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媽祖被民間稱為“聖母”。北宋劍龍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莆田縣梅州。滿月後,他沒有聽到哭聲,所以他被命名為莫林,他年輕,好學,聰明。對天氣了如指掌,他能觀察天空,預測風雲。漁民多次在海上遇險,她救了他們,轉危為安。死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九日,時年二十八歲。今天在福建梅州有媽祖廟和阿森松島紀念碑。傳說此後,媽祖多次出現在海上導航,賜藥解疫,被世人稱為湄洲女神或海峽女神。元、明、清以後,歷代皇帝冊封“順治”、“紀靈”、“天妃”。
汕頭市南澳天後宮建於明朝萬歷四年(1576)。清幹隆之後,南澳的龍、雲、清、青絲坳、酉天後等地共有18座寺廟。
汕頭市升平路馬勞宮內的“天後宮”,相傳建於汕頭開埠前。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以後,稱為“媽祖誕辰”,又稱“馬誕辰”。潮汕地區的漁民和商人舉行崇拜,汕頭的大多數商業崇拜煮熟的鵝。因此,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被稱為“媽祖生日,吃鵝”,代代相傳。朝陽天後宮,據清朝光緒年間《朝陽縣誌》記載:“天後宮位於城北後溪港(創始無考)。道光九年(1829),知縣王定福與士紳鄭合作重修。光緒九年(1883),紳商重修。知縣周恒忠和遊擊隊員龔放都捐了款來推廣它。每年春秋兩季(即二八月),十四日祭祀。相傳船在海上航行時,突然遇到巨大的風震,百條人命懸在空中。有火,有蠟燭,有帆,或者有鬼鳥的聚集。妳給人指個方向,船民就會避開。或者“天妃南海神葉”。因此,看到這個令人耳目壹新,而這個古老的名字就是“天妃”。
朝陽後溪古渡在朝陽區棉城北側的牛旦灣畔。是古代朝陽三大港口之壹。
唐元和十四年(1819),潮州刺史韓愈去朝陽湖祭神,去靈山拜見僧眾,都經過此地。後來為了紀念韓愈的大事,在這裏建了“韓愈渡河亭”,俗稱六角亨。後來由於水上交通發達,渡口日益熱鬧,當地居民曾在此修建“天後宮”(時間已不可考),後被廢棄。1984年春,朝陽後溪人從香港集資捐款,修建了“天後宮”和渡口六角亭。亭中有對聯雲:
孤臣原路行,受薪傳孔孟
撫舟穿紫繞亭朝天公主
聯眾的“天妃”指的是天後宮,現在天後宮和韓文公閣已經成為潮陽的旅遊景點之壹。
除了後溪古渡,朝陽還建了很多寺廟。儀表:
壹是建於綿城以南的金龍紅色產區袁婷油建(1314—1326),俗稱“紅色母親”。
壹個是綿城西南的桂橋,俗稱“桂橋媽”。
壹個在海門蓮花峰右邊。
壹個在達徐浩中將的神龕前的左側。
首先,在達濠港,我們將向達濠的人民和漁民致敬。
壹是在趙都下端的小溪岸邊,漁船祭奠。
壹個是渡趙渡河。大部分都是海上商船供奉的。
壹個在黨崗村(黨崗鎮政府駐地)。該寺俗稱“錢馬剛”。傳說每當遇到幹旱,人們就反復祈求下雨。
壹個在綿城的雙王池附近,叫“馬雙旺”。據說是從武岡母親來祭拜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