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多數姓氏都很常見,但也有壹些姓氏比較古怪,比如“東西南北”帶表方向;有編號的“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有壹種生活,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動物,比如“狼、雞、猴、狗、蛇……”,甚至還有帶有貶義的,比如“妾、罵、惡、嫖”。更有甚者,經過壹些姓氏愛好者的“評選”,前五大怪姓竟然是“死、難、黑、老、毒”!這五大怪癖乍聽起來真的讓人毛骨悚然!
但是,這也構成了姓氏文化中壹個有趣的現象。仔細壹查,這些奇怪的姓氏歷史悠久!
死:相傳這是中國倒數第二個姓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由北魏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而來。但是,從古至今,“死”字壹直是很忌諱的。誰想張嘴閉嘴“要死要活”?但是,如果妳已經以此為姓,那就沒辦法了,無非是壹種不吉利的印象。
難:據說這是中國倒數第二個姓。這個“難”,看了之後說是“難”姓隨鮮卑北移,松花江壹度改名“難河”。幾經周折,鮮卑人很難踏上朝鮮半島。中國目前的“南”姓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四個小村莊,世代居住在這裏的男女老少都姓“南”。外界很容易聯想到災難、困難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們依然活得很開心。
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磊落,黑字往往給人不好的感覺。作為姓氏,這個字讀作“他”,落在紙面上卻很尷尬。
老:關於老姓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據說老姓是由滿族姓氏“薩克達”改為漢族姓氏,已有二三百年歷史。“薩克達”的滿語意思是“古老”。壹個據說是廣東佛山四大土著姓氏之壹。現在在該市南海區西南的石老村,大多數村民都姓老。從出生開始,它就會被叫做“老X”,即使不情願,“老”這個字也會伴隨妳壹生。如“老同誌”、“老太太”、“老姑娘”。壹位叫“老顏”的女士深有感觸。
這個姓給她造成了很多尷尬。以前在單位工作,大家見面都習慣叫我,她沒有。老太太?聽起來不太好的老姑娘?也不好聽。我們就叫它蕭勞吧。聽起來總是很尷尬。後來她在漢口順道街創業,當了經理。“老經理”這個名字又來了。壹開始她覺得自己的姓很特別,名字也很好記,就印了很多名片發給客戶。不用說,這個奇怪的名字確實給她帶來了不少回頭客。但是漸漸的麻煩來了,很多人打電話,但是總是很難開口。“沒見過我的人總覺得我很老,這讓我經常在電話裏跟別人解釋。”後來,老嚴決定把名片上的姓改成她母親的姓,叫夏衍。這是為了消除尷尬。
毒:這個姓氏據說出自唐朝的壹個故事。唐朝有個宰相叫竇懷政。竇丞相雖然朝野大權在握,卻圖謀奪取政權,推翻皇帝李。結果皇帝發現叛亂不成功。後來,憤怒的皇帝為了表示對丞相竇的懲罰,就根據竇的諧音“賜”他和他的後代以“毒”姓!這個姓,壹叫起來就很嚇人。誰想對付毒藥先生和太太?即使是有這些姓氏的人,再怎麽熱心腸,也會讓陌生人滋生壹些恐懼。據說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郭溝有個毒家,祖上是清朝的翻譯官。經過幾代人的單傳,現在,已經繁衍出六個人,這個姓氏還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個別省區。
這些姓氏自古就有,有“證據”可考。還有壹些姓氏是“半路出家”的,有著傳奇的淵源。
比如某人姓“門”。關於姓氏的起源也有好幾個傳說。相傳此姓是分裂後得來的。以前是燕,後來兄弟倆分開了,燕就分成了兩部分,壹個姓門,壹個姓三。還有壹個傳說,門家的祖上曾經姓林,後來因為他們祖上有人得罪了皇帝,姓“林”被皇帝“斬首挖心”,剩下的就是“門”字了。當然,這些說法很難證明。
有人姓“‘mì’”。這個姓的人都是從江浙壹帶遷入的。據文史記載,糜氏出自上古伏。古有糜、傅之俗,傅氏亦稱糜氏。伏羲是古代的壹位詩人。有很長壹段時間,壹個叫米曉君(化名)的小學老師不得不這樣糾正她的學生:“我姓米(蜜),不姓畢”。其實壹開始不光是同學們把她念錯了,很多同事和熟人也經常叫她“畢老師”或者“小畢”,因為這個姓太少見了,容易念錯。但她現在不糾正這個錯誤——“總比被叫‘小米’好吧?”原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用正確的名字稱呼她,但是聽起來像“小米”,卻感覺不舒服。
有的人姓“醜”。相傳北宋年間,浙江杭州壹位姓蘇的富家小姐愛上了壹位名叫黃的窮書生,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為了尋求自己的幸福,他們私奔,逃到湖南定居。雙方家庭都認為有損家風,所以拒絕讓後代隨姓。自古就有黃秀才和蘇小姐改姓醜的說法。但也有資料證實,醜姓是由牛姓演變而來,起源於春秋時期。有人拿這個姓氏開玩笑。有壹個女生叫“醜春延”(化名),從商學院畢業去工作,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她獨特的姓氏讓人很容易記住她,但也帶來了尷尬。壹次,醜陋的春延會見了壹個客戶。客戶問她妳姓什麽,她說很醜。顧客生氣地說:“這是很嚴肅的場合,請不要開玩笑!”“又醜又純,笑不出來也哭不出來,還得壹遍又壹遍的給客戶解釋,消除誤會。
有人姓“藕”。據說蓮藕壹族原來不叫蓮藕。他們的壹個祖上曾經是朝廷的官員,後來因為得罪了皇帝而獨自逃亡。在躲避追捕的途中,祖先躲進壹個池塘,用蓮藕和荷葉把自己隱藏起來。當時追兵正在逼近,他暗暗祈禱:“如果能逃過這壹劫,我就改姓‘藕’!結果追兵真的沒找到他,從此姓氏譜上多了壹個獨特的“藕”姓。
據說也有因為“吃”而改姓的。陜西省鄞州永樂鄉有壹個遲佳村。很多村民都有壹個復姓“赤幹”,這是因為壹個歷史故事。
相傳戰國末期,秦國年輕的宰相甘洛被朝鮮叛徒呂不韋陷害,全家被殺。只有甘府壹位同姓老人逃過壹劫。壹天,老人跑到壹個荒野的地方。已經過了中午,他餓了,但是他不敢四處尋找食物。過了壹會兒,我覺得頭暈,倒在了路邊。不知道什麽時候,秦朝壹群追他的士兵來到他面前,把他叫醒,問他姓什麽。這時,老人餓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他只是指著自己的嘴,看起來像是要吃東西。追兵以為老人不姓甘,指著他的嘴,意思是他姓“吃”,就饒了他。後來,老人去了漳州永樂的遲佳村,結婚生子,生了壹大家子。當初多虧壹個“吃”字救了他壹命,老人不忘舊情,就把“甘”姓和“吃”姓合二為壹,讓後人都以“吃甘”為姓。後來這種“吃甘”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罵甘”。
有的人改姓是為了避難,有的人改姓是為了紀律和榮譽。相傳管仲的後代有“白”姓。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小白)和龔自久爭奪齊國的王位。管仲當時輔佐龔自久,但最終登基的是小白。齊桓公即位後,既往不咎,拜管仲為師,使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有些管仲的後代為了紀念祖先的這種榮耀,幹脆以“拜”為姓。崇姓後裔現在主要分布在江蘇等地。
中國姓氏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壹脈,源遠流長,浩如煙海。而奇奇怪怪的姓氏和軼事更是為其增光添彩,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