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4/06/10作者:田原發布時間:2004-06-11。
“中國的根都在道教”是魯迅先生的壹句名言。近年來,它經常被道教學者引用,並在社會上廣泛宣傳,以證明道教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然而,在學術界,對魯迅的這句名言卻有著完全相反的理解。
壹,魯迅的初衷
答:魯迅先生“中國的根都在道教”這句至理名言,用極其簡潔的語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壹個科學的結論,糾正了長期以來國內外流行的壹種學術偏見,即儒家文化可以代表中國整個傳統文化,而道家文化可有可無,毫無價值,甚至主張將其徹底消滅。
既然魯迅先生所謂的“食人民族”是偶然從《讀通鑒》而來,要搞清楚“食人民族”是什麽意思,就要搞清楚《通鑒》的作者是誰,其目的是什麽。首先,《通鑒》應指《子同治鑒》,其作者不是道家,而是著名的儒家司馬光。其次,司馬光編纂《資同治鑒》是供封建統治者參考的,所以他所宣揚的是儒家的封建倫理,而不是道家的道德。另外,從《狂人日記》的內容和魯迅後來的說法“狂人日記是為了揭露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的罪惡”,而他根本沒有提到是為了揭露道家思想來看,魯迅的“吃人”論斷所揭示的應該主要是指儒家所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本質,而不是道家思想的本質。
b:要從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魯迅的本意。1918 5月15日,魯迅以“魯迅”為筆名首次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的好友徐守尚看後覺得“與周瑜才的筆跡很像”,於是寫信詢問。魯迅同年8月20日回信說:“《狂人日記》真是壹部拙劣的作品,是壹個詩人用白話和壹個仆人寫的。曾經有人說中國的根都在道教,最近還挺流行的。讀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後來偶爾看鏡子,才知道中國人還是吃人的,於是寫了這篇文章。這種發現有很大的關系,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段話不僅回答了署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介紹了《狂人日記》的創作思路。《狂人日記》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向舊文化的“吃人”宣戰的壹場運動。雖然魯迅在他的回信和《狂人日記》中沒有直接說道家“吃人”,但就其言下之意的內在邏輯而言,意思是非常明確的——“以此讀史”,即以“中國的根都在道家”的觀點讀史(包括《狂人日記》)怎麽能說魯迅關於“吃人”的論斷揭示了“應該主要是指儒家...“而不是道家的精髓?
第二,魯迅對待道教的壹貫態度
答:由於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所以他對傳統的舊文化,包括道教,是持批判態度的。但如果從這些得出魯迅先生沒有壹句肯定的話就全盤否定道家的結論,那就不成立。例如,他在《小雜感》中說:“人們往往討厭和尚、尼姑、穆斯林和基督徒,而不討厭道士。懂這個的,就懂大半個中國。”在這裏,他認為,只有理解了為什麽人們往往討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而不討厭道教的信徒,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這說明道教在普通人眼中有很深的根基。這也可以作為他“中國的根都在道教”這壹科學論斷的旁註。
b:其實魯迅對道家的批判不亞於對儒家的批判。從1918到1927查魯迅關於道教的文字,沒有壹個字是肯定道教的,很多字是批評和斥責道教的。可以說,魯迅對道教是沒有好感的。比如“在中國,聽道士的講道,聽批評家的雜文,讓人覺得局促,不敢多心。不過,這可能就是中國的‘永恒人性’。”這“毛孔痙攣,汗水不敢出”和“永恒的人性”不正是對“中國的根都在道教”這句話最生動的註解嗎?更有甚者,魯迅筆下的道士,其實是壹群無良之徒:“佛教東來時,幾個佛教徒譯經,道士卻盜經造經,此經來罵佛經,同時又用淫法害僧,惹起許多事端。”“南北朝以來,中國所有的讀書人、道士、和尚都有‘不專操’的特點。”不用說,在魯迅心裏,不僅儒家,道家也是否定的——“中國人還是吃人的”。道教作為“中國之根”的本質是什麽?在人民“劣根性”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麽作用?我應該承擔什麽樣的責任?結論可想而知!
第三,魯迅的論斷是否“絕非偶然”
答:魯迅先生能夠作出“中國的根都在道教”的英明論斷,絕非偶然。在當時的中國人中,除了魯迅先生,其他人都不具備做出這壹科學結論的知識。所以,我們不要因為魯迅先生不是著名的道家歷史學家,就貶低他的意義。
b: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人中”,持這種“科學結論”的大有人在,“絕非”魯迅先生壹人。用魯迅的原話來說,就是“此說甚廣。”證據表明,把道教視為中國愚昧落後的根源,是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共識。例如,錢稱道教為“最野蠻的道教”。陳獨秀說,道教是“古代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今天的風水、算命、占蔔、畫符、誦經、練功、煉丹、運氣、望空、祈雨、祈陽、迎神、談鬼,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在全國橫行,實學不盛,民智日漸衰退。去惡說人是從現在開始。”周作人也認為:“改良農村的最大阻力在於農村人本身的舊觀念,而這種舊觀念的主力軍是道教。”從當時錢、陳、周與魯迅的密切關系,以及四人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來看,錢、陳、周的觀點可視為“中國之根皆在道”的標準詮釋;換句話說,“中國的根都在道家”,是錢、陳、周的高度概括。
4.為什麽魯迅的名言被廣泛引用?
答:因為魯迅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透徹的了解,他能挑戰這種傳統的學術偏見,提出“中國的根都在道家”的科學結論,令人耳目壹新。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們在道教文化領域研究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於是,魯迅先生80多年前的這句至理名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它的科學性和深刻性,認為它完全符合中國學術文化的史實。這就是這句至理名言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引用的真正原因。
b: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之壹,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魯迅所謂的“中國的根都在道家”,意在批判。雖然從字面上看,這是壹個肯定的判斷,但是,他全盤否定了中國的“根”,這表達了對道教的全盤否定。當我們狂熱地肯定道教的歷史作用時,引用這位偉人對道教的負面評價作為權威論據,實在不合情理。這絕不是嚴肅的學術態度。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怪事,壹是我們閱讀和識別要引用的文字的時間少了;第二,太想依賴名人了。其結果不僅誤讀了魯迅,也無助於正確評價道家思想。因為這句貶義的“名言”是魯迅先生的“專利”而廣為人知;所以,如果該書的主旨是贊美道教,即使從重要性的角度來看,也不宜引用;否則很容易引起誤會。非但不能糾正“偏見”,弘揚傳統文化,反而適得其反,只能對學術研究和道教本身起到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