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五代時期(907-979),朝代更叠頻繁,戰爭頻繁。
隆德元年(921)二月,承德鎮(唐朝在今河北省的使臣,唐末至五代分河北三鎮,轄恒濟、、滄定壹等州)的軍隊在張發動兵變,殺死了我使王?壹方面,晉王李為討節,卻暗中派使者向契丹和求援,請求兩國出兵將晉軍趕出河北。
隆德元年(921)十月,契丹皇帝盧野阿保機率軍,攻占古北口等十余城。12月,鮑基攻打幽州唐珂,但驅車南下,攻占涿州,攻打定州。晉王李親自率兵五千救援定州,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兩次與作戰。當時正值隆冬,地上積雪五尺深。契丹兵馬糧草匱乏,餓死。兩場戰爭都被契丹打敗,契丹被迫撤退。退兵時,耶律保吉帶走了當時定州所轄的王度、安溪、宜豐三縣的居民,華僑安置在平州(今遷安灤縣)。三郡居民仍沿用定州原有地名,於是定州和平(後分灤州)出現三郡同名。
二,華僑治縣的由來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人強盛,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改為遼國)。之後連年掠奪周邊民族,不斷南侵,經常掠奪今天河北省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對俘獲的漢人,采取唐制,設州縣,遼國設壹些與河北同名的州縣。大部分州縣都修建了城垛,被俘獲的漢人聚集在裏面從事農業生產,使其受到契丹貴族的統治和奴役,但漢人的生活習俗仍被保留下來。這些被鮑基掠奪的人,包括壹些漢族知識分子,對鞏固鮑基政權,尤其是在他稱帝建立契丹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們還幫助鮑基建立各種政治制度,教他如何利用漢人從事生產,促進經濟發展。
遼太祖六年(913),10年冬,占領平洲(今盧龍縣所轄),以平洲為後方基地,對幽州、定州等地發動多次大規模掠奪戰爭,擄掠兒童,遷居遼國。
三、兩地三縣的歷史變遷
1,定州安溪縣成為今天的定州市:唐朝時期,安溪縣歸定州管轄。北宋由中山政府統治。明洪武三年(1370),定州被廢,民國時,定州廢後設。
平洲安溪縣成為今天的遷安市:安溪縣位於遼代初期,河北遷安縣楊各莊鎮萬軍村。金大定七年(1167)改為乾安縣,意為“從安溪遷來”,名稱沿用至今。
2.定州望都縣,即現在的保定望都縣:西漢時叫望都縣,屬中山國,北齊時廢。隋開帝六年(586年)復置,屬定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復屬定州。先治安縣故城(今定州市東),貞觀八年(634年)遷至河北望都縣。晉改名為縣。清乾隆十壹年(1746),改稱望都縣,隸屬保定府。
平洲望都縣今已不存在:遼寧定州望都縣,屬平洲。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以南。金大定七年(1167)改為海山郡,元二年(1265),廢海山郡入昌黎郡。次年復置,屬平鸞路。四年(1267)而廢。
3.定州宜豐縣現稱安國市:西漢時稱安國縣,北齊時廢。隋開帝六年(586年),設立宜豐縣,今河北省安國市,屬定州。武州二年(697),改稱李傑郡。唐朝神龍元年(705),恢復宜豐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為普陰縣,隸屬定州。明洪武二年(1369),浦陰縣入周琦,1913年周琦歸祁縣,次年改稱安國縣。
灤州的宜豐縣,就是現在唐山的灤縣:耶律保機攻陷平州後,在平州和灤州的永安軍設置了軍事重鎮遼興軍。公元922年,遼太祖帶著定州宜豐縣(今安國)的百姓流亡並定居在灤州地區,建立灤州(今河北省灤縣)。灤州轄宜豐、麻城(今灤南麻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蒙元二年(1265)從宜豐縣遷至灤州,三年遷址。明洪武二年(1369),再次撤入灤州,灤州於1913年降為灤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