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是根據太陽引起的季節變化來確定的。月份是年的劃分。
農歷根據月亮的相位變化的周期來確定歷月。歲月是月的積累。
農歷的全稱是陰歷或純陰歷。農歷是根據月亮變化的周期,也就是新月。因為古人把月亮稱為“農歷”,所以簡稱“陰歷”。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很難確定,但從甲骨文中的壹頁甲骨來看,陰歷在殷代時相當流行。
農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是根據天象即月相來決定的,歷月的平均長度與王朔月大致相同。5306天等。壹年的長度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與回歸年無關。因此,農歷的月份與四季無關。農歷的日期表示某個月相,即初壹為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希望;第七和第八天是上弦月;二十二和二十三是下弦月,古人通過月相判斷日期非常方便。月相的變化是最容易看到的天文現象,所以各國的歷法大多是先有陰歷再有陽歷。但由於農歷與回歸年無關,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逐漸被淘汰。今天,除了少數伊斯蘭國家出於宗教原因仍在使用壹種叫做“回歷”的陰歷外,其他國家都放棄了。
此外,。1912中國采用公歷排列月份後,人們稱之為公歷,而與民間並存的傳統夏歷則通俗地稱為陰歷。
但農歷並不是真正的農歷,而是壹種“陰陽歷”。通過添加閏月,它使得多年的平均日歷年也符合季節變化的周期。世界上只有壹個真正的農歷,即伊斯蘭歷。
陽歷又稱公歷、陽歷、新歷、西歷,又稱陽歷。這是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實施的1582日歷。這壹年後,陽歷取代了公元前42年羅馬皇帝朱利葉斯·凱撒實施的“儒略歷”。陽歷以壹年作為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它的長度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因為不是整數,為了長度均衡,有的年份是366天,稱為“閏年”;有些年份是365天,稱為“平均年”。這種歷法大約每壹萬年誤差三天,比舊儒略歷每四百年誤差三天。
因為這種歷法取決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個月的6號和21號,下半年多在每個月的8號和23號,即使相差只有壹兩天。
西歷是明朝萬歷年間(1580)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入中國的。利瑪竇的《太西歷》屬於“儒略歷”。太平天國實行的“歷法”革新了中國的農歷。它采用了陽歷,但也進行了修訂。“歷”包括中國原有的“枝、支”和陽歷的“拜”(周),可謂陰陽合歷。“歷法”是中國歷法中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歷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元旦開始,采用民國歷和陽歷。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年采用公元”。從那以後,中國也采用了歷法。
-
如何協調陽歷比陰歷多11天?
12農歷約354天,比公歷少11天。這年頭中國怎麽協調?
因為公歷是365天,而農歷自古以來與公歷相差甚遠,所以中國農歷有閏年來協調公歷與農歷的差距。所以農歷有閏月,每三年有壹個閏年,也就是民間說的:三年兩頭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