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乎是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的壹個標準。
知乎上有這樣壹個問題,懂事的孩子幸福嗎?
這篇文章有超過500萬的瀏覽量,近6000人回復,但大多數人回答:不開心。
因為他們習慣了把滿足別人的願望,獲得別人的肯定作為自己人生的主角。他們常常忽視自己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如果長期這樣,他們會變得非常沮喪和痛苦。
事實上,這樣的孩子更有可能很早就把自己變成討人喜歡的人-
1,他們往往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然後盡量不去惹別人生氣,甚至會想方設法讓別人開心。
2、太在意別人的評價,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
3.他們往往害怕沖突,害怕懲罰,害怕矛盾,所以往往優先考慮改變這種狀態,先讓別人舒服。
4.面對別人的需求,他們往往難以拒絕,甚至可能被底線和原則反復挑戰。
5、他們往往是懂事、聰明、善良等的集合。,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
尤其是很多孩子,從小就這樣,甚至更多的是為了討好父母,在父母面前變得懂事乖巧聽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為了錢,有人為了夢想,有人為了家庭,為了生活。
我們努力追求和奮鬥。
然而,有些人壹生都在追求愛情。
電影《被遺棄的松子的壹生》裏,是壹個缺愛的孩子,壹生最愛。
作為長女,松子從小就缺少父母的愛。而且,因為姐姐長期身體虛弱,父親對小女兒傾註了更多的愛。
劇中,父親因為小女兒的病,往往很難開心。他不擅長說笑。
有壹次,在壹個遊樂園,松子向他們的父親做鬼臉。
於是父親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最終,這種鬼臉表情伴隨了松子的壹生。
因為每當她做鬼臉的時候,她爸爸都會忍不住笑。
長大後,松子上了父親希望她上的學校,做了父親希望她成為的事業,為的是壹步步討好父親。
松子壹直在努力討好父親,她希望自己能成為父親最喜歡的女兒。
松子懂事,聰明,讓人放心。
松子的父親其實並不愛松子,但真正讓他不開心的是小女兒的病。
松子的誤解和父親對女兒的不理解最終導致了松子的悲劇人生。
她壹生的悲劇其實與她諂媚的性格密切相關。
年輕的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可能只是討好同事,愛人,朋友。
但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知道,孩子未來要成長為自己,而不是父母所期望的那樣。
壹個9歲的男孩砸碎了學校的窗戶,但是她害怕奶奶罵她,所以留了紙條後自殺了。
他害怕受到懲罰,就直接跳樓了。對於孩子來說,跳樓難道不是另壹種討人喜歡的類型嗎?
雖然這個案例是個極端案例。但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她像松子壹樣,害怕父親不要她,害怕父親不愛她。
這種恐懼和壓力讓她不斷討好父親。
有網友表示:
小時候媽媽讓我買鹽,我卻把錢弄丟了。在食堂賒購了壹袋鹽,然後花了幾天攢零花錢才還上。但是,最後食堂的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媽,我媽最後把我打了壹頓。
……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很小。他們丟東西,打碎東西,或者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他們來說,首先害怕的是。
他們害怕父母的懲罰。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他們往往通過懂事來逃避父母的各種懲罰,或者通過懂事來吸引父母的愛。
所以很多孩子習慣了求愛,習慣了用懂事聰明的方式去求愛,來獲得父母的愛。
作為父母,妳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小。無論父母對他們使用什麽樣的暴力,無論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對於孩子來說,家只能是他們的唯壹。
在這裏,他的父母(監護人)是他愛和安慰的唯壹來源。
從孩子出生到長大,甚至到了18歲,到了二十多歲,在這個過程中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會犯很多錯誤。
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會責怪孩子,但壹定要告訴孩子,無論父母怎麽懲罰妳,他們都是愛妳的。
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不需要他們討好,他們也不需要。
孩子成長需要壹個過程。
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童年早期就懂事。
這不僅違背了成長規律,也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孩子從小就不應該是“聽話”的孩子,更不應該是父母必須要求的“懂事聽話”的孩子。
那樣的孩子只會慢慢迷失自己。'
回頭看看開頭的題目,那些早早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很多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希望妳能幼稚很久。
兒子,我們希望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不要早早懂事。
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孩子隨心所欲。
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無條件的愛。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應該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應該有自己的愛好和不喜歡的東西。
他們應該有權拒絕或者有權接受。
他們不應該受到家庭、父母、親戚和朋友等的影響。
孩子,他們只是孩子。我們不應該指望他們早早懂事,成為成年人。
那樣的孩子只會失去活力。孩子應該長得像孩子。
最後,希望家長不要壹味的要求孩子懂事聽話,我們也不要壹味的讓孩子覺得失去了來自家庭的愛的保護。
這應該是每個父母的義務和責任。
諂媚的性格本身就是錯誤的。父母要學會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允許孩子犯錯,懲罰孩子,但壹定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缺失。
壹個在充滿愛的家庭裏長大的孩子不會壞。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積極快樂,內心充實,相信自己會有更健全的人格。
——
壹個認真提供優質、深度、有趣育兒內容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