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
張(1875年3月19-1928年6月4日)出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海城市)海城縣賈張寺鄉村小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的外號是老疙瘩,他喜歡被人叫“張大帥”。
張從小就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後來加入綠林,勢力越來越大。清政府無力鎮壓,就征召他入伍。張幫助清廷剿滅了杜等土匪勢力,進而除惡務盡,維護了國家統壹,逐步走向完善。先後任奉天督軍、東北三省巡撫使,成為北洋軍領袖。
在東北三省設立軍隊整理辦公室?。與孫中山、段、結盟?。第二次智豐戰爭勝利後,張入京,任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在位期間多次抗日,拒絕簽訂賣國條約。1928年,張因前線戰事不利,被迫返回東北。
1928年6月4日,張被日本關東軍火車上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史稱皇姑屯事件。他在被送回沈陽官邸後於當天死亡。
2.馮·
馮(1859 65438+10月7—1919 65438+2月28)本名華府,直隸河間縣西石井村人,直系軍閥首領,與王世貞、段並稱“北洋三傑”。
馮早年畢業於北洋軍事裝備學校,歷任北洋步兵學校總經理、訓練營總經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馮被任命為中央訓練部軍事學司官使,後又任統制、第壹軍總司令。
他也是壹個領導,但他聰明、好學、勤奮。辛亥革命期間,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來奉命率軍攻打南京,鎮壓“二次革命”。
又任江蘇巡撫,坐東南。袁世凱稱帝後,被任命為幕僚,後又代替段被任命為滇軍總司令,但並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了壹份迫使袁世凱取消天皇制的通電。
袁世凱死後,李繼任大總統,馮被國民議會選為副總統,在寧工作。李與段爆發後,朝廷之爭引發了復辟,但被段鎮壓。
李辭職,馮赴京任代總統,段改任總理。民國七年(1918),馮於民國八年(19)八月辭去副總裁職務,回到河間老家。
民國八年(1919),馮六月抵京,65438年二月二十八日病逝,終年60歲。
3.段瑞奇
段(1865-1936),本名智泉,晚年曾被稱為“正道老人”。他出生在安徽合肥,所以也被稱為“段合肥”。民國著名政治家,有“北洋之虎”之稱,安徽軍閥首領,孫中山“保民運動”主要打擊對象。
從1916到1920,他是北洋政府的實際統治者。中華民國從1924到1926暫時執政。3月1926,18,段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發生了“三·壹八”慘案。
“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人威脅段,在東北組織偽政府,但被段嚴詞拒絕。1936 165438+10月2日,段在上海宏恩醫院去世。
擴展數據:
北洋軍閥:袁世凱建立的封建買辦軍政集團。軍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湘淮軍閥。1885年(光緒十壹年),李鴻章在天津舉辦北洋吳江堂,為後來的北洋軍閥集團準備隊伍。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所依賴的湘軍和淮軍,在1894+65438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壹敗塗地,徹底崩潰。李鴻章的新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為了支持危機,鎮壓人民革命,1894年冬,清政府任命淮系官僚胡坤在天津附近的壹個車站訓練新軍。
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新軍監軍,接管這支軍隊,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控。這是北洋軍建立的開始。北洋軍是按照德軍的營制和法典來訓練的,和舊軍隊不壹樣,所以叫訓練新軍。北洋軍閥是隨著北洋軍的建立和發展而產生的。
為了控制北洋軍,袁世凱從壹開始就註意收集黨羽,集結隊伍。其中最重要的是袁世凱的老朋友,有“北洋三傑”之稱、畢業於天津軍事裝備學校的王世貞、馮、段,以及形成北洋軍閥骨幹、成為北洋軍閥各派首領的曹錕、張勛。
65438年至0898年,袁世凱依靠北洋軍背叛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取得了西方太後和直隸總督榮祿的信任。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是在清末首次登上政治舞臺的。因此,從1899年到12年,清政府派袁世凱到山東鎮壓義和團,得到了中外反動派的贊賞。
1901年,袁世凱成為繼李鴻章之後舉足輕重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政府改革軍制,設立訓練部。袁世凱被任命為會議部部長,負責編練新軍。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壯大自己的力量,將新軍改名為“北洋常備軍”。
1905年,北洋六鎮全部完成,兵數達到6-8萬,其中五鎮在袁世凱控制之下。近年來,北洋軍的影響從直隸擴大到山東、河南、江蘇和東北三省。隨著北洋軍隊的擴張,袁世凱和他的親信成為密友,逐漸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首的能左右國家大事的武裝政治集團——北洋軍閥集團。
北洋政府:1912至1928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中華民國政府的總稱。1912 15年2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0年3月在北京就職,迫使南京臨時政府遷都北京,這標誌著民國史上北洋政府統治的開始。
北洋政府對外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對內主要代表國內封建勢力,以北洋軍為統治支柱,鎮壓民眾,排斥異己,在全國建立軍事化統治。
北洋政府與北洋軍閥各派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系。按時間劃分,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皖系軍閥統治、直系軍閥統治、馮系軍閥統治四個階段。
百度百科-三個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