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老礦山的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應引起特別重視

老礦山的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應引起特別重視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北京,100812)

通過列舉作者掌握的實例和數據,簡要介紹了我國老礦山存在的嚴重地質生態環境問題,闡述了實現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具有環境、資源和經濟的多重效益,建議國家通過財政專項完成老礦山生態環境問題調查,走產業化道路實現老礦山生態環境治理。

關鍵詞地質災害經濟補償保險

1老礦井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重。

中國的礦產勘查和開發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貢獻怎麽說也不為過。但由於歷史的局限和不同時期國內環境的制約,我們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並沒有顧及自然的適當平衡,甚至還欠下了壹筆重要的舊賬。這就是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治理。根據礦協的調查,以下幾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礦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國鐵礦山每開采1t鐵礦石,平均產生0.48t尾礦和1.67t廢石。從65,438+0,949到2000年,中國總共生產了54億噸鐵礦石。按照上述比例,產生了26億噸尾礦和94億噸廢石。

我國有色礦山每開采1t礦石,平均產生0.92t尾礦和1.25t廢石。近50年來,有色礦山產生的尾礦和廢石累計量分別達到21億t和25億t。

我國煤炭開采形成的煤矸石山超過1500座,煤矸石儲量達35.6億噸。此外,大量的廢氣和廢水被排放到大氣和地表。預計每年因采煤向大氣排放的瓦斯量達到9億~ 6543.8+0億t,洗煤排放的廢水達到9億t。

目前,燃煤火電產生的粉煤灰年排放量已達654.38+0.7億t,雖然粉煤灰利用率提高到53%,但多年未利用的粉煤灰累計儲存量達8億t以上,面積近20萬畝。

礦業開發產生的尾礦不僅影響環境,而且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現有的尾礦庫中,病庫和病險庫所占比例較大。黑色冶金重點礦山的70多個尾礦庫中,有30%存在壹定問題和很多問題。在有色金屬礦山調查的149座現役尾礦庫中,病險超期的占48%。化工礦山18座尾礦庫中,病險庫和超期庫7座,占41%。黃金(巖金)礦山尾礦庫368座,其中44%病險超期。

這些病庫、險庫壹旦出現問題,後果很嚴重。2000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廣西南丹縣大廠鎮尾礦壩垮塌,形成持續600余m的“泥石流”,數百間房屋被毀,造成15人死亡,100余人失蹤。

礦業開發對土地的破壞很嚴重。根據有關部門對1995 ~ 1996的調查,中型以上國有礦山總占地面積729971.6ha,其中露天開采58152.7ha,排土場33180.9ha。采礦造成的水土流失17063.7ha,土地沙化743.5ha,泥石流460.9ha,崩塌349.5ha,滑坡577.8ha,全國因采煤破壞塌陷土地約72萬ha。72萬公頃塌陷地壹半以上是耕地,其中大部分是良田。

2.老礦山的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有很多好處。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要求,治理老礦山對地質生態環境的破壞勢在必行。事實上,這種處理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還具有重要的環境效益,以及可觀的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壹個具有多重目標的重大事件。

2.1環境效益

礦山開發直接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多種,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煤層自燃、煤矸石自燃、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尾礦庫潰壩、瓦斯爆炸、礦井突水等。每壹次災難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礦山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汙染更是防不勝防,如礦山“三廢”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汙染,對土地、植被、大氣環境的汙染,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疾病危害極大。因此,治理采礦引起的地質生態環境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具有極其顯著的環境效益。

2.2資源效率

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實行了加強國內礦產資源開發的政策,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如今,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國內礦產資源的供給狀況似乎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利用原礦的尾礦,將會產生巨大的資源效益。有很多先例可循。比如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世界獨壹無二,稀土儲量占世界稀土總儲量的80%以上。目前主要回收鐵,稀土回收每年不到3萬噸。由於鐵礦開采每年產生的200萬噸混合尾礦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可達5% ~ 6%,壹年排放的尾礦就構成了壹個中型的富稀土礦床。尾礦作為壹種寶貴的二次資源,不僅含有可回收的有用金屬或組分,而且可以作為許多非金屬材料、建築材料和陶瓷制品的重要來源。宜春鉭鈮礦是優質鋰雲母和長石粉的供應商,年產鋰雲母1,000 ~ 20000 t,長石粉80000 ~ 1,000t。很多礦山利用尾礦生產免燒磚、彩色地磚、微晶玻璃等。尾礦還可以代替沙子和礫石用於建築和鋪路,或用作地下填充材料。總之,尾礦作為二次資源被廣泛利用。

礦山開發形成的尾礦、廢石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中很多是良田。壹旦占用的土地被開墾出來,可以大大增加我國的土地資源,這是壹種極好的資源效益。因為與礦產資源相比,土地是進口無法替代的,是更為稀缺的資源。

2.3經濟效益

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的經濟效益表現在兩個方面:

壹是通過治理可以減少或避免的地質災害的經濟效益,表現為負效益的減少。據調查,1987以來西北地區20個礦區發生的26起泥石流地質災害中,經濟損失超過500萬元的有9起,超過10萬元的有8起,超過10億元的有2起。如果通過治理避免這些損失,其經濟效益是可觀的。

二是尾礦、廢石、土地利用產生的綜合社會經濟效益。比如鐵礦尾礦的綜合利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從尾礦中回收的鐵精礦已達80萬噸,產值654.38+0.5億元,年利潤2656萬元。許多有色金屬礦山都從尾礦中回收了黃鐵礦、銅、錫、鉛、鋅等多種有用成分,壹些老礦山甚至在資源枯竭時還利用尾礦作為生產原料。

土地復墾也有很好的經濟效益。以江蘇徐州賈汪地區為例。這是壹個因采煤而塌陷的嚴重地區。累計塌陷土地達到89190畝,並且每年還在以2000畝左右的速度增長。多年來,該區已投資3540多萬元,復墾塌陷地1.76萬畝。復墾後的土地每年增加糧食898萬公斤,生產魚類654.38+0.32萬公斤,養雞2萬多只,為8萬多人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灌溉農田4萬多畝,燒磚6億多塊,安置移民3萬多人,實現經濟效益654.38+0.6億元。

3 .財政應列為專項,調查老礦山的地質和生態環境問題

目前,老礦山的地質和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當時礦山生產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在成本中預留治理費用。當時的核算制度是礦產品收入除生產成本外上繳財政。實際上,當時節約下來的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費用,是作為財政收入上交政府的。鑒於這種情況,政府自然要撥出專項資金,解決現在這些老礦山的環境治理費用,也就是償還過去的債務。同時,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職能來看,這些老礦山的環境治理也是壹項公益事業,其消耗不具有排他性,其收益也不具有排他性,因此也應該由各級政府的財政資金來解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地質調查中擠出少量資金調查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問題,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也是申請財政專項的重要原因。當然,這筆專項費用僅限於調查經費,治理所需經費另當別論。

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調查項目的主要任務是摸清基本情況,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治理建議:

首先,明確本次調查的範圍。即只調查那些計劃經濟時期生產的老礦;改革開放後生產的礦山,本著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主體解決,政府負責監督檢查;對於正在建設或未來的新礦,應將生態環境管理納入礦產開發設計,以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其次,明確專項調查要解決的問題。Xi地質礦產研究所提出了資源破壞、地質災害、環境汙染三個方面23個指標供參考。具體包括:占地破壞、礦產資源破壞、水資源破壞、植被資源破壞、地質遺跡破壞、地質景觀破壞;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煤層自燃、煤矸石自燃、礦井突水、尾礦庫潰壩、瓦斯爆炸;水汙染、土壤汙染、空氣汙染、植被汙染、生態環境疾病等。

第三,評價或評價主要問題。包括對問題嚴重程度的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以省為單位,制定優先順序;評估解決方案的技術方法,並據此進行可行性論證;評估治理效果,包括可能產生的環境效益、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並據此提出治理建議;對責任主體做出評價,提出責任單位相應解決問題。4 .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應產業化

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問題調查是為了治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治理完全可以走產業化道路。事實上,有大量的企業在從事環境治理,而且他們正處於發展勢頭。因此,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的治理應納入這壹新興產業。

(1)解決資金來源的問題,這也是這個問題多年沒有解決,而且越來越嚴重的癥結所在。關於這個應該有壹些新的想法。至少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面:①要明確環境問題的責任主體,順著責任主體追究,直到落實到現有的責任單位,比如當時的中央直屬企業,中央財政要負責;當時是省屬企業造成的,省財政應該負責,等等。(2)有必要明確治理成果的受益者。如果是環境效益和公益事業,財政應該出資;如果有資源效益,通過治理可以產出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那麽就需要評估具體的投入產出資源收益,以彌補相應的費用支出;如果有經濟效益,可以招商引資,用社會資金解決。(3)要利用多種融資渠道,財政出資可以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社會貢獻可以包括個人投資、發行股票、引進外資、銀行信貸、社會捐贈等。

(2)通過市場運作。首先,要向社會宣傳老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信息,進入市場,有的是全國市場,有的是區域市場。在操作上,有的可以招標、拍賣,有的可以協議委托;有的是整體工程招標、調試,有的是技術服務工程招標、調試。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市場運作的規則,包括準入條件、技術標準、收費標準、工程規範等等。還要培育和發展中介組織,有很多工作可以通過中介來做,減少行政幹預。

(3)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即大力發展直接從事環境治理和資源生產的企業。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只有環境效益,沒有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的項目,可以實行技術服務承包,培育工程技術服務企業,通過市場競爭,選擇優勝劣汰。

(2)既有環境效益,又有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但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不盈利的項目。可以實行定額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通過市場競爭幫助有優勢的企業。

(3)對於具有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項目,責任主體應進行專項評價,基本掌握效益狀況。對於有明顯級差效益的項目,要通過市場招拍掛分享級差效益;對於沒有級差收益的項目,可以通過行政授權的方式來運作,但也要註重市場機制,培育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