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州北郊三元裏村東華裏門外,原為當地百姓供奉北帝的廟宇。建於清朝順治年間,此後多次修繕。寺廟有前後兩個入口,中間隔著壹個天井,屋頂用有色玻璃和魚珍珠裝飾。正門的額頭上,寫著“三元古寺”四個大字。寺廟的前廊和四壁繪有壁畫和圖案,如“牛輔傳經”。占地面積237.6平方米。1961年,國務院公布三元裏古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其打造成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歷史陳列館,陳列鴉片戰爭時期抗英鬥爭的文獻和實物,介紹三元裏人民抗英鬥爭的史實。是廣州人常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易永慈
位於廣州北郊石井村。清道光二十壹年六月(1841年七月),成為抗英鬥爭中犧牲三元裏人民的烈士,上書兩廣總督齊。NFE39?批準施工。建於抗英戰場的牛欄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報復性摧毀(據說是鹹豐四年(1854)被紅巾軍起義摧毀)。同治五年(1866),升平社學集資在石井北郊石井橋重建了這座義勇寺。現在石雕“義勇寺”的橫門是從原址搬過來的。雍廟遺址坐西向東,是壹座寬6米,長18.2米的祠堂式建築,青磚腳,兩進壹天井。1962年7月,雍廟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裏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
位於廣州北郊三元裏村西門樓前的山上。1950 10,由廣州市人民政府修建,紀念碑為塔形建築,高20米,正面鐫刻“1841年在三元裏抗擊英帝國主義侵略鬥爭中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963年3月,抗英碑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鴉片戰爭博物館
鴉片戰爭博物館在東莞市虎門鎮口村村南,也是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是壹座收集、展示、研究林則徐禁煙和鴉片戰爭史料的專題博物館。
館內庭院面積廣闊,綠蔭覆蓋,綠草如茵。中軸線上,虎門人民抗英團像、林則徐雕像、博物館等建築依次矗立。建築中古色古香的堡壘立面設計,雄偉莊嚴。院子南側是林則徐銷毀鴉片時挖掘的賣煙池。展廳共分四層,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展覽內容為《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爭史實》,詳細介紹了鴉片戰爭的起因和過程,展示了賣煙池的木樁和木板;林則徐手書對聯、條幅;反英戰爭期間使用的武器;當時繳獲了外國槍支、英軍槍支等珍貴實物資料。二樓“金鎖潼關”展覽,利用地平線之外的背景畫和原有的大模型,還原了虎門要塞的壯美景象,氣勢感人。館內廣泛運用場景還原、視頻放映等手段,整個展覽生動有趣,遊客絡繹不絕。
沙角堡
沙角堡,市區南行10公裏,位於沙角山,臨海,南望鼻洋。龍穴島清晰可見。煙臺始建於嘉慶六年(1801)。據海軍司令員關天培《備海記》記載,沙角堡長139米。戲臺上有4座廟堂和官廳,3間官房,17軍械庫等設施,均為青磚結構,地基、垛口、炮孔、臺面均為花崗巖。此外,在相連的岐山還有壹座希望樓和壹座環形堡壘;釣魚山有壹個露天炮位。沙角堡和大角堡東西傾斜,形成虎門海防第壹門戶。然而,這兩組相距超過3600米。當時火炮的射程只在中部,火炮封鎖大洋的效果不夠。關天培出任廣東水師提督後,認為沙角堡地位危急,形勢適宜。他重新防守虎門炮臺,把沙角炮臺改成了指揮臺。所有外國商船必須停泊在沙角洋外,經我海軍檢查後方可通過。如果壹艘非法船只試圖闖入,它將被命令以空炮的聲音停止。如果它違反命令,它將被解雇作為警告。如果它不服從,它將瞄準射擊,並通知炮兵連做好戰爭準備。1841年1月7B日,英國侵略軍出動20多艘戰船,2000多人攻打沙角、大郊。大郊失陷後,有將士突圍,浴血奮戰。由於人數懸殊,彈藥耗盡了。三江公會副司令陳連生和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沙角堡也遭到了英軍的襲擊。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緒年間改建擴建,沙角堡炮位遍布沙角灣與釣魚山、山侖山、香山、白鶴山相連的山頭。其中釣魚山炮臺也由原來的露天炮臺擴大為四個隱蔽炮臺,統稱為釣臺,包括前釣臺、後釣臺、左釣臺、右釣臺。沙角堡被當地政府接管後,專門成立了沙角堡管理處,進壹步加強了保護和管理。海邊平臺、釣魚臺等炮臺保存完好,常年向國內外遊客開放,每天遊客絡繹不絕。鴉片戰爭的古戰場,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旅遊的好去處。1982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堡
威遠堡位於威遠島南山前的西南海灘。迎著水,貼著浪,控制著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力量而建,為虎門、海口防禦的主要陣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視察海防防止英軍入侵,接受鄧廷芬、關天培的建議,在東北角鞏固山根並在對面河中心的橫檔島上鎖住兩條鐵鏈,攔截來犯之敵,使水路東西、上下、左右,形成嚴密的火攻交叉網。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人對其防禦體系感到震驚。因為齊山投降敵人,拆除軍防,銅門被毀,大門打開。道光二十壹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先攻克橫檔,後集結兵力猛攻威遠。當時島上的守軍束手無策,數百名官兵在與敵人的肉搏戰中陣亡,堡壘陷落後被摧毀。二十三年(1843)重建,鹹豐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破壞,光緒八年(1882)由總督張樹聲恢復。
威遠島(阿娘斜島)位於虎門海口東岸。它與海口的十字鳥和海口兩側的盧灣山構成了虎門海口的第二門戶,成為廣州海道的天然屏障。從明朝開始,朝廷就在虎門海口的山上設置簡易的軍樓。直到清朝,在阿娘斜島上陸續修建了南山堡、威遠堡、鎮遠堡、靖遠堡、蛇頭灣堡、鄂邑堡、九門寨等防禦設施。這些炮臺和設施構成了阿娘謝島的炮臺群,形成了上、中、下立體交叉火力網。這些堡壘在鴉片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存的威遠炮臺,基本保留了清代炮臺的舊貌。因此,威遠堡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軍事研究價值、社會教育價值和旅遊開發利用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傑紀念碑
馬傑碑原安放在虎門寨關中節廟的內墻上。清同治元年(1860)重修此廟時,虎門水師為中國陸軍將領鄭耀揚投標,右翼遊擊隊員賴建友所立。石碑由黑雲母制成,長1.5m,寬0.4m,厚0.023m..節馬碑圖文並茂。前節繪有壹幅栩栩如生的節馬圖,後節有詩《書馬行》歌頌節馬。記載著1841年6月7日,英軍大舉進攻虎門海口沙角炮臺。軍長陳連生在臺灣率領600多名官兵抗擊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大部分英雄戰馬被擄到香港。他們的坐騎和主人長期作戰,訓練有素,和主人壹樣。英國侵略者不肯餵它們,靠近就踢它們,騎它們就摔,用刀砍它們也不怕。後來被放到香港的山裏,連地上的草都不吃。他們每天都在虎門沙角向煙臺方向哀嚎尖叫。中國好心人餵它,抱它吃。如果他們把它放在地上,它不會吃東西,會昂著頭走開。每當走近看的人說這是陳連生的戰馬,它都會淚流滿面。有人說帶它回虎門,它就搖著尾巴跟著走。然而,英國侵略者拒絕讓它回來。它餓了很久,最終於1842年5月在香港絕食而死,成為壹匹永垂不朽的英雄節日馬。後人繪其形,唱其節,刻在石碑上,供群眾祭拜親人。
1838年,日軍侵占虎門後,虎門村的關中祭廟被日軍空襲摧毀,馬傑紀念碑倒塌,被埋在廢墟中。1954年秋,為了對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沙角水師派員到太平等地搜集有關鴉片戰爭的史料。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它在虎門寨關帝廟舊址的廢墟中找到了馬舒碑的中段,後來又在壹位老居民家的廚房地板中找到了前段,在關悅廟橋下找到了後段。三塊拼成壹個完整的馬節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的原件現在在廣州博物館,復制品在鴉片戰爭博物館展出。馬傑紀念碑展覽後,許多國內外觀眾被馬傑精神所感動。1990 5月30日《解放軍報》的壹篇文章寫道:“壹匹沒有‘節’的馬,會和別人壹起俯首稱臣;人無‘節’必屈膝。”壹個人光站得筆直挺拔是不夠的,只有血肉之軀就夠了,還必須有硬骨頭的精神。中央領導同誌看到紀念碑後也對馬節精神大加贊賞。馬傑碑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海戰博物館(位於威遠島)
海戰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海口東岸威遠堡舊址附近。這是壹個結合了主題和遺跡的博物館。博物館環境優美,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54.38+0萬平方米。它由展覽大樓、誓言廣場和觀海長堤組成。本文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爭古戰場——虎門炮臺為背景,利用文物史料,向您展示中國人民抗擊英國侵略的慘烈場景。
集紀念與教育為壹體的海戰博物館是虎門炮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三大禁毒教育場所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