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延河年間,北石天道長毛口來臨朐傳教。參觀石門坊,看到簡陋的公廟,倡議村民集資,擴建,修繕場地,改為三筏,築脊造脊,雕梁畫棟。燕興五年(475年),朝廷下令修建石門寺,後移至此處重修,規模有所提高。文成帝和三年(462),在寺廟附近的懸崖上雕刻了十幾個壁龕,形體宏大,工藝精細,用於繪畫浮雕。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宇文雍皇帝下令拆廟毀佛,所有造像被砸碎。到了唐代,石門寺擴建修繕,成為青州以南的佛教中心。唐朝天寶年間,又增加了90多尊摩崖造像,其中不少是刻在土公廟的石壁上。晚唐會昌年間,石門寺被毀,大部分摩崖造像受損。宋元年(1054),建菩薩廟,九尊。元大德八年(1304),官方發布名單,規定石門坊的界線為“東至懸崖,南至峪口山寺廟,西至山後,北至清雅”四條,面積約10平方公裏。明代的寺廟幾經修繕,僧人發展到幾十人。天順三年(1461),方丈高僧銀安去世,佛塔高7米多,直徑1.7米。精湛的工藝。嘉靖二十二年(1543),壹位來自羅達的仙人遊覽石門坊,留下“坐於此巖谷,悠然忘世,釋子吹玉笛,疑是飛仙”的詩句,刻於東崖佛光石上,是石門坊現存最早的書法石刻。在清朝的260多年裏,寺廟和森林都保護得很好,雖然沒有加進去。民國八年(1919),因為紙坊高中的建立,砍伐了十幾棵柏樹。民國二十四年(1935)新建文昌廟,修繕土公廟,派道士看管。
石門山從壹開始到1937都是原始森林覆蓋。茂林秀木,丘壑密布,崖上柏樹扭曲成石墻,如壹條巨龍倒掛,人入山不見日。山中植被完好,怪石嶙峋,裂縫滴水,山泉遍地,水流成溪,終年不化。1937年,日軍侵華,石門坊被劫。1940年冬,日軍在大灘馬莊修建據點,強迫民夫砍伐石門坊樹木。連續三年,樹木被徹底砍伐,石門山成了光禿禿的山。泉水斷流,山澗幹涸,寺廟全毀,到處都是小的。1950後,大灘馬莊村成立石門坊林業隊,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加強文物保護,石門坊景區進入施工期。
石門坊以美、奇、美、幽、險著稱。馬頭如神馬,太平如飛虎。兩地對峙,猶如牌坊拔地撐天,故名石門坊。遊客登上太平谷山頂,兩邊山谷幽深,顫抖如虎背。古頂上有全石結構的古跡和小廟,結構奇特。石門坊的北面,有幾疊谷峰,山路蜿蜒,千松萬壑,宛如壹座深邃無邊的洞府花園。15各種方式的洞,或險,或美,或幽。白石塔疊於天之上,威勢如巨佛立於山溝之中。垂直的墻像壹個切割的懸崖,有壹個石頭房子,壹個老和尚曾經坐在裏面。山頂有壹個噴湧而出的噴泉,旱季時不斷滴水,汛期時噴發成瀑布。石門坊風景區真是世界奇觀。遊客留下贊美的詩句,“香山紅葉好,石門色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