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妻”不僅僅是壹個稱謂,更是壹個社會中的特殊階層,具有文化內涵。妻子是上流社會對妻子的特殊稱呼。他們往往是權貴或新興資產階級。盡管她們受過教育,具有現代性,但仍然缺乏獨立的人格,受到當時知識分子的批判,仍然處於傳統社會,處於傳統的性別權力秩序之下。
“太太”稱謂的由來
建國初期,上海電影廠拍攝了《老婆萬歲》。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潮流,很多評論者認為王夫人是壹個愛享受不愛勞動的舊時代婦女,有剝削階級的思想。隨著社會對妻子的批評越來越多,妻子這個詞被拋棄了。
其實“妻”字在民國時期是普遍存在的,被視為現代文明的產物。“老婆”壹詞的流行也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關系,“老婆”壹度被視為新女性的代名詞。
在中國古代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稱謂,這些不同的稱謂構成了壹個共同的知識話語系統,其作用是區分或定位自己或他人的階級。在中國古代的文化秩序中,“男女有別,長幼有別,長幼有序”,不僅男女有階級秩序,同壹家族的女性也有階級劃分。
比如,在上海、杭州等地區,如果妳是上流社會,稱呼妳的妻子為“我的妻子”,人們通常稱呼她為“夫人”或“夫人”。如果妳在壹個中產階級社會呢?我壹般叫老婆“房頭”,別人會叫她“妳大嫂”。如果妳身處壹個骯臟的社會,妳通常稱妳的妻子為“老官員”,外人會稱妳為“某某妻子”。
事實上,對達官貴人妻子的稱呼有很多,有“夫人”、“夫人”之類的。其實“妻”的稱謂在宋代就出現了。據《A-B話》記載,在明代,妻子被稱為“秘書戶”,而鐘誠之上則被稱為“妻子”。後來就放松了。明代《四友翟聰說》中記載:“每壹個士大夫的妻子,三十歲以前都叫老婆,前人沒有。”也就是說,如果妻子年齡較小,就會被稱為“妻子”。
如果從古代語義學的角度來分析“夫人”這個詞,“太”和“大”本來是壹個詞,後來兩個詞有了分工。“太”比“大”字大,凡是比“大”字大的東西都叫“太”。“夫人”雖然來源於“太”字,但意思完全不同。因為“太”字有多重含義,獨特、至高、尊崇、和平。如果綜合以上意境,就是“高貴、高貴、安詳”的意思。
此外,“泰”還有“母”的意思。在“夫人”中,第壹個“太”是形容詞,第二個是名詞。這兩個短語合在壹起,象征著高貴的地位。到了清代,隨著“祖父”的稱謂越來越廣泛,祖父的妻子都被稱為妻子,甚至小妾也會被稱為“姑姑”。這裏“阿姨”的意思是外來的。
所以民國以前,“夫人”壹直是官員對妻子的稱呼。但自辛亥革命以來,政府禁止稱妳為“爺爺”,但“老婆”二字壹直保留。所以到了民國時期,老婆就成了壹個通用的稱謂,經常出現在民國小說裏。
“老婆”這個詞流行的原因有很多。“妻”字有丈夫對配偶的尊稱,後來逐漸成為社交場所對妻子的稱呼。隨著民國時期女性社會活動的開放,也松動了原有的社會秩序。
但是,在新舊文化交替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中,難免會出現割裂的現象。比如在壹些地方鄉紳家裏,如果是在舞會等公共場合,可能會被稱為“夫人”,但回到家裏還是會被稱為“太太”,這也是民國時期特有的文化分家現象。上流社會的稱謂變了,但在鄉村社會,依然在堅守它的封閉性。
民國時期,大家都希望有身份和地位,所以“老婆”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軍政機關,人們通常在前面加職務,如“科長夫人”、“旅長夫人”,後簡稱“科太”、“旅太”。
後來隨著“妻”字的稱謂逐漸從貴族變為平民,發展到“妻”成為“妻”的代名詞。無論是種地的老頭,還是殺豬的屠夫,每個人都享受著“老婆”的“榮耀”。當然,這是人們對上流社會的向往,通過稱呼妻子為“老婆”來表示對妻子的尊重。
成為“休閑階層”的妻子
在文學作品中,“妻子”有其特定的含義。比如張愛玲的《閑話》中,她認為妻子是社會的棟梁,這和那些衣服短、腳小、不識字的女人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女性只能在家做飯縫紉,而妻子受過高等教育,有現代生活,有自我消費的能力。
與清朝相比,民國時期的女子入學率大大提高。比如1929年,女性小學人數達到130多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4%。到1930,女中學生人數達到56000多人。雖然女子教育在當時被認為是壹種有價值的裝飾品,是用來增加女性的地位和身份,將來結婚時會有更好的資本。另壹方面,教育是女性獨立的資本,是她們未來獨立的跳板。
民國時期受過教育的女性畢竟是少數,婚姻是傳統社會賦予她們的命運。婚後他們有兩種生活狀態。壹種是做全職太太,整天待在家裏。另壹種是和丈夫壹起外出公開場合。能出入公共場所的老公,壹般都是文化比較開明的,留學回來的,或者搞外事的。
在西方社會,妻子往往是她身邊的“裝飾品”。壹個漂亮的妻子可以顯示她的地位。所以,外交官如果沒有漂亮的妻子,在公共場合就會顯得“有失尊嚴”。例如,在北洋政府時期的顧維鈞,他的妻子黃惠蘭經常陪伴他出現在公共場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僅僅是作為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