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坪鎮位於漳浦縣東北部,東鄰前亭鎮,西接赤嶺畬族鄉,北接龍海市白水鎮,南接佛曇鎮。四面環山,以“馬山”、“大坪嶺”命名為“馬坪”。轄6個行政村和1個鄉鎮農場。
2017年,馬坪鎮行政面積5265公頃,常住人口13752。
馬坪在宋代屬於漳浦縣長樂鄉沙李敖,在明代是第23個首都。清代建立復興、山都,地理上仍屬二十三都。民國初年屬以佛曇為中心的外東區(後改為第五自治區,後改為第三區)管轄。民國29年設立馬坪鄉,民國33年與錢琳鄉合並,組成前坪鄉。解放初屬第五區(佛曇區)管轄,下有馬坪、後康、安山、戴林鄉。9月1958,屬佛曇公社馬坪管理區。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成立文安公社。1964年9月並入佛曇公社。1984年8月,佛曇公社改建為鎮。1987年8月改鎮。鎮政府駐後康村。
行政村(或農場)所轄的自然村或居民點
馬旭村、董熙、官田鋪、吳瑕、東郭、吳棟、西吳、許定、徐霞和妙渡都是霞客。
後康村竹樹、山尾、安仔、山仔頭、坎仔角、渡槽頭、下厝、丁厝、新圩、山前、載湉、仙臺山、後寮、鋪仔尾。
山兜、西仔、門口山、豐安、徐厝、徐仔寨、潘厝、丁丘、丁厝、蒲葦灘、蓮池、後坑、城仔內、黃倩、石井、阜康、西洋市場、仙都村頂樓。
文安村的文山、後培、阪仔、東平、西平(含文店市場)、雞木塢。
戴林村、戴林大社、曾厝(含西圩、石牌)、花園中心、十二路、山後。
葉靜畬村、上北、紅嶺、、鋪仔、湖山農場、湖山巷和官鋪。
全鎮耕地21萬畝,主要農產品為水稻、水果、蔬菜。山坡33萬畝,已種植果樹2萬多畝,主要有龍眼、荔枝、香蕉、桃、李、橙等,其中龍眼11萬畝。農產品除水果外,毛豆、刀豆、蘿蔔、芥菜、葫蘆、甜瓜等蔬菜是比較大的農產品,出口占壹定的市場份額。不斷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目前,全鎮共有龍眼幹燥加工點18個,年加工鮮龍眼800噸。創建15個蔬菜收購點,年銷售量15萬噸;香蕉收購點3個,年銷量1.5萬噸。全鎮從事營銷的有160人,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有效增加了經濟收入。引進康興畜產品有限公司落戶馬坪,發展活牛出口,以黃牛為主。2002年出口活牛3000多頭,成為中國最大的活牛批量出口基地。畜牧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組織實施“五個壹”工程(即牽壹頭牛、種壹棵草、管壹個果、育壹只蝦、播壹棵苗),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外資企業大量引進康興牧業有限公司養殖養牛。村民還發展養牛業。
主要姓氏有陳、楊、林、蘭、戴、秋等。陳屬於“太傅派”,其先祖於宋末隨其弟馬從同安馬巷後山亭來到漳浦後洞。馬死,葬於天馬山,其子石秀遷佛曇大坑,為後人。孫輝在馬坪後遷居康山圍,生下兩個兒子,長旺宗和次子王興。王興遷居南安霞美,來自南安。王宗在馬坪流傳了許多後裔,主要居住在後康、馬旭等村。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萬隆,臺灣省宜蘭、基隆等地。楊姓主要居住在村,源於佛曇。戴祖居文安村,祖籍佛壇經緯(與佛壇東阪村同源),是唐代“張凱聖王”陳元光的女婿戴君毅的後裔。林住的仙都村,源於那條深深的土路。藍姓居住在京野村,源於赤坑(赤嶺鄉),屬畬族。還有潘、塗、範、王等姓氏,居住在仙都村,以前叫聚林岱村。
馬坪距漳浦縣城100多裏,靠近白水、海城、廈門。從清朝到民國,大多越過陳倉嶺到白水營市場進行交易。自晚清以來,廈門成為壹個對外貿易港口。英美牧師在廈門設立教堂傳播基督教,即派人到白水營單獨設立教堂傳教。鹹豐四年(1854),馬平安在社社員陳太儀到白水營經商,在教堂聽講座,信仰基督教,並帶英國牧師賓·林煒和中國牧師林清泉到馬平傳教。到鹹豐十年(1860),已經有幾十名教友建立了教會,是漳浦最早的基督教會。馬坪基督教會於光緒十六年(1890)創辦裕源小學,是漳浦最早的教會小學。
陳石眾德堂
漳浦縣馬坪鎮後康村有壹座獨特的建築,隱藏在山區,鮮為人知。這座建築名為“厚康植堂”,始建於民國八年(即1919年),由壹對印尼兄弟傅邀客而建,於1927年落成。建築灰塑、木雕、石雕相映成趣,畫作中西合璧,飽含屋主心得;在裝飾方面,突破了傳統,呈現不對稱之美。
楊梅水庫度假村
楊梅水庫位於漳浦縣北部龜甲山南麓,橫跨馬坪鎮和赤嶺畬族鄉。楊梅雖然位於青山綠水之間,但交通四通八達,距高速公路趙家堡立交僅12公裏,水庫東部沿省道張赟線距廈僅40公裏,交通極為便利。楊梅度假旅遊區位於水庫內,水域寬闊,水質優良清澈,庫區蜿蜒曲折,青山環繞,山石秀麗,造型奇特,植被茂盛,盛產龍眼、荔枝等著名果園。楊梅休閑度假區規劃面積8000畝,項目包括度假村、會議中心、畬族民俗村、畬族民俗表演區、水上樂園、水下考古體驗地、漂流地、酒店等。壹年四季走在幽靜的小徑上,即興漂流,在江上垂釣,或在亭子裏休憩,沏茶賞景,猶如進入仙境,讓人心曠神怡。楊梅地區歷史悠久,也是閩南畬族的主要聚集地,文物古跡豐富。畬族文化習俗保存完好,有宋代石佛寺、南宋摩崖石刻、植有石椅的玉堂等名勝古跡。
農業生態發展
馬坪楊梅和仙都村大力發展楊梅種植業,積極拓展市場。全村種植面積4000多畝,全村3400多人,三分之二以上從事楊梅產業。楊梅的品牌之路,也讓這裏的楊梅遠銷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
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
馬坪鎮黨委、政府以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蘑菇種植為目標,從技術、資金等方面幫助和引導當地農民培育和引進蘑菇新品種,做大做強蘑菇產業。林忠榮是仙都村的蘑菇種植戶。2003年,看著別人種蘑菇發了財,他感動了。壹期投資種植蘑菇800平方米,得到了馬坪鎮農業部門的技術和資金支持。長到4000平方米,他每年能收入65438+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戶。而像他這樣的蘑菇種植大戶,在馬坪鎮有近百家。馬平菇初級產品及烘幹、保鮮、腌制、罐裝等深加工產品已銷往廣東、浙江、山東等10多個省市,並出口日本、俄羅斯、歐美等地。,逐漸成為香馬坪香菇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