,為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豐順縣農民自衛隊和農民群眾先後發動起義,圍攻縣城。第二次起義失敗後,參加起義的農民軍撤退到九龍張等地區,並於5438+00年6月在九龍張成立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10團。1928年2月2日,工農革命軍東路10號團委、團部根據中共東江特委關於舉行年終暴動的指示,發出《工農革命致豐順縣吳書》,號召吳工農在土地革命的旗幟下團結集中,同其他人民壹起向反動派進攻。2月11日,工農革命軍東路10團和2000多名農民自衛軍,以及6000多名農會會員,在團長刑錚的指揮下,高舉黨旗和工農革命軍旗、犁頭旗,分兵四鄉四縣,在良鄉河畔修築碉堡,與縣城對峙。當晚7時,各路農民軍分別由張芝涵、張學善、張柏榕、張其坤、張必倫率領,配合刑錚、張太原、蔡若愚、李鳳翔指揮的工農革命軍東路10團攻城。夜裏9點,農民軍摧毀了河對岸敵人的工事,然後向城內敵人發起了10多次沖鋒。城內敵人躺成壹團,國民黨縣長馮喜洲向汕頭國民黨政府求援。緊接著,馮喜洲緊急調了塘坑黃的勝率和田貝、張坡、橋北等鄉鎮的吳保安隊前來救援。6月5438+02日,農業軍在良鄉的火藥庫意外爆炸,縣治安隊趁機襲擊良鄉防暴隊大本營,雙方展開巷戰。敵人放火燒了農場營房,迫使農場部隊撤退到大站等地。13,工農革命軍和農軍北路、西路負責人召開占領會議,動員部隊於14反攻縣城。工農革命軍東路10團分別從縣城西路和北路組織進攻,從各鄉鎮組織500名“敢死隊”從雙羅口鄉縣城反攻。農民軍雖死傷10余人,但未能攻城。此時,國民黨湯坑區區長黃多標已率領保安隊、“工人軍”等數百支反動武裝前來助戰。國民黨軍13軍第2師副師長兼第5團團長周,也率第5團於15從梅縣至豐順。國民黨援軍分頭進攻農業軍據點。當時縣城瘟疫流行,天災人禍都來了。為了保留實力,刑錚召集各* * *研究形勢,決定分散撤退。
1929年4月4日,廣東省豐順縣,率數千工農革命軍東路軍10團、12團和農民赤衛隊,發動吳對吳起義。
1929 65438+10月1,豐順縣第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選舉產生了以李鳳翔為書記的新壹屆縣委。之後,新的縣委在全縣發展組織,成立了工農兵。不久,豐順湯坑反動武裝“鎮壓”八象山革命根據地,被顧大存打敗。4月5日,敵人恢復對反動勢力的整風,圍攻巴鄉山。為打破巴鄉山之圍,為在全縣開展土地革命掃清障礙,縣委決定繼工農革命軍東路10團、12團和有權限的農民赤衛隊之後,在全縣開展大規模起義。起義前,豐順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和豐順軍事委員會組成聯合指揮部,由豐順赤衛隊總指揮劉春任總指揮。分為五個暴動區:1暴動區為東北區,攻打國民黨區政府所在地黃金劉著;第二個暴動區是豐順府城地區,各鄉同時行動,打擊各鄉的國民黨政權;第三暴動區為湯坑區,八象山之敵受遊擊鬥爭牽制不敢前來增援;第四個暴亂區是潭江區,配合1暴亂區。4月6日,中共豐順縣委書記李鳳翔率領12團和第四區紅衛兵及革命群眾在潘田鐵坑集結。第二天早上,我對黃金市場發起了攻擊。起義部隊包圍了國民黨第四區公安會和警察局,活捉了國民黨公安會主席兼聯防局長劉和三名警察,繳了長短槍二十多支。與此同時,縣軍委首長陳石珍率紅軍、赤衛隊200余人,從潘田、黃金城出發,向劉龐挺進。12到達六枝,與敵激戰半小時,即占領六枝中學制高點。分頭搜街,敵軍就散了。戰鬥中俘虜敵人10人,繳獲槍支20余支,鎮壓反動派1人。第二暴亂區,下塘、馬圖、上林、郭橋、葉舍同時發生暴亂。7日晚,1000余農民群眾沖入下塘國民黨白眉衛隊駐地,抓獲衛隊隊長等9人,繳獲槍支20余支。接著,起義隊伍圍攻國民黨雙溪警備隊,打死了警備隊隊長張生。在馬圖,工農革命軍派出兩名持毛瑟槍的隊員,帶領農民軍及數百人,襲擊保安院和警衛隊,打死1名警衛,俘虜1名保安院長和警衛指導員,繳槍10余支。工農革命軍10團9名戰士帶領農民群眾圍攻上林鄉治安會和警衛隊,抓獲治安會主席朱傑誌、警衛隊長朱華等9人,繳槍10余支。豐順縣附近各鄉農民軍攻橋,復活反動派10余人,繳槍10余支。6日晚,葉社農民軍和群眾沖擊鄉治安會,共擊斃敵人1人,收繳槍支80余支。在軍隊的配合下,馬形象的紅衛兵打下了壹個頑強的銀洞據點,繳槍三十多支。在第三暴動區,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和第三區農民軍擊退了國民黨對八鄉山的進攻,俘虜敵人6人,繳獲槍支20余支。
豐順縣起義攻占了兩個國民黨區公所和13個鄉公所,打死11個敵人,俘虜174個敵人,繳槍341支。最後壹次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農村的鬥爭從抗租發展到沒收分配的土地,推翻地主政權。
文物考古
位於蓮花山深處的豐順縣筧橋鎮發現了壹座建於元末明初的古城。已經600多年了。
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建橋衛”的古城,面積近1平方公裏,城內面積1.57萬平方米。整個建築看起來像壹座城堡,呈長方形,被護城河水環繞,像壹艘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船俯瞰整座城市。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以及古城周圍數千米的範圍內,至今保存完好,非常堅固。城門的外墻又高又厚,有木棚,裏裏外外都是狹窄的炮眼。結構緊湊,不露堤墻,有利於群居,防賊防敵。
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找出元末橋圍的創始人。但據當地史書記載,建橋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區,土地肥沃,利於耕種。山都位於蓮花山,南北兩山相對,有利於林業發展。最終形成筧橋尾古城的建造者是張德達,明朝中期梅州的壹個牧業人。他原本居住在福建上杭,但在廣東嘉應府(今梅州)當牧羊人時,無法回到家鄉。明朝隆慶時期(1567 ~1572),他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基金會。
今天這個城市大約有數千棟房子。不僅有元末的古巷,還有很多明代的飛檐四合院,清代的防火山墻。是梅州至今唯壹保存有元明清古建築的古城。
從小在古城長大的豐順縣供電局張局長告訴記者,建橋圍古城遵循外圓內側的理論,構建了橢圓外輪廓,內圓為正方形。古城裏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在冷兵器時代抵禦外敵的時候,四門壹關,古城就會固若金湯,城內居民壹兩個月不出城門依然可以照常過著正常的生活。
古城的設計有幾個獨到之處:壹是街道和古巷沒有排水通道。但無論下多大的雨,城市永遠不會被淹沒;第二,城內建築的通風采光設計令人驚嘆。大大小小24棟四合院,每棟的通風采光都恰到好處,冬暖夏涼;第三,防火設計非常先進。古城周圍除了護城河,房屋之間還有火山墻。每家每戶院子裏都有水井,離廚房很近。水井長年不幹涸,既方便生活,又有利於防火。數百年來,這座城市從未發生過壹次大火災。
這些年來,600多年來,戰亂不斷,外部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建橋衛古城卻保存得像金子壹樣堅固,這得益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古城居民的家中,用毛筆正楷書寫的《朱子家訓》貼在大廳墻壁上依然可見。在這裏,歷史沈澱了我們祖先的優良傳統:重孝、尊貧、樂道,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古城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