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的壹天,袁隆平像往常壹樣去水稻試驗田裏觀察,突然發現壹株形態特殊的水稻。植株成熟時,果穗大,籽粒多。如果他得到了寶藏,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準備明年種植。第二年春天,他把種子種在試驗田裏,但結果令人失望,他根本沒有看到任何有利的性狀。
然而,袁隆平並不氣餒。經過仔細的調查分析,似乎只有按照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分離現象來分析,沒有生長優勢的水稻才會分離。於是他意識到,他找到的水稻是天然雜交水稻,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
根據這些條件,袁隆平決心自己培育人工雜交水稻,於是設計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
要實現雜交水稻三系方案,首先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水田裏幹了十多天。1964年6月20日,他終於找到了雄性不育株。
2月28日1966,《科學通報》發表了袁隆平關於水稻雄性不育的文章。多年的種植實踐告訴我們,三系法是種植水稻的有效方法,在生產上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1979年4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袁隆平宣讀了壹篇論文,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壹致認可中國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國西部石油公司來華拍攝袁隆平種植雜交水稻的彩色紀錄片,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裏——雜交水稻在中國的故事》。這部電影已經在美國和日本上映。日本的《神秘水稻威脅日本》壹書指出,雜交水稻的海外傳說給日本帶來了壹場風暴。
然而,袁隆平並不滿足於他所取得的成就。他看到三系雜交水稻還有不足,比如雜種優勢不夠強,增產幅度不大,沒有早熟品種,品質壹般。於是袁隆平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兩制方式”。
兩系雜交水稻技術的關鍵是培育光溫敏雄性不育系。該不育系植株在長日照(夏季)下表現雄性不育,可用於制種。當短日照(春季和秋季)溫度較低時,雄株變得可育,可以自行結果。這壹特性使其不僅可用於自身繁殖,還可用於雜交制種,從而減少了三系法的保持系,成為兩系法。
與三系法相比,兩系法簡化了生產程序,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袁隆平說:“三系雜交稻產量已經徘徊了10年,兩系雜交稻有望異軍突起。”
兩系雜交水稻正在中國壹些省市開花結果。湖南兩系雜交早稻種植654.38+0.7萬畝,喜獲豐收。與同熟期常規品種相比,平均畝產可達450公斤,增產50公斤,生育期縮短10天,米質提高壹個檔次。
在李的領導下,廣西農業科學院雜交水稻研究所從1987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的選育。經過10年的努力,育成了KS-7、KS-9和KS-14三個不育系。近年來育成了壹批新的恢復系,比三系雜交稻高10 ~ 15%。計劃到2000年推廣示範面積300萬畝。
雜交水稻的種植在世界上影響很大,其研究和推廣發展很快。早在1986,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斯就說過,“我相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不僅是湖南和中國的研究中心,也是全世界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期間,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水稻大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贊助越南、朝鮮、印度等部分國家開展高效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掀起了雜交水稻的第二次熱潮。
水稻兩系法是我國獨創的方法,是育種方法的又壹次重大變革,被列為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之壹。同時,袁隆平在國際上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獲得中國首屆特殊發明獎(198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獎(198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1987)、英國讓-克洛德獎(1988)、美國金斯特。香港賀亮合力基金獎(1994)、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榮譽獎(1995)、日本日經亞洲獎(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三系法、兩系法、壹系法。所謂壹系法,就是培育不分離的壹代雜種,可以固定雜種優勢性狀,省去了制種,簡化了程序。
目前,袁隆平正在向“壹法統”的目標邁進,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