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什麽也不做
來源
道德經
想
道家思想
提出者
老子
意義
道家告誡君王不要與民爭。
自然
無為而治
快的
航行
學者分析
術士無為
積極意義
楊朱哲學
無為有為
思維方式
名詞來源
無為是《道德經》中的壹個重要概念。道家所提倡的“無為”不過是老子對君主的訓誡,而不是普世的道德準則,意思是君主不與民爭利。
《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第三章稱“無為,則無治”。《南華經》中有六十八處提到無為。《莊子·英皇》說“順應事物自然,沒有隱私的余地”。
道家的無為,就是君主不要與民爭利,順應民情,不要輕舉妄動。杜光庭《道德經註》說:“無為之理大。無為不等於引而不來,推而不去,逼而不答,感而不動,困而不流,執而不散。說他私誌不正,淫欲不白,按理辦事,因資建功,事畢不割身,名不正言不順。”
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並不是說君主不想做某件事,而只是說君主凡事要“與天氣相合,與人心相合”,不希望君主違背“天氣、土地、人心”,不能只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七言七兆”引用了靖的壹則軼事:“欲無所為,先避害。是誰呀?遠猜忌,遠小人,遠得利,遠遠行;小心妳的嘴,妳的舌頭,妳的煩惱,妳的力量。時刻想著錯,改到好。天文、地理、人事、鬼神、時運、數字我也能看懂。如果是,就和聖靈壹起工作,和天壹樣。”
道家的“無為”並不是說君主要消極避世,而是要努力學習,積極主動,熟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系。
所以,“無為”不是說君主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君主反而要依道而行,在人間作命。君主必須摒棄自我不道德,遇災謹慎,追求簡樸、節儉、清靜、無欲無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