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紫陽縣經濟

紫陽縣經濟

根據地下考古發掘,東漢時紫陽縣已有磚瓦生產。清乾隆二十年(1755)後,隨著外省移民的大量湧入,紫陽縣的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除磚瓦制造業外,還有木材加工、小型農具加工、糧油加工、釀酒、染織、鑄造、造紙、采煤等行業。清朝末年,茶葉、生絲、桐油、菜油、油漆等產品“多由水路下到湖北老河口,或偶爾北上漢中,由陸路銷往本省”(光緒《紫陽縣誌》);彩色轎子、滑桿、竹床、竹簽、帳篷、席子、屏風、撣子、枕頭、蘆葦等竹制品,箱型蘆葦、繩索、衣服、襪子、鞋子等棕色制品,夏布、麻布、漁網等亞麻織物,絲綢、縐布等絲綢織物,衛生紙、白酒、糖、糕點等。

民國時期,紫陽縣的手工業除了榨油、繅絲、制茶外,其他都不發達。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資陽經濟調查統計,桐油年產量150噸,漆油75噸,生絲0.5噸,茶葉100噸。總產值(按銷售價格計算)51.9萬元(法定貨幣),產品大部分銷售。

1949年末,全縣有手工業作坊、工廠(場)、商店、圖書館、商店542個,從業人員941人,總產值1529500元(按1980不變價格折算,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7%。從1950到1957,在對私營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啟動了國有工業。1957年末,全縣有國有企業3家,手工業合作社(集團)28家,公私合營企業1家,總產值340.73萬元(國有企業3.5%,集體60.6%,個人35.9%),比1949增長1.2。從1958到1960,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盲目建廠,“煉”鋼,浪費1952500元。1962年,國民經濟開始調整。到1963,全縣國有企業4家,職工227人。有20個集體企業,446名職工。從1970到1980,為配合湘渝鐵路的建設,調整期間關閉的蒿坪煤礦、段家溝煤礦、東河水泥廠、漢城陶瓷廠、縣機械磚廠等廠礦陸續復產擴建,同時新建了農機廠、鐵佛煤礦、黃自錳礦、劉媽磷肥廠、東河白陶瓷廠、劉媽水泥廠。

“十五”期間,紫陽縣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壹是全縣工業經濟總量擴大,總值245265438+萬元,比“九五”末的8020萬元凈增165065438+萬元,增長了3倍多。二是工業經濟增速穩步提升。“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5.1%,比“十五”確定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高16.6個百分點,比“十五”確定的目標高2.8個百分點。三是大型工商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進壹步加強。規模工業經濟達到1.2億元,年均增長75%,五年凈增3.75倍;四是工業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隨著企業所有制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以及技術創新,資陽工業正在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業發展,而不是過去單純出售資源的粗放模式。五是工業經濟結構日趨合理。資陽工業圍繞礦產資源、水電、富硒生物開發,逐步形成了以資陽天然板巖、水泥生產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水電、煤炭為主體的能源產業。以鋇鹽、金屬錳、鐵礦石為主體的重化工業,以茶葉、繅絲、富硒特色食品(飲料)為主體的農副產品加工業。

2012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609億元,比上年增長31.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4.5%,比上年提高10.7個百分點,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67.8%。當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543.8+0.483億元,增長36.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當年總產值319440元,同比增長65.7%,占總產值的9%;非金屬礦采選業當年總產值26022萬元,同比增長95.4%,占總產值的7%;農副食品加工業年末總產值35048萬元,同比增長119.2%,占總產值的10%;酒、飲料及精制茶制造業年末總產值654.38+0.28623萬元,同比增長654.38+0.265.438+0.5%,占總產值的36%;紡織行業年末總產值131.6萬元,同比下降0.1%,占總產值的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年末總產值8055萬元,同比增長0.4%,占總產值的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年末總產值72388萬元,同比增長78.4%,占總產值的2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年末總產值259765438+萬元,同比增長13.8%,占總產值的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年末總產值654.38+046.56萬元,同比增長8.0%,占總產值的5%。農業在紫陽縣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歷史悠久,結構以糧食種植為主,林牧副業為輔。資陽解放後,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40280噸增加到1985年的77493噸,增長了0.92倍。由於人口膨脹,糧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這期間,只有1953和1956沒有吃到國家返銷的糧食。截止1985年底,累計回售糧食11591噸。

紫陽縣解放後,農業發展幾經波動,按1980不變價格計算:從解放初期到1957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9.61%。從1958到1964,主要農產品連年下降,產值每年增長1.19%,從1965到1966略有回升。從1967到1969,年產值不到3000萬元,其中1968年產量33755噸,不到1951的壹半。1970 ~ 1976年產值上升到4000多萬元,1977 ~ 1983上升到5000多萬元,1985達到6322萬元。1978以來,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林、牧、副業產值比重增加,商品率提高。截止1985年底,“兩戶”(專業戶、重點戶)7800戶,農業商品產值201.8萬元。為了指導農業生產的組織,中共紫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成立了農工部、農牧局、皮棉局、水電局、鄉鎮(社隊)企業局,主管農業。與此同時,國家也投入大量資金支持農業。其中,1979至1983的資助總額達到13949500元,年均279萬元。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63.22萬畝,比上年增加1.0%。其中,夏糧26.77萬畝,下降0.89%;秋糧36.45萬畝,增長2.0%。糧食總產量654.38+00.69萬噸,增長6.0%。其中,夏糧391萬噸,增長7.4%;秋糧6.78萬噸,增長5.3%。2012年造林面積9.6萬畝,比上年增加21.5%。水產品產量5881噸,比上年增長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