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用竹筒制成,長度為65-100 cm,鼓面直徑為13-14 cm,壹端包有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演奏時左手豎握漁鼓,右手敲打鼓面。指法有“擊”(四指同時擊)、“滾”(四指連續交替擊)、“擦”(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連續交替擊球)。
簡易板由竹片制成,長45-65cm,寬1.7-2cm。壹端向外彎,兩片為壹對。演奏時用左手捏發音。用漁鼓為《漁鼓》和《道情》伴奏。
近年來,壹種新的能演奏旋律的漁鼓被改良制作出來,稱為琴鼓。它的前身是四川民間音樂“朱琴”的伴奏樂器。它由十六根長短不壹的毛竹筒組成。管子的壹端用蒙牛皮或羊皮制成,用竹圈系牢,在木架上排成兩排。玩竹箭。範圍d-f1。上海電影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開發了27音定音漁鼓。蘇州第三民族樂器廠出品。音位按節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傳統漁鼓圓潤安靜的音色。
漁鼓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界首、太和、潁上、臨泉、阜陽、亳州、楊過、利辛、蒙城和沈丘、項城市、周口、太康、鄲城等地。首批漁鼓藝人主要分布在光武鎮、魯村鎮和吉谷鎮。
界首漁鼓起源於明代,具體年份不詳,興盛於清代道光年間。1920左右,是第壹個漁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其影響區域東至安徽省太和縣、阜陽市、蒙城縣,西至河南省沈丘縣、新蔡縣、鄲城縣、太康縣。
界首漁鼓以唱為主,白夾為輔。因南北界限狹長,分為南方的“高音漁鼓”和北方的“低音漁鼓”。他們手持的樂器是打擊樂器,也就是漁鼓和簡易木板。他們唱的歌大多是傳統書目,唱得響亮委婉。
《第壹漁鼓》音樂已收入《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卷。有關專家稱之為“安徽曲藝壹枝花”,被譽為何英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是中國曲園中壹朵芬芳馥郁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