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地質特征

地質特征

根據1 ∶ 5萬沂水幅地質報告(宋玉立等,1990),除閆家官莊基性巖外,該幅內變質中酸性深成巖分為馬山巖群和大山巖巖群。前者從老到新細分為馬山巖體和雪山巖體,後者從老到新細分為林家官莊巖體、淩影山巖體、大山巖體和龍潭官莊巖體。時代屬於晚太古代。1∶50000高橋單(顧等,1997)采用超單元和單元的劃分方案,統稱為沂水超單元,進壹步分為雪山單元、蔡羽單元、牛心官莊單元;時代屬於晚太古代早期。

本次研究範圍僅限於1 ∶ 5萬沂水圖和1 ∶ 5萬高橋圖的南半部。綜合考慮區內出露的中酸性變質巖體的巖性、同位素年齡、野外生產序列、變質程度和以往的劃分依據,統壹(或合並),始終以巖體為基本單元。具體巖體包括馬山巖體、蔡羽巖體、雪山巖體、牛心官莊巖體、英靈山巖體、林家官莊巖體、大山巖體(龍潭官莊巖體並入大山巖體)。

(1)馬山巖體

巖體侵入到沂水群的表殼巖中,並被大山巖體和牛心官莊巖體所包圍。前人曾以為是雪山巖石入侵;但從野外觀察,大部分呈漸變過渡,在兩者接觸處可見壹些淺色花崗質脈侵入馬山巖體,但很難說明是雪山巖體本身。

在1∶5萬的沂水片內,馬山巖體分別出露於三個群落中:第壹區分布於大李興村以東,常家溝-荊家莊以西,呈三角形細長狀,面積約1.5km2,片麻巖東西向,向南傾斜50°。在巖體北側與圍巖接觸處,圍巖中有糜棱巖帶出露。第二區位於白家坪-羅家莊以南、毛家窯-東院以北,出露面積約12km2,其中馬山、羅家莊以南(露頭見I盤1)和東院以北地區為出露較好的區域。巖體形狀為不規則正方形,其東北部突出壹巖枝,長約2.5km後尖滅。片麻巖近東西北東,向南傾斜,傾角50° ~ 60°。第三區主要位於獅山官莊東部,巖體呈三角形,出露面積約0.75km2。這是壹個小型花崗巖穹窿,其東端的變質表殼巖向東淹沒,南側向南傾斜,北側也向南傾斜,形成壹個倒轉背斜,巖體在其中心。

在高橋片內,馬山巖體出露較少,較為分散,均不規則地分布在牛心官莊坳場二長花崗巖中,為殘積物。片麻狀走向為北東向,主體傾向南,傾角30 ~ 71。不對,等等最大的壹個出露在東曹河莊西南,面積不到500m×200m .皇姑山頂也有小塊包裹體出露。中元古代有北西向石英閃長巖脈和北西向輝長巖脈,燕山期有北西向輝綠巖脈。

(2)蔡羽巖體

巖體主要出露於高橋張才峪村北部,呈東西向分布,長3.5km,寬0.75km,面積4km2,西寬,東窄,被北北東向晚期斷裂切斷。片麻巖走向近東西向東北,向南傾斜,傾角50° ~ 65°。北部與角閃巖和黑雲母麻粒巖組合接觸。巖石以中粗粒紫蘇花崗閃長巖為主,因含較多石榴子石,與其他巖體不同。該巖體壹般大面積封閉在牛心官莊巖體中,與其他巖體未見接觸關系。

(3)雪山巖體

巖體主要分布於沂水片,零星分布於高橋片。最大的出露在青山鋪東南和曹東河西南(不規則透鏡狀),在大黃王以西1km處也有小的露頭。此外,在張莊村以西約1.5km處可見壹小型不規則露頭。都圍在牛心官莊巖體中,兩圖邊緣巖體不相連。

沂水片西部位於沂水縣城以東的前閻鋪村—馮家官莊壹線,南界位於南小窯—青龍峪—威遠—劉家山壹線。北側大部分與馬山巖體南邊界接觸,部分與沂水巖群麻粒巖-片麻巖組合接觸,接觸邊界平緩直至彎曲。與大山巖體的分界線先從東北轉向威遠,再轉向南北。與大山巖體接觸界面呈弧形,大山巖體侵入雪山巖體。巖體面積約25km2。總體上呈東北方向分布,從威遠到劉家山西轉彎成南北方向,進入高橋後又轉向東北方向。巖體片麻巖傾向東南,傾角50° ~ 70°。與巖體(變質表殼巖)接觸的部分常遭受糜棱巖化,形成不同程度的邊緣混合巖化,最寬處可達250米以上。巖體中有許多白色偉晶巖脈、二長花崗巖和乳白色應時脈。

中元古代還有輝石巖脈,燕山期有南北向的應時斑巖脈、北東向的斜長花崗巖脈和北西向的輝綠巖脈。

(4)牛心官莊巖體

是古等人(1997)在測繪1 ∶ 5萬高橋地質圖時命名的。巖體出露於圖中青山鋪-小甸子線以南,東、南側名稱與相鄰圖不壹致,缺乏明顯界線。巖體中部被韓家渠東子蘇花崗閃長巖和東漕河-小甸子地區沂水巖群所分隔,分為南北兩個巖基。

(5)淩影山巖體

巖體主要出露於沂水圖,西起豐臺湖-十五官莊線以東,東北延伸至後所莊-唐家河線以西。總體上分布在東北部,北部與沂水群麻粒巖-片麻巖的上部變質巖組合直接接觸,界線平直。巖體中有多層長角閃石-黑雲母變質巖及其混合巖。巖體片麻巖呈北東向,向南傾斜,傾角40° ~ 50°,與圍巖產狀基本壹致。中元古代有少量南北向分布的花崗巖脈,燕山期有較多北西向和近東西向分布的輝綠巖脈和南北向分布的應時斑巖脈。

(6)林家官莊巖體

巖體主體為花崗閃長巖,出露於沂水片東南角,即唐家河村-林家官莊-胡家馬莊壹線;它壹般分布在東北部,位於淩影南部。可以看出,在西壹家莊以北和唐家河村以南的部分地區,巖體與淩影山直接接觸。《沂水圖版》的描述指出,林家官莊巖體比英靈山巖體更古老(後面章節會詳細論述)。巖體片麻巖傾向東南,傾角在45° ~ 70°之間變化。巖體壹般較長,間隔出現多種不同程度混合巖化的變質巖組合,以角閃巖-黑雲母麻粒巖為主,產狀與巖體基本壹致。巖體的東北和西南部分已延伸出圖外,圖中出露面積約48km2。燕山期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布的輝綠巖脈和近南北向貫通的應時斑巖脈在巖體中較為常見。由於第四紀覆蓋和強風化,露頭不清楚。

(7)大山巖體

巖體分布在雪山巖體的東側,起於後所莊南部和西北部的沂水片,經威遠、九子嶺至劉家山,止於片緣。南窄,寬度僅1.5km,北寬3km,南北向8km,總面積約18km2。片麻巖隱約可見,走向為北東向,傾角50 ~ 55°,典型出露區為大山。與圍巖或雪山巖體的接觸帶有時被中元古代鉀質花崗巖脈侵入。中元古代有東西向輝長巖脈,燕山期有西北向斜長花崗巖脈和東北向輝綠巖脈。大山巖體主體為二長花崗巖或鉀質花崗巖,變質作用達角閃巖相。

在沂水片北部,大山巖體似乎進入了高橋片,但該片中的巖體都屬於牛心官莊巖體,因此推測該巖體中有壹些大山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