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1在蔔山縣。桂林縣織布山縣桂平縣三角嘴大塘城中村

1在蔔山縣。桂林縣織布山縣桂平縣三角嘴大塘城中村

本文根據歷史文獻、地理位置、地名來源及大量新發現的考古資料,不僅提出早期桂林、蔔山縣治在今桂平,而且提出蔔山縣先治在桂平後遷桂縣的新觀點,並初步提供桂平三角嘴、大塘城村兩處,可能是桂林、蔔山縣的遺址。

關鍵詞:桂林縣織布山縣桂平三角嘴大塘城村

作者陳小波,廣西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長期以來,學界對布山縣行政公署的所在地壹直存在爭議,意見主要集中在桂平和桂縣兩地。近年來,學術界普遍傾向於認為,步山縣治妳縣。作者雖然贊同這壹觀點,但認為蔔山縣從壹開始就不在桂縣,其原所在地應該在桂平,只是後來才從桂平遷到桂縣。

第壹,文獻記載在桂平。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後,以其地建立桂林、南海、湘三郡,是廣西乃至嶺南地區建郡的開始。但是,這三個縣被描述為無縣之縣。“布山”作為壹個縣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漢書地理》的玉林縣,布山被列為韓玉林縣所轄十二縣之首。根據《續漢書·郡國誌》的規律,蔔山縣無疑是漢代縣治所在地。但《漢書·地理誌》中的這壹記載並未明確蔔山縣的位置,導致了後世對蔔山縣位置的爭議。後來的文獻不斷補充這方面的內容。如唐代杜佑寫的《通典》載:“桂平,漢布山縣”,表明布山在桂平。五代十國時期晉末張肇源、韋嘉所著《舊唐書地理》中說:“漢布山郡治於榆林郡。”北宋歐陽修《地廣錄》也說:“桂平郡,本漢不山郡之地,亦屬玉林郡治。”還有北宋樂史編纂的《太平玉環》、明清的《藝通誌》、清初顧祖禹的《讀史紀要》等文獻,都以桂平為布山。到了近代,很多著作,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夏敬儀、褚興洲編纂的府誌,民國九年(1920)程編纂的桂平縣誌,1931五月臧。甚至1974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卷,1975中國制圖學會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卷,《秦代全圖,淮河以南諸郡,交趾史部》,1979,65438+2月。1978 12廣西史地著名專家莫乃群主編的《廣西簡史》也說:“知步山縣(桂林)縣在桂平縣境內。”甚至在1979版和1999版的《辭海》的“桂平”篇中,也確定了蔔山縣在桂平管轄。這些文獻和史料記載,從壹個側面說明了歷代史學界對“蔔山郡治桂平”有壹種共識,所以文獻記載被作為這種觀點的重要依據之壹。

第二,地理位置應該是桂平

除了文獻記載在桂平,從地域上看,縣衙也適合在桂平。在中國古代,每當朝代要建城,壹般都會選擇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的地方。古城基本都選在水系發達的地方。就目前在廣西發現的秦漢時期的城址而言,基本都是在河邊的平地上或者河邊的山坡上。這些城址有兩種,縣衙和軍堡,但大部分是縣衙。因此,秦漢初期,統治者在選擇城址時更註重軍事和交通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滿足軍事防禦、戰備、供水和交通便利的需要。從桂平的地理條件來看,符合秦漢初期的城市選址要求,是當時建城的理想之地。首先,從地理位置來說。桂平位於桂東南沖積平原上,西北有大瑤山余脈和蓮花山始脈,東南有榮達山腳下,是壹個高山環繞的盆地。就現在的城址而言,桂平城四面環山,背靠大山,三面開闊地。是建城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地位。顯然,在這裏建縣府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其次,從流量上來說。桂平是“當貴州在兩江之沖,柳象在枕,藤道在下,右環坳,左為平陽,粵東南”的交通要沖。荀子、渝渝、黔三大河流在市區相交,與境外24條河流交匯。桂平處於廣西河網中心,水系發達,河流縱橫交錯,水路四通八達。控制了桂平,就能控制桂東南乃至廣西的大部分主要水路交通路線。

由此可見,在水路運輸占主導地位的古代,地處靈溪河網中心的桂平,無論是地理位置、水路交通還是軍事,都比桂仙只有壹條河的地方占絕對優勢。

第三,地名取名桂平

不僅地理位置和歷史記載表明,蔔山縣在桂平被統治,而且“桂林”和“蔔山”兩個地名的起源都在今天的桂平。秦桂林縣地名的命名,與該地區盛產桂花樹有關。據舊唐書地理記載,“河源盛產桂木,無雜木,秦十裏成桂林郡。”“桂”是這種植物的名字,即“松脂”。但這裏的“桂”字在壯語中是gveiq的諧音,意為“肉桂”。肉桂又叫玉桂、鬼母、若桂、通桂。其嫩細的枝稱為“桂枝”,也可入藥,是常用中藥。由於其巨大的藥用價值,肉桂已成為當地著名的特產。它的土地被稱為桂林,因為那裏有許多桂樹和森林。

桂平市潯潯、玉、貴盆地氣候適宜,有利於肉桂生長。到處都是肉桂樹,出產大量的肉桂。桂平因地名而得名。因為桂平以肉桂聞名,歷史上以“桂”字命名的地方很多。所以秦朝在這裏設郡的時候,就以這種著名的土特產作為縣名,稱之為“桂林郡”。桂平自秦建立以來的地名,有南朝時原屬桂林縣、後屬兩部山縣的桂平縣,隋縣改縣的桂平縣,1994的廢縣。“桂”字壹直沒有分出,後來成為廣西“桂”的簡稱。無論歷史、朝代、行政區域如何變化,地方特產、地名都不能變,這也成為我們今天考證史實的重要依據。

更重要的是,“蔔山縣”的地名與桂林縣相同,其命名起源於今天的桂平。布山是壯族聚居的地方。布山的“布”音具有壯語發音特點,是壯語地名。因此,要弄清“布山”地名的由來,必須從壯語地名的語義來理解。壯語“布”意為“泉”,“布山”意為有泉水的山。

在察汗布山縣範圍內,古泉只有壹座名山,即桂平西山。

對上述地名的考證和紀念建築的記載,不僅表明“桂林”和“蔔山”兩個地名的出處在今天的桂平,而且證明秦漢時期桂林郡和蔔山郡的重要行政機構都設在今天的桂平,這已成為不爭的歷史事實。至於蔔山的地名是否像桂林地名壹樣,在桂平誕生後離開祖籍,遷居他地,至今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需要進壹步考證和考古材料來證實。

四、該市現址材料均在桂平。

除了上述文獻記載、地理位置、地名來源等,證明蔔山縣治在桂平,既然今天的蔔山縣治在桂平,那麽具體的郡的位置在哪裏?明清《統壹誌》和《閱史地紀要》都說:“蔔山棄郡,治西五十裏於本府。”民國版《桂平縣誌》(1920)中,除了同意“布山治在縣城以西五十裏”外,根據計算,得出此縣在徐萌新德古城村以西,故確認此村為布山縣舊址。為了了解這個城址的情況,筆者親自到村裏進行了調查。除了在該村收集的壹件漢代陶器和早年在附近的磨溝山和雞公山出土的兩個銅鼓外,沒有發現其他漢代文物或城市遺址。所以,筆者認為漢布山縣在古城村治理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還有許多史料界定了蔔山縣治在今天桂平市城區的位置。清乾隆三十三年的《桂平縣誌》和道光二十三年的《桂平縣誌》認為“今縣治為布山之遺跡。”大概0?郁江與錢江交匯形成的三角口,東面距離郁江對岸的大塘城村7公裏。其中,三角口之所以被認為是古城遺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從地面調查的實物資料來看。在城市的三角口表面發現了許多漢代的遺跡。1960年8月,廣西博物館考古人員采集到繩紋、方格紋陶器9件,中繩紋陶器4件,三角口面方格紋陶器5件。1980年5月30日,筆者隨廣西文物隊何乃漢同誌調查時,在三角口采集到54件漢代繩紋、方格紋陶器。這些遺物的發現,為上述歷史文獻和作者關於韓步山縣治在桂平的觀點提供了初步的物質支持。

第二,從地形上。桂平是壹個大都市,素有“形勝之區,四城環繞,兩江環繞,中富之城”的美譽。這裏地勢平坦,西面靠山(西山),北、東、南三面沖積平原開闊,潯潯、渝、黔三江在此交匯。這樣的城市位置對於它的防禦來說安全系數很大。對於重視軍事防禦的秦漢早期統治者來說,選擇此地作為縣城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從附近出現的墓葬來看。在此墓旁,7座西漢土坑墓相繼被發現,在大唐城村南約300米處的邊江畬村,又發現了壹座直徑約30米的漢墓(編號:大唐城3001號墓)。此外,還發現了許多土墩和略隆起的穹丘,都是在平地上隆起的,與漢墓中常見的封土墩十分相似。漢墓是否埋藏,還需要進壹步調查勘探才能確認。

第四,來自瓦窯遺址。在三角嘴以東的郁江南岸,沿河岸發現了五座馬蹄形的小窯屋。這些燒制的瓦片不能運到很遠的地方使用,必須就地燒制,就近建房,所以在窯址附近的三角口有漢代城址的可能性比較大。

五、布山先倒後移貴。

從上述文獻、地理位置、地名由來、城址材料來看,桂平具備設置縣級兩級行政機構的條件,顯然是秦桂林縣、蔔山縣的設置之地。但值得註意的是,動產上刻有地名“蔔山”字樣的器物,出現在今天桂平外的貴縣。這些器物的發掘給我們提出了壹個問題:既然“蔔山”地名的由來和縣治都在桂平,為什麽帶有“蔔山”字樣的器物會出現在妳們縣?只是器皿的正常流動,還是蔔山的地名和縣政從桂平轉移到了桂縣?還是說妳們縣原來是釜山縣的壹部分?筆者認為,貴縣出土的不僅有刻有“蔔山”字樣的器物,還有大量的漢代墓葬。如果不是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縣行政中心,怎麽會有如此豐厚的文化積澱?更有甚者,在記載蔔山地理位置的文獻中,也有關於妳縣的間接記載。因此,筆者雖然認為早期的蔔山郡治桂平,但也贊同前人的觀點,即蔔山郡治桂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歷史上的桂平和桂縣都屬於蔔山縣,兩地可能都設置了蔔山縣治,這也是縣治遷都的原因。從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如果“桂縣論”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麽布山縣治的設立應該是在桂平之後移到桂縣。

2.桂平治布縣論引用中的幾個問題?

作者蘭日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館員,南寧530022

關鍵詞蔔山縣治桂平引文錯誤,其說法不成立。

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蔔山縣桂平議長所引的證據,認為地名精致牽強,文獻解讀有失偏頗,考古材料使用不當,故該說不成立。

壹、地名的牽強附會研究,如果沒有弄錯的話,關於蔔山縣治的爭議,最早出現在清朝光緒二十年的《貴縣誌》中,是以壹份關於蔔山縣的考證附在演化表上的,其中宣稱該縣為漢代的榆林縣,漢代榆林縣為首的十二縣中排名第壹的蔔山縣為縣治,縣治在貴縣,相鄰的桂平縣屬於蔔山縣。於是,《桂平縣誌》的編者就和《縣誌》中的貴縣展開了爭論,認為蔔山縣歸桂平管轄。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初,壹些字典、地圖集和壹些中學課本把蔔山縣標為桂平縣,使得桂平說有了新的證據。考古方面,上世紀70年代中期,貴縣蘿蔔灣1號西漢早期墓葬被發掘,出土的漆器上出現“蔔山”銘文,引來考古學家的“蔔山考”。在該墓的發掘報告中,專門開辟了“蔔山”銘文所反映的郡制”壹節,並推斷“存在於漢初的蔔山應該是秦代蔔山的延續。蔔山郡其實位於秦”(1),不僅第壹次肯定了蔔山郡在秦,也開啟了當今學術界對蔔山郡的討論。

第二,文學解讀的偏差

在南朝才命名的桂平縣,歷史上最早的隸屬關系和後世的正史都非常清晰。如唐代杜佑《通典》記載“貴平,漢布山縣”。北宋《玉帝廣記》也說“桂平郡,本漢布山郡,玉林郡也治”。兩本書都指出,唐宋時期的桂平縣屬於蔔山縣,西漢中期至東漢屬榆林縣管轄。蔔山縣治學者桂平將“縣地”解讀為“縣治”,將“玉林縣治”視為“玉林縣治”,導致對這壹問題的研究從出發點上出現偏差。同時也只是基於近期的縣誌等史書記載,並不古,根基自然不穩,很難讓人信服。

蔔山縣令桂平在《疑篇》中質疑貴港為桂林郡、蔔山郡,全盤否定,另辟蹊徑說是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重要的駐軍之地。筆者仔細研究了這壹說法,發現在解讀上也有偏差。

沒錯,《淮南子·仁訓》中確實有描述秦軍入關的記載:秦始皇“還得益於犀角、象牙、翡翠、珍珠,使魏圖穗損失五十萬大軍,壹軍堵城嶺,壹軍守九疑寨,壹軍為都城番禺,壹軍守邊。三年了,不懂十字弓,導致主管無法調薪。還用壹兵壹卒挖渠打通糧道,打越人,殺Xi歐軍,越人都進了叢林,不甘心做陸琴。他們以為接君會是將軍,可是他們夜襲秦人,破了秦人,殺了尉,屍橫數十萬,所以他們是有準備的。”秦軍守備主要是對付Xi甌的武裝,守備點首先要選在上述地區,可能主要是守衛靈渠和漓江、桂江交通要道上的關鍵點。今天興安溶江靈渠留下的秦城遺址,可能是秦代的駐軍地之壹,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疑篇》中,趙佗率軍“與西路軍和甌軍在封開、賀州、梧州、岑溪等地西江作戰,殲滅甌國,再沿、郁江、黔江等地西進至平南、桂平、貴港、武宣,追擊西逃的甌殘部。”趙到達貴港後,趙軍最大的遺憾之壹,就是這種說法缺乏證據。所以秦趙軍隊的具體軍事行動,貴港發生的事情,純屬虛構。

從歷史上看,不可能說秦漢重兵駐紮貴港。所以,如果說羅歐和吳胡造反,攻打和反叛秦漢政權,搶奪財物,那麽他們進攻的地理位置應該是首選,桂平而不是貴港應該是戒備森嚴。據蔔山縣令桂平說,桂平很安全,不用防備。最重要的是在離桂平七八十公裏的貴港設立軍事據點,“以阻擋西南羅歐部落的猛烈而強大的抵抗”。這些理解都不準確。

第三,考古資料的不當使用

中國古代史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並沒有完整的記載。古老的土壤下埋藏著許多燦爛的文明,它們的發掘讓我們更加準確地觸摸到歷史的真相。在研究和確定2000多年前的蔔山縣土地管理時,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持對恢復其歷史風貌至關重要。

為使桂平成為秦漢郡縣之都,桂平是否有秦漢遺址是論證成功的關鍵。在蔔山桂平的考證中,在沒有任何古代史料的情況下,講述者先推測“三角口以東郁江與錢江交匯處與大塘鎮村隔郁江而成的三角口”可能是古城遺址,再以三角口表面發現的瓦片和地形優勢,以及附近的漢墓和漢代瓦窯遺址,反證“城址材料現為桂平”的結論。如今,在桂平壹些地方發現漢代的瓦窯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它們只是證明漢代有人在此居住,燒瓦蓋房,並不能標誌城址的存在。筆者還對桂平市三角嘴村和大塘城村進行了實地調查。可以說,在這兩個地方都沒有發現上述古城遺址的文化元素。因此,將這兩個地方指定為首爾遺址的證據明顯不足。問題是《考文》在論證桂平三角口和大塘城村是首爾遺址時沒有用同樣的標準,導致偏袒。在漢代瓦材的使用上,完全摒棄了在蘿蔔灣二號漢墓圈地中發現中國瓦殘片的事實。同樣的考古材料在桂平被珍視,在貴港卻被忽視,這至少在學術上是不公平的。

“考證”與“疑文”可以說是對桂平、貴港漢墓資料的高度重視,但在分析應用上的偏差也是非常明顯的。事實是大唐城附近發掘的漢墓都是中小型,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高。除了平民,墓主人充其量也就是相對富裕的地主,所以他們的發現與漢代桂平治郡沒有必然聯系。對於大塘城村附近的大吉堆,2007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出資鉆探,但未見到古墓的性特征。為慎重起見,立即請民工在剛被鏟平的土堆底部鉆孔,證明這是自然堆積而非漢墓。多年前的文物調查資料顯示,這個位於貴港市周邊的漢群面積很大。以前地上有不少密封的土堆。因為還沒有完全勘探過,地下有多少古墓沒有準確的數字。幾十年來發掘的數百座古墓,大部分是國家對涉及古墓安全的建設用地采取的保護措施,並不是清理整個墓群的結果。其中255座漢墓顯然不是整個墓群中漢墓的原始數據。桂平至今發掘的漢墓不到十座,數據肯定遠低於貴港。而且桂平甚至還沒有發現西漢初年的墓葬,所以桂平為桂林郡早期郡縣治地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為了否定秦漢時期貴港曾是蔔山郡統治地的歷史,《文藝》還對蘿蔔灣壹號西漢早期墓葬殘存的部分文物進行了消歧,並引申出其他地方的部分文物作為旁證。最後它不承認蔔山在貴港,而是在桂平。筆者認為,“文藝”的這壹選擇和分析結果既不妨礙貴港的歷史地位,也不能證明桂平在秦漢時期曾是蔔山縣的行政所在地。首先,從標有“蔔山”二字的漆器來看,顯然壹號墓隨葬的漆器很多。除了三口漆棺之外,還有大量的器皿和兵器,其中有幾十件是完整的,可以修復的,種類也很多。還有《水經註》關於“玉水東去蔔山縣北,玉林縣轄之。在這種情況下,質疑貴港,肯定“蔔山”在桂平,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桂平發現了漢初的漆器制造作坊,那麽仍有壹定的理由推測貴縣蘿蔔灣壹號漢墓出土的漆器出自桂平。問題是桂平現在拿不出任何壹模壹樣的物證,無法支持桂平的理論。

貴縣蘿蔔灣壹號、二號漢墓主人的身份,發掘報告中已有推斷。其先進地位不能因為大規模高標準墓葬和眾多優質文物的客觀存在而動搖。

蘿蔔灣壹號漢墓規模宏大。根據《古人誌》中的記載,有70多種隨葬品,包括衣物、食物、遊戲、武器等。二號漢墓雖然沒有明器目錄,但因為規模大,當年的明器種類自然不會比壹號墓遜色..雖然兩座墓葬被盜,但幸運的是,許多文物仍然存在。蔔山桂平的講述者選擇了壹些他認為是“垃圾”的出土物品來說明自己的身份。方法還不錯,只是理解上有偏差。

還有,蘿蔔灣壹號墓7人,二號墓1人,可見他們生前有多牛逼。這就鎖住了步山桂平保級和適度防守思想的失敗。貴港的考古資料並不是蔔山桂平學說的基石,但卻閃耀著秦漢時期的地方光輝。

註意事項:

①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桂縣蘿蔔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

②《陳小波:布山縣研究》,廣西壯族博物館藏,第三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陳小波:《蔔山縣治貴港論質疑》,《廣西壯族博物館藏》第四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漆概論:桂林歷史探源》,廣西壯族博物館藏,叢書4,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