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到處都有什麽風俗和好玩的活動?
二月二民間傳說元代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間活動的記載更多了。人們也稱這壹天為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燕京歲時年譜》說:“二月二日......今天人們呼喚龍擡頭。日食時吃餅的叫龍麟餅,吃面的叫龍須面。別在閨房裏縫了,免得傷了龍的眼。”這個時候不僅女人要吃餅和面,女人也不能操作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了民國時期當地二月二的民俗,稱:“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早上用扁擔敲梁,就是敲龍頭,表示龍刺落地,蓋近休克期。農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點和饅頭。所以女人天天給孩子剃頭,掩蓋了龍擡頭的意思。”這是遼寧的民俗。早上要用長桿敲房梁,叫醒龍。同時,我也做壹些面食吃。二月二龍擡頭作為壹個古老的民俗節日,已經基本淡出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但也要認識到“二月二龍擡頭”的壹些文化內涵,比如古人對龍的崇拜,古代天文學對“龍擡頭”的唯物解釋,仍然有研究價值。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傳統節日之壹,稱為“龍擡頭”,又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擡頭,各人剃頭。舊時淮安有句話叫“人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離春節還有壹個多月,該理發了。二月二日,龍擡頭,是個吉利的日子。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二月二刮胡子的習俗。“二月二,龍擡頭,凡子剃頭”也是這個道理。為了吉利,在理發中間加了“龍”字,稱為“剃龍頭”,以區別於其他時間的理發,也有女生選擇這壹天打耳洞。另外,家長選擇這壹天送孩子去讀書。二月二,家家接女兒。舊社會,正月裏,新娘不回來,媳婦不出戶,正月裏沒房。同時還有壹種迷信說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正月不能看父母的燈,父母的燈害死公公”,所以正月嫁出去的女兒是不允許回父母家的。壹個多月了,姑娘想媽媽,媽媽也想她,所以2月2日,不僅是正月,也是個吉利的日子,於是各家都帶著女兒回了父母家。二月二日,據房梁說,蠍子和蛤蜊無處藏身。這壹天,農歷新年祭祀剩下的蠟燭被點燃,照亮橫梁和墻壁,以驅逐害蟲。另外,這壹天,孩子們用筷子把瓢敲幹,說:“二月二,敲瓢叉,九只老鼠瞎。”用筷子敲小酒杯,說“二月二,敲小酒杯,十窩老鼠空”驅趕老鼠,殺死老鼠。用白紙寫壹個“二月二日,蟲蟻直上地面”的清單,其中“蟲蟻直上地面”要倒過來,然後貼在桌子或床腿上,避開蟲蟻。“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用藍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藍灰畫大小不壹的圓圈,象征大圓遇上小圓,祈求豐收,是另壹種民俗。2月2日,壹些人在除夕吃鍋巴,婦女被禁止使用針線活。據說龍擡頭的時候會被縫傷眼睛。2月2日,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為“土地生日”。為了給土地公“暖壽”,壹些地方有舉行“土地會”的習俗:家家集資為土地神祝壽,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放鞭炮,建國後逐漸淡化。& lt/SPAN>。& lt/p & gt;二月二是山東省汶上縣春節後的重大節日,尤其是汶上縣南站鎮。這壹天,也是舉世聞名的土地廟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蒙的牲畜都在提前趕著開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資交流會。這壹天天亮後,日出前,我習慣把倉庫圍起來,就是用草木灰圍出壹個像糧庫壹樣的圖形,中間放上糧食,用磚壓著,表示今年糧食豐收,希望有個好收成。把草木灰撒在墻根,念叨著“壹把灰,兩把灰,蠍子蜻蜓都會死在壹堆”。據說即使孩子在墻根玩耍,也不會傷害孩子。還有炒豆(這種炒豆被當地人稱為“煮豆”,也叫“蠍子爪”。其中,煮豆是指黑豆、黃豆或花生,壹般是煮熟或油炸,也稱煮豆。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西北、山東等北方壹些地區都有吃炒豆角的習俗,預示著每年春天的開始。)習慣,提前幾天用調料泡黃豆,晾幹,當天炒,見面就換。也是用糖炒的,但是主料是黃豆。孩子們到了家裏,就念叨著流行的壹句話,“二月二,蠍子爪(炒黃豆),大媽大媽給”,豆角(炒黃豆)成了接待的主打產品。人們吃豆子趕二月二的土地廟會,遊玩,購物,交流,看電影等等。學生到校,熱火朝天,教室成了豆子的小展場,笑著品嘗,看誰的手藝好。這壹天不允許喝燒小牛(面粉做的湯),尤其是家裏有龍的時候。據說怕桂圓燒焦的人活不長,所以這壹天只能吃面條和餃子。餃子餡是用從農田裏挖來的薺菜和春節肉,調味做成的。在此之前縣城就有賣薺菜的。這壹天,女人不能在房間裏梳頭,否則,房間裏會有蜻蜓。而且女人壹根針壹根線都不敢動,怕傷了龍睛。2月2日以後,農民開始忙於農活。由於北京的二月二日是龍擡頭的日子,許多食物都與龍有關。在北京地區,這壹天常吃春餅,稱為“吃龍麟”,吃的時候配“合菜”更講究。組合菜是由瘦肉絲與菠菜、豆芽、大蒜和其他蔬菜壹起炒制成的。吃的時候,把春餅分成兩份,淋上甜面醬,配上大蔥,然後夾著組合菜卷成筒狀。此外,面條和餃子在中國北方很受歡迎,到處都有壹種特殊的說法。比如吃面叫“吃龍須肉”(吉林)、“挑龍頭”(河北),吃餃子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壓桂圓”(內蒙古)、“吃龍牙”。此外,二月二還有壹種食物,叫做“太陽餅”,用來祭拜太陽神。人們有在二月初壹祭祀太陽神的習慣,後來土地神的生日也包括在內,改在二月二日,稱為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載:“二月初壹,城裏人把米面做成小餅,壹層五個,上面有壹寸多高的雞,叫做孫餅。拜太陽之人,買而獻之,三到五。”這種餅是用米粉蒸的,也有人用糯米。雞是太陽的象征。雞叫時,太陽升起。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驢打滾”是豆面餅的壹種,北京清真小吃。將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上炒好的黃豆,加入紅豆餡,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即可食用。由於清朝的大排檔制作和現在銷售的時候,豆面是邊做邊撒,就像鄉下的毛驢就地打滾,上面蓋著黃土,所以得了幽默之名。根據山西省的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日,龍擡頭。這是山西的壹個受歡迎的節日。在山西,人們習慣在這壹天理發,而在農村,他們剃光頭以擺脫過去的厄運,迎接來年的繁榮。壹般來說,在農村,二月二,我們總是改善我們的食物,吃餃子,麻花和煎餅。青龍節的由來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魂過後,大地復蘇,陽氣升起。山西民間諺語有句話叫“二月二,龍擡頭”。津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邊和井邊挑水,以免帶回龍蛋。在河邊、井邊行走、勞作時,十分註意安靜,盡量不發出任何聲響,以免驚擾青龍,毀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這壹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陽還沒升起,家家都提著茶壺,去河邊或井邊打水。按照今年幾條龍控水的計算,在茶壺裏放幾個銅錢或者硬幣。抽完水,他邊走邊往家裏灑了壹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錢都倒進水缸裏,乾隆就被帶回家了,意思是壹年發財。吸引乾隆的時候不要說話,以免把乾隆嚇跑。在晉西北的壹些地方,乾隆選了壹棵大樹或者壹塊大石頭,撒上灰線。用紅線系壹枚銅幣,先把銅幣放在灰色線圈裏,用手拉回家,用容器蓋上。山西省東南部,搖錢龍用廚房灰,撒上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口壹直到廚房,繞著水箱。俗話說:“驚蟄之後,百蟲死。”在青龍節期間,許多驅趕毒品的活動在民間很受歡迎。《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震,天師咒懸,防蟲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說“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蟲也會有反應。晉南民間傳說喜歡煮滿靜湯,灑滿墻壁縫隙、墻角、炕席底、床下,稱為“禁蟲”。還有的召集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的頭上,在院子裏灑米湯,意思是驅散瘟疫。人家的門周圍都是石灰。晉東南民間畫了壹個藥葫蘆,裏面有蛇、蠍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蟲。,並貼在墻上,名曰“止諸蟲”。還有人用豆子和小麥粉擰成燈的形式,埋在土裏,稱為“熏蜻蜓”。晉中壹帶,民間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馬桶和門上圍壹條線,這叫消滅瘟疫。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打掃衛生。山西北部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團糊在二郎神吠狗的嘴上。青龍節在山西南部壹些地方被稱為“花潮”。人們帶著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選定的地方圍坐,載歌載舞,盡情飲酒,這也被稱為“春遊”和“郊遊”。晉東南習慣用糯米粉做煎餅,向婦女表示哀悼。晉中地區的孩子習慣放風箏。有的縣講究這壹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歡吃面條和粉條,叫做挑龍味。還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臟。呂梁地區喜歡吃煎餅,叫“揭龍皮”。晉南那天壹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龍骨”。晉西北講究青龍節,鬧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況酷似外地的元宵。青龍節,陜北人講究竈神前吃棗山。壹家幾個人把棗山切成幾塊,壹人壹份,上面三塊小費給父母享用。芮城和合的青龍節,有壹個延續千年以上的古會,堪稱奇俗。據說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至今已有1800多年。也叫“三社典”,紀念東嶽皇帝黃治水有功。在這壹天,村民們狂歡並展示他們家中最珍貴的寶物。民間也稱“明寶會”,意思是取寶可以辟邪避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女性將演唱傳統民歌,男性將扮演粗獷有力的神靈、地方武將、文官、八仙、世俗之神等。,或騎馬、騎牛、擡桿;或者赤身裸體,腰纏野布;或土布褲衩,背上有鍘草機、冰刀、粗檁、石磨,大有男子氣概。當地外號叫“呵呵二拍”。社火的氛圍是由鑼鼓構成,渲染出來的。打擊方法簡單原始,俗稱“留鑼鼓”。傳統節目包括玩獅子、跑旱船、踩高蹺、載人等。整個活動從村外開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泰山廟舊址結束。以前,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就結束了。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角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初,來閬會的人都買大黃梨帶回家孝敬老人,所以“二月二”廟會又叫“黃梨會”。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人們吃豬頭肉,理發,放鞭炮。二月二,河北省,農村有早早摘龍蛋的習俗。天亮前,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裏的井裏打水。據說二月二號井裏會有龍蛋,他可以把龍蛋摘回家,以求風調雨順,吉祥如意。2月2日在福建福州,福州人吃鹹粥而不是糖粥。鹹粥是用糯米、芹菜、蔥、蒜、蝦、牡蠣、肉絲做成的鹹粥。鹹粥是二月二煮的,主要是因為古代的福州物質不豐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很少有雞鴨魚肉。只有在春節前,才有必要和可能采購,為除夕和正月準備足夠的“糧草”(因為正月期間,很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很難在市場上買到合適的糧食)。儲存了近壹個月的食物都吃光了,吃不完的食物也快爛了。2月2日,節儉的主婦把第壹個月沒吃的食物全部混在壹起,加壹些糯米,煮成粥,讓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免得浪費。2月2日之後,普通人開始靠面包和水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煮鹹粥的習俗。由於二月二來源於清理和烹飪正月裏剩下的食物,有些人有余糧就做,沒有就不做。這也是二月二不如“敖九節”熱鬧規範的原因。但二月二畢竟發揚了福州人不奢不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貴州黔東南的“京橋”是黔東南苗族地區(臺江、凱裏、黃平等地)最熱鬧的節日,在農歷二月初二。“京橋”這壹天,當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穿上盛裝,前往“京橋”。孩子們穿著新衣服,胸前掛著裝有雞蛋的網袋,這壹天被苗族人稱為“兒童節”。在祭拜橋橋的宴席中,如果遇到路人,第壹次踏上橋橋,被認為是吉祥的。橋主要是不停的吃,用熱騰騰的桌子招待妳,送雞蛋和糯米。“橋”分別放在田野、溝渠或人行道上,也鋪在人行道上,方便行人行走、休息,修身養性,以求昌盛。架設的橋梁以家庭為單位;宗族群眾;全村架設的公橋有三種。“敬橋”以家庭為單位,各有各的專用“橋”供祭祀。不能隨意崇拜某個“橋”。要尊重橋,必須先建橋。凡是苗族婦女,婚後不孕,生下女孩無男孩或男孩無女孩,都可以請巫師驗字。如果確定她需要建壹座橋來討孩子,她可以建壹座橋。“橋”的材質大小取決於架設的地點,包括杉木方、木板、石頭、木凳。“橋”是壹個鬼師傅建的,他獻上壹尺二寸布(黑白),壹元二角,五斤大米,三尾魚,三個鴨蛋或壹只鴨子作為祭品。儀式中,巫師念了壹句“祝福語”請求諸神保佑,早日把孩子送到家人身邊,讓家裏滿門抄斬,等等。“橋”架設完畢,祭祀完畢,“架橋”儀式結束。從現在開始,每隔二月的第二天,就會有壹次祭祀。如果三年內生了孩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三年要舉行“圓橋”以示感謝。之後還會不斷有犧牲。舉行這種儀式時,祭品比“橋”裏用的要貴:如果“橋”裏用雞蛋,這時就用鴨子,在“橋”裏用壹頭豬,以示感謝。三年內不生孩子,就繼續“敬橋”,直到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