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4月20日下午6點30分,壹個名叫克拉拉的年輕女子在奧地利布勞瑙壹個名叫博默的小客棧裏產下壹名男嬰,布勞瑙流經奧地利和德國巴伐利亞的邊境。由於在克拉拉之前出生的三個孩子都死得早,她非常愛這個兒子。這個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親阿洛伊斯是邊境小鎮布勞瑙的壹名海關官員,是壹名42歲農婦和壹名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親是他叔叔的孫女。阿洛伊斯結婚時48歲,新娘剛剛25歲。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結婚。他以前有過兩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婚姻的第四個孩子。也可能是這種在世人眼中極其奇特的出身和血緣關系造就了希特勒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性格。
幻想的年輕人
當阿道夫·希特勒三歲的時候,他和他的父親搬到了德國巴伐利亞的帕索,他的父親打算在那裏管理壹家奧地利海關。生活在這個德國城市,和德國孩子壹起玩耍,給希特勒留下了終生的影響。他說著帕索在世時學到的南部巴伐利亞口音。
1895年,希特勒6歲,父親被調到林茨,全家搬回奧地利。在林茨郊區,他們買了壹棟環境幽靜的漂亮房子。不久,希特勒被送到壹所鄉村學校上小學。學校離家很遠。每天早上,他都要和同父異母的妹妹走壹個小時的路才能到學校。(左圖為1923中的希特勒)
這壹年,做了40多年公務員的父親退休了。但他很難適應這種退休生活,於是開始以酒為友,以酒解悶。時間長了,他開始酗酒,脾氣暴躁,容易激動,動不動就對孩子拳打腳踢,用鞭子抽打,以至於14歲的同父異母弟弟被迫離家出走。然後,小阿道夫·希特經常成為父親的“出氣筒”。
1896年,7歲的阿道夫·希特勒隨父親搬到了小鎮蘭巴赫。在新學校中,希特勒是壹個領導者。但是希特勒的父親很快又厭倦了這裏的生活。他於1898年在林茨附近的Leontin村買了壹套房子和花園,很快他家就搬到了這裏。到了新地方後,希特勒在新學校的學習還是很輕松的。這時,他發現自己很有繪畫天賦。於是他轉而幻想將來成為壹名“藝術家”。但是他的父親堅持讓他的兒子像他壹樣成為壹名公務員。所以希特勒在四年制小學畢業後,決定送他去林茨的六年制中學。
然而希特勒到了這所學校後,學習成績壹落千丈,最後數學和科學考試都不及格。1903年6月,希特勒的父親在早晨散步時中風去世。這對希特勒來說是壹個轉折點。14歲,他成了家裏唯壹的男人,守寡的母親對他沒有任何約束力,連家庭事務都受制於他。
三年中學期末,希特勒法語考試不及格。雖然他勉強通過了補考,但由於成績不理想,他失去了繼續在林茨六年制中學學習的機會。他不得不轉學到離林茨40公裏的州立四年制中學繼續讀四年級。今年秋天,在他通過補考後,他獲得了壹所四年制中學的畢業證書。雖然可以繼續在綜合高中學習,但他不想受這份苦。他最終說服了溺愛他的母親停止學習,在林茨休息,理由是他患有肺結核,繁重的學習對身體有害,他稱之為“像做夢壹樣”,“壹生中最快樂的壹天”。盡管他的母親和親戚催促他去工作,去學壹門手藝,但他在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裏,卻陶醉在未來成為藝術家的夢想中,在多瑙河畔遊蕩,做“母親的寵兒”,消磨“慵懶的日子”,享受“空虛舒適的生活”。他還貪婪地涉獵書籍,大量繪畫,欣賞歌劇,參觀博物館。此時的希特勒雖然只有16歲,但他已經熱衷於政治,成為壹個至死都不會改變的德國民族主義者。在此期間,希特勒作為另壹個日子的煽動者,表現出壹種極度的孤獨,壹種自憐,壹種無法控制的說話欲望。他有著強烈的制定“宏偉計劃”的欲望,對任何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活動嗤之以鼻。
初到維也納
1906年,希特勒慶祝完17生日後,拿著母親和親戚給他的錢,去了他向往已久的維也納兩個月。維也納,壹座宏偉的巴洛克式帝都,讓希特勒眼花繚亂。他整天在街上閑逛,興奮地欣賞著環城路附近的宏偉建築。他在博物館、歌劇院和劇院看到的壹切讓他眼花繚亂,陶醉其中。至少此時此刻,他深信要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去維也納學習,於是他想盡壹切辦法說服母親允許他去維也納的藝術學院。1907年夏天,他的母親終於同意他帶著從父親遺產中提取的700克朗來維也納參加入學考試,以實現他當畫家的夢想,但他最終還是去了孫山。學校告訴他,他的天賦在建築方面,學院的建築系要讀完六年中學,有文憑,而希特勒只有四年中學證書。面對這種情況,希特勒很無奈,也很沮喪。他沒有給家裏寫信,也沒有回家。而是壹個人待在維也納,關上門,埋頭看書,聽聽歌劇或者茫然地在街上閑逛。直到10結束,他才回到林茨。此時,患乳腺癌的母親已經奄奄壹息。65438+2月21,他媽媽終於去世了。
母親去世後,希特勒面臨著設法謀生的問題。他雖然完全獨立,但是沒有壹技之長,壹直鄙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有想過靠自己掙壹分錢。然而,他並沒有氣餒,而是仍然充滿信心。他告別親人,宣布如果失敗就再也不回老家了。
維也納的流浪者
1908年2月,希特勒回到維也納。當時的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即將覆滅之前,是壹個輝煌的帝國。但也有窮人住在貧民窟,穿得破破爛爛,營養不良。此時的希特勒開始充滿批判精神和反叛精神。他經常為這個世界的不公正和富人與權貴壓榨不義之財而感到憤憤不平。到了維也納後,希特勒根本沒想進建築系,也不想學什麽手藝,不想從事什麽正常職業。相反,他寧願做些零活——在車站掃雪、拍地毯、提行李。第壹年,他主要靠父親的壹點遺產和每月25克朗的孤兒津貼生活。到1906,他父親的遺產用完了,每個月只有25克朗的孤兒津貼。他完全成了流浪漢,晚上呆在公園裏的長椅子上,或者任何壹家的門口,白天在小酒吧和候車室裏用廉價的食物充饑。(左圖為1933中的希特勒)
1909的平安夜,窮困潦倒的希特勒典當了最後壹件冬衣,住進了壹家無家可歸者收容所。但很快,在壹個朋友的鼓動下,希特勒離開了避難所,搬進了廉價的單身公寓,決定自己謀生。他每天呆在房間裏畫他的明信片,由他的朋友賣,銷量非常理想。他還畫了壹些大水彩畫給朋友賣,銷量不錯。他靠畫這些畫賺來的錢和可以繼續領取的孤兒費,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沒過多久,這個壹直熱衷於政治的“畫家”就把單身公寓的閱覽室變成了政治俱樂部。希特勒與聚集在這裏的房客中的“上層階級”和市民中的失意者交談。根據他的需要,他熱情地為他所贊同的壹切社會政治口號辯護,猛烈地抨擊那些導致他失敗的口號,並對他周圍混亂而復雜的社會現象作出簡單的解釋。這期間,希特勒經常閱讀鼓吹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的小冊子。尤其是壹本名為《東方天壇之星》的雜誌,更是深受希特勒的喜愛。該雜誌的宗旨是創造壹個金發碧眼的優秀雅利安種族,反對所謂的“劣等混血種族”,尤其是猶太人所謂的“腐朽”影響,並以萬字作為其標誌。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在幾年的時間裏,奠定了希特勒政治世界觀的堅實基礎:反對寬容和世界各民族平等的世界觀,反對民主和議會制,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猶太群體,反對社會平等和政治自由。當時的核心和他壹直堅守的“真正信仰”是反猶主義。他堅信自己所屬的雅利安種族生來高貴,而猶太種族恰恰相反。在此期間,希特勒還關註奧地利各政黨的活動。他特別註意閱讀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報刊,分析其言論,總結經驗。經過反復推敲,他終於得出結論:政黨必須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掌握在群眾中宣傳的藝術,否則將壹事無成。
壹戰中的下士
1913五月,對偉大的德意誌民族滿懷熱情的希特勒離開維也納,轉戰慕尼黑。他想在那裏找到他的追求。此時,他仍無正常職業,繼續以賣畫為生。這段時間,他經常閉門造車,壹頭紮進從圖書館借來的大量政治書籍中,而且特別專心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1914壹戰爆發。壹向對戰爭充滿熱情的希特勒壹下子“完全被壹種不尋常的沖動所支配”。他“雙膝跪地,衷心感謝上帝有眼”,這讓他“有幸活在這樣壹個時代”。1年8月,德皇向俄國宣戰。8月3日,這位居住在德國、無意為哈布斯堡王朝效力的奧地利人立即給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寫信,懇求國王允許他加入巴伐利亞軍隊。8月4日,希特勒獲準以誌願兵身份加入巴伐利亞步兵團第壹團,成為陸軍下士,並擔任團隊信差。他做得相當好,甚至獲得了兩次鐵十字勛章。有幾次,他死裏逃生,這讓他突然有了壹個奇怪的信念:他“將肩負起世界的偉大責任”,他只是在等待“時間的到來”壹鳴驚人。希特勒對戰爭的目的和德國的命運總是極其嚴肅和敏感。他反對戰友對這場戰爭的詛咒。他經常坐在餐廳的角落裏,雙手抱頭,默默沈思。有時他會突然跳起來,興奮地走來走去,說德國贏不了,因為德國人民看不見的敵人比敵人最大的大炮還要危險。然後他會對“看不見的敵人”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者發起猛烈攻擊。然而,無論希特勒如何期待戰爭的勝利,德國最終還是輸掉了戰爭。德皇退位逃往荷蘭,德國在貢比涅車站簽署投降協議。當時,希特勒正在醫院治療他在戰場上因毒氣襲擊而失明的眼睛。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猶如晴天霹靂,淚流滿面。他在《我的奮鬥》中寫道:“我簡直壹刻也堅持不住了。我感到壹片黑暗,我的眼睛又變得壹片黑暗。我摸索著,跌跌撞撞地回到宿舍,撲倒在行軍床上,把疼痛的頭埋在被子和枕頭下。”然後他“過著可怕的生活,甚至是更可怕的夜晚。”在這些夜晚,仇恨在我心中滋長,對那些做了這件事的人的仇恨...卑鄙墮落的罪人。於是他看清了自己的未來,“決定投身政治”,“做壹個政治家”。
開始政治生涯
1918165438+10月底,希特勒出院,到他駐紮在慕尼黑的補充營報到。此時,十壹月革命席卷德國,“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慕尼黑成立。他的營已經在“士兵委員會”的控制之下。他對這種情況非常反感,於是立即離開慕尼黑,去奧地利邊境附近的壹個戰俘營當警衛。第二年春天,他回到慕尼黑。這時,那裏成立了壹個調查委員會,調查誰該為慕尼黑短命的蘇維埃政權負責。希特勒向委員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委員會對此表示贊賞,並轉交給陸軍軍事司令部政治部新聞局。6月9日,德國政府被迫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和約只允許德國維持65438萬人的常備軍,所以當局非常重視軍隊的忠誠可靠,成立了壹些特別委員會,擔負著特殊使命,報告軍隊中可能出現的政治顛覆活動,監視工人組織。阿道夫·希特勒是第壹批被選中執行這種“偵察”任務的士兵之壹。在開始執行任務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戰友們被送到慕尼黑大學的壹個特別培訓班接受訓練。老師發現希特勒是個註意聽課、能言善辯的學生,於是提請希特勒的上級註意這壹點。就這樣,希特勒很快被派到慕尼黑的壹個小組去演講,宣講反對和平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等危險思想的鬥爭。對希特勒來說,這是壹個重要的轉折點。那是他第壹次在自己想進入的政治領域得到認可,而他自己也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善於演講——壹下子就被證實了。
希特勒的上司非常欣賞希特勒的才華,委托他執行壹項特殊任務。1919年7月底,希特勒奉命與其他“偵察兵”壹起前往萊赫費爾德的收容所,以消除戰爭中被俘的德軍俘虜中的斯巴達思想傾向。1919年9月,希特勒接到陸軍政治部的命令,調查壹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小政治團體。就這樣,希特勒第壹次以特務的身份會見了這個只有54名黨員的黨。該黨的綱領是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大雜燴。因為希特勒在聽這個小黨會議的發言,他痛斥了壹個聲明,說巴伐利亞脫離普魯士,與奧地利組成南德意誌共和國,他立刻引起了與會者的註意和興趣。兩天後,希特勒突然收到壹張明信片,通知他已接受加入德國工人黨,這讓他起初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經過深思熟慮,希特勒決定成為該黨第55名黨員,並擔任他所堅持的該黨主席團第7名成員。希特勒認為他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目標改造黨,然後他可能會在壹場政治運動中把他的思想和在維也納的前線經歷付諸實踐。此外,還為他提供了生活的保障,從此,希特勒邁出了人生中最決定性的壹步。
將德國工人黨轉變為納粹黨
希特勒加入工人黨後,在履行“偵察兵”職責的同時,熱情地投身於黨的工作。他從事各種社會交往,在民族主義刊物《慕尼黑觀察家》上發表黨的通知,組織群眾集會,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竭盡全力擴大黨的影響。希特勒在群眾集會上展示演講技巧,竭力向與會的大學生、小企業主和軍官煽動反對凡爾賽條約、“十壹月罪人”和猶太人的仇恨。他的演講不挑三揀四,開門見山,通俗易懂,用了很多民間語言和戰壕裏戰士的行話,所以他的聽眾,尤其是戰爭中的戰士,都感到非常親切,這使他們始終保持著熱情。就這樣,希特勒組織的群眾集會很快出名了。他演講的內容、語言天賦和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晚會對他印象深刻。黨主席擠過人群,任命希特勒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執政時,著手進壹步鞏固他在黨內的地位,他重新安排了黨的日常管理。然後他和黨主席起草了新的25條黨綱,基調是反猶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訴求”,除了猶太人,幾乎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為了煽動和吸引群眾,希特勒以黨的名義煞費苦心。他利用了當時德國國內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盛行,將德國工人黨正式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也就是納粹黨,而Nazi是該黨官方名稱縮寫的前兩個字母的音譯。在1920年2月24日的群眾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了黨綱和黨的新名稱。因為媒體對此事的簡短報道。於是希特勒在這個地方出名了。
1920 3月31日,希特勒被開除軍籍。他收到了50馬克的復員費、壹套軍裝、壹件外套和壹些內衣。從那時起,希特勒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黨的工作中。他策劃了黨旗和黨的標誌,黨旗以黑、白、紅為底色,標誌為萬字。幾個世紀以來,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壹直是不同文化類別中太陽環的象征。希特勒早就認識到納粹黨所用的十字記號對黨員和外部世界的價值。萬紫和1924發放的棕色襯衫和喊“萬歲”的擡臂儀式給黨員們壹種莊嚴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屬於壹個生死壹體,屬於壹個應該領導大眾的精粹核心。希特勒組織的民族主義符號和象征,以及軍事化的風格,立刻吸引了普通市民階層的強烈訴求。
後來,在贊助人的支持下,希特勒買下了慕尼黑的《人民觀察家報》,給了該黨自己的機關報。在此期間,壹批被希特勒的學識、勇氣和驚人的口才所折服的各界人士加入了納粹黨的行列,頓時增加了納粹黨的能量。由於希特勒的積極活動,納粹黨在壹年內迅速壯大。1921 7月,希特勒前往柏林,與北德國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系,將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這時,對希特勒不滿的納粹黨成員利用他不在慕尼黑的機會推翻了他的領導。希特勒聞訊後,立即趕回慕尼黑組織力量反擊。他威脅要退出納粹黨,並迫使該黨同意他是該黨第壹任主席,享有“指揮壹切的權力”。他還修改黨章,廢除黨委會,廢除選舉制,確立“領袖原則”,實行獨裁。不久,希特勒自稱是納粹黨的首腦。他不僅對黨的整個組織擁有至高無上的控制權,而且要求他的追隨者無條件地對他忠誠。10月22日,納粹黨在慕尼黑召開了第壹次代表大會。至此,希特勒終於將壹個原本致力於談天說地的俱樂部改造成了壹個群眾組織,成為了最重要、最著名的成員之壹。
慕尼黑啤酒屋騷亂
魏瑪共和國初期,經濟非常困難。接受《凡爾賽條約》後,德國不得不支付巨額賠款。法國出兵占領魯爾區,是為了在德國面前保證賠款和安全感。弱小的德國政府無力還手,只好進行消極抵抗,導致德國空前的通貨膨脹,貨幣體系崩潰,經濟崩潰。希特勒把災難歸咎於魏瑪共和國和凡爾賽和約,歸咎於猶太人和布爾什維克主義。最後,資金告罄的古諾政府發動的消極抵抗無法再繼續下去,只好土崩瓦解,由賴斯曼繼任。
新首相壹上任,立即宣布鬥爭結束,準備恢復賠款,與法國達成和解。然而,賴斯曼的兩項決定遭到了頑固保守的德國國家人民黨和所有極右翼民族主義團體的抗議,而這場抗議運動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州。那裏的分離主義勢力試圖舉行反對柏林政府的暴動。敏感的希特勒看到了這種經濟困難、政治動蕩的局面,這是他推翻共和國的好機會。他想把巴德利亞作為奪取全國政權的跳板。
10月底,巴伐利亞與柏林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希特勒決心利用這壹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亞州政府在柏林對慕尼黑下手之前向柏林進軍。希特勒認為時機對他有利。他堅持效仿壹年前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進軍羅馬”奪取政權,並開始策劃“進軍柏林”,建立由他親自行使獨裁的專制政權。然而,巴伐利亞政府的首腦優柔寡斷,無意按照希特勒的意願行事。1923 165438+10月8日晚,巴伐利亞州政府三巨頭及其他重要官員在慕尼黑南郊的Bigblatkeller啤酒店舉行集會。希特勒趁機帶領他的600名沖鋒隊強行沖進會場,先對著天花板開了壹槍。隨後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擁下登上講臺,喊道:“國民革命開始了,現在大廳被包圍了。誰也不能擅自離開!”“現在巴伐利亞政府已經垮臺,從今以後我就是德國的領袖!”但希特勒突襲劫持巴伐利亞的企圖以失敗告終。然而,希特勒並沒有放棄。第二天,他與壹戰期間被迫參與其中、壹心要建立軍事獨裁的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商討對策。他決定在慕尼黑舉行示威,擴大宣傳,喚起士兵和居民的支持。於是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壹起,率領壹支2000多人的隊伍從啤酒館來到慕尼黑。然而,他們立即被警方鎮壓。16納粹被殺,希特勒逃離現場,但111於10月被捕入獄,隨後州政府下令取締納粹黨,關閉納粹黨黨報。至此,希特勒苦心孤詣通過“進軍柏林”奪取政權的企圖宣告失敗。
寫《我的奮鬥》
希特勒的政變失敗了,但他從這次失敗中為自己和他的政黨獲得了壹個宣傳資本。由於首席法官在“民族主義”思想上與希特勒沒有原則性分歧,希特勒最終被判處最輕的刑罰——5年監禁,表現良好可酌情減刑。事實上,希特勒在監獄服刑僅八個月後就被赦免了,他也沒有被驅逐出境。即使在這8個月的服刑期間,他也受到了優待:除了被允許享受特別的飯菜,還被允許住在壹間陽光明媚、舒適的單人牢房裏,有兩扇窗戶。他可以自由交流,自由接待來訪的親友,生日時接受親友的花圈和祝賀,享受帶秘書、戶外散步、做體操等特權。中午在休息室吃飯,墻上掛著萬字旗,然後侃侃而談。所以當希特勒在這個監獄服完刑後(這個監獄囚犯的名譽並沒有受到影響),監獄的大部分工作人員都變得忠誠,對納粹深信不疑。
在獄中的8個月裏,希特勒向魯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書”——我的奮鬥,第壹卷(第二卷兩年後發行),後者自願跟隨他入獄。這本書既不是回憶錄,也不是體現希特勒世界觀的作品。事實上,它是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反民主思想的綜合。反猶太主義是貫穿全書的壹條主線。他認為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種族,而雅利安人是優等種族,所以它有權征服和統治其他種族。這本書的另壹個想法是提倡復仇。希特勒聲稱,他必須撕毀《凡爾賽條約》,與德國人民的“死敵”法國算賬。他聲稱,和約給德國帶來的屈辱和仇恨已經深深地印在6000萬男男女女的心中,變成了彌散的火焰。宣傳和對外擴張是本書的另壹個主題。他宣稱“他將把目光投向東方的國家”,“不能通過和平手段獲得的東西將用拳頭奪取。”希特勒還在書中抨擊議會民主,宣傳專制統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傳法西斯理論。《我的奮鬥》被視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和行動綱領,是納粹黨的聖經。它為希特勒塗上了迷人的色彩,迎合了當時德國廣泛存在的怨恨情緒,所以在納粹政權時期廣為流傳。
重建納粹黨
希特勒從啤酒館暴動的失敗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那就是不能通過政變剝奪臺上統治者的權力。相反,他們只有通過與他們合作才能獲得政權,他們應該充分利用共和國憲法提供的壹切合法條件奪取政權,鏟除共和國。於是,1925年10月4日,他出獄後,拜訪了巴伐利亞總理,承認1923年的政變是壹個錯誤,並承諾以後遵規守法,還承諾支持總理進行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國家總理隨後得到的印象是,這頭兇猛的野獸現在已經被“馴服”了,人們可以放松緊繃的弦了。就這樣,2月,巴伐利亞政府解除了對納粹黨及其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的禁令。然後,2月26日,《人民觀察報》正式復刊。2月27日,納粹黨正式重建,希特勒獲得了獨裁者的地位,但被禁止公開講話,其他各州也紛紛效仿。
此時由於德國實行貨幣改革,美元資本紛紛流入。因此,經濟正在迅速恢復和發展,國內政局趨於穩定。這對希特勒的納粹運動非常不利。之後可以說納粹運動進入低潮。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因為自己政黨的軟弱而氣餒。他仍然不屈不撓,沒有失去希望和信心。他壹方面潛心撰寫《我的奮鬥》的最後部分,思考納粹黨和自己的未來,另壹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才能,在納粹黨內建立了壹套錯綜復雜的黨內機構,幾乎囊括了德國政府設立的各個部門。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希特勒也相繼建立了多個群眾組織。希特勒事必躬親,過問黨內所有的小決策。就這樣,到了1928年,納粹黨逐漸變成了壹個“擁有壹批有能力接管政府事務的幹部的政黨”。而且納粹黨的追隨者都有壹個共同的信念“壹切光榮,壹切損失”,把自己的國家元首當成壹個被廣泛期待的決策人物。只是因為此時沒有合適的氣候,其內功和自身的團結還沒有顯露出來,所以壹般被外界所忽略。此外,在經歷了相當大的困難後,希特勒將沖鋒隊重新組織成壹個擁有數十萬成員的武裝團體。它的任務是保護納粹黨舉行的集會,擾亂其他政黨的集會,並恐嚇那些反對希特勒的人。而且,為了讓武裝團體更加可靠,希特勒建立了黨衛軍,並要求他們親自宣誓效忠於他。
通過後門獲取權力
1929 10年底始於華爾街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急劇上升,最高時達到600萬。這可以為希特勒、戈培爾等人提供壹個絕好的機會。他們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的證明,是政府接受《凡爾賽條約》和戰爭賠款並推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對德國壹切的破壞。希特勒公開宣布,他歡迎經濟危機。他可以用它來搞垮共和國,他願意為此做任何事。很快,經濟危機發展成了國家危機。由於經濟蕭條,國家稅收減少,相反,失業救濟金的支出卻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瑪共和國最後壹屆政府因為各方在如何平衡國庫赤字問題上意見不壹,最終垮臺。
1930-1933時期,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由所謂的“總統內閣”治理,經濟危機加劇了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人民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建立新政府來拯救德意誌民族,給社會帶來穩定,給人民帶來幸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壹方面,希特勒對國家社會主義進行了更有力的宣傳,並對各階層人民做出了符合其意願的慷慨承諾。壹方面通過納粹黨的宣傳機器,宣稱該黨不是階級政黨,而是“群眾政黨”,發動攻勢討好中下層民眾,以爭取他們的支持。這種宣傳不能不打動絕望的德國人民,他們相信希特勒的承諾可以實現,因而聚集在納粹旗幟下。危機前納粹黨只有108000人,到1932時,人數已超過1000000人。從1930開始,納粹黨連續贏得議會選舉。4月1932日,舉行第二輪總統選舉,希特勒實際獲得36.8%的選票。議會選舉於7月31,1932日舉行。納粹黨獲得37.3%的選票,獲得230個席位,成為議會第壹大黨。1932年8月3日,興登堡總統召見希特勒,試圖說服他與帕彭組建聯合政府,但希特勒拒絕了,聲稱作為最大政黨的領袖,他要“包括各方面在內的整個國家政權”,但興登堡也發表聲明拒絕。此時此刻,帕彭和施萊歇爾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破壞,寧願讓第三方上臺,也不願讓另壹方執政。通過政治交易,他們把希特勒趕了出去,做了壹個“保守的資產階級國家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