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又稱太陽歷,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周期制定的歷法。陽歷的公歷年大約等於回歸年,壹年12個月。這個“月”與農歷正月無關。陽歷的月份和日期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非常吻合。根據陽歷的日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年中冷暖季節的變化。但是在每個月,妳都看不到新月,新月,新月。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公歷是壹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四年閏壹次,百年少閏壹次,第400年再閏壹次,即每400年有97個閏年。公歷平均長度距離回歸年只有26秒,累計3300年只需要壹天。
現行公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公歷是我們最熟悉的壹種陽歷。這本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文明。它是古羅馬人從埃及人那裏學來的,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到世界各地。
公歷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脈,正是因為需要計算尼羅河的洪水周期,古埃及的天文學和陽歷才應運而生。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壹次與太陽同時升起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開始泛濫,於是他們把這壹天作為壹年的開始,推算出這壹天是19年7月。第壹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是世界上第壹個陽歷。後來,他們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壹年分為三個季節,稱為汛期、冬季和夏季。每季度四個月,每月30天,每周10天,每周五天。全年12個月,加上年底的5天,就是年終祭祀日。
這個365天的日歷年是通過觀察天狼星確定的,它被稱為天狼星年。它與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此每年的開始時間在日歷上越來越早。1461日歷年後,每個日期又與原來的季節重合,然後逐漸離去。看起來天狼星年似乎是圍繞著回歸年的周期在徘徊,所以也叫徘徊年、徘徊年。1461年的周期稱為天狼星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壹年的真實周期是365.25,但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與拜神大會同時舉行,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僧侶們寧願保持流年。後來出土了壹塊石碑,上面用埃及文和希臘文寫著銘文,記載著公元前238年奧吉帝頒布的壹道命令:每四年,在第四年年底的五天祭祀日之後,第二年的元旦之前,再增加壹天,在這壹天舉行奧吉帝的節日慶典,讓大家銘記。奧吉德皇帝糾正了以前歷法的缺陷,增加了壹年叫固定年,其他年份叫不定年。
古羅馬人使用的歷法經歷了從農歷到陰歷、陽歷的發展過程。羅馬在古代是意大利的壹個小村莊。羅馬人首先統壹了意大利,然後成為壹個橫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大帝國。古羅馬歷法最早持續65,438+00個月,有的30天,有的29天(這和陰歷很像),年底有70多天休息。在羅馬第壹任國王羅慕洛時期,每個月都有壹個名字和壹個命令。全年是10個月,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壹共304天,另外60天是年終休息日。在羅馬建城的那壹年,也就是公元前753年為元年,這就是羅馬時代。壹些歐洲歷史學家用這個年表來記錄歷史事件,直到17年底。
第二任國王努瑪參照希臘歷法進行了改革,增加了11月和12月,將每個月的天數調整為1、3、5和8,31、2、4、6、7、9、10和165438。按照當時羅馬的習俗,偶數是不吉利的,所以壹年被判死刑的犯人都在這個月被執行死刑。這樣日歷年就是355天,比回程少10天。為了逐年糾正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四年增加兩個補充月。第壹個補充月有22天,第二年增加,第四年增加另外23天。增加的天數在12月24日和25日之間。這其實是農歷,平均時長366.25天。同時,通過增加或減少補充月份來彌補歷法和時間的不足。但這增加了困惑:月份是隨意流動的。比如掌管歷法的大祭司,在朋友執政的年份裏,被強制插入壹個月,在敵人執政的時候,他會減少補充的月份,以縮短自己的任期。民間契約的執行也受到了影響。祭祀節日和齋戒日在逐漸移動,本應在夏季舉行的豐收節實際上在冬季舉行。
當尤利烏斯·凱撒第三次擔任執政官時,他任命了壹批以埃及天文學家索斯奇尼為首的天文學家來制作壹種新的歷法,這就是儒略歷。
儒略歷的主要內容是每三年設立壹個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天。以原來的11月1作為壹年的開始,這樣羅馬執政官在元旦上任。儒略歷每年分為12個月,1,3,5,7,9,11個月為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個月為流產期,每月流產30天。第二個月(原來的12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月份順序雖與歷法改變前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原有的特點,是壹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歷在羅馬公元709年,也就是公元前45年65438+1開始實行。今年,為了彌補羅馬日歷和太陽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日歷年和23天的額外月份之外,還插入了兩個月,其中壹個是33天,另壹個是34天。這樣,這壹年有355+23+33+34 = 445天。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亂年”。
西歷始於儒略歷,終於步入正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發行歷書的祭司能夠從烏鴉的爭鬥中預知吉兇,卻把歷法變更令中的“每三年定壹閏年”誤解為“每三年定壹閏年”。這個錯誤直到公元前9年才被奧古斯都糾正。
“奧古斯都”意味著神聖、莊嚴和崇高。在古羅馬,這個頭銜過去只在宗教儀式上授予。公元前27年,元老院將其授予屋大維。他是朱利葉斯·凱撒姐姐的兒子,也是凱撒遺囑的第壹繼承人。
當時,偉大的朱利葉斯·凱撒征戰南方和北方,討伐東方和西方,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樹招風,被很多人羨慕。公元前44年,當凱撒想要公開宣布自己為皇帝時,他在元老院的會議廳被暗殺。此時的屋大維還不到20歲,但已經相當聰明,身手不凡,逐漸積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他打敗了所有的對手,成為羅馬的“第壹公民”。屋大維實際上是唯壹擁有無限權力的統治者,他終結了羅馬共和國。因此,在歷史上,始於公元前27年的羅馬被稱為羅馬帝國。
奧古斯都準備糾正閏年錯誤的時候,已經過了三個閏年,於是下令閏年從公元前八年到公元四年停止,也就是公元前五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四年還是正常年份,之後又恢復為每四年壹閏。為了紀念這壹功績,羅馬元老院通過了壹項決議,將儒略歷的八月改名為“奧古斯都”,即奧古斯都月,因為他在這個月裏取得了壹場偉大的軍事勝利。不過這個月是流產,有點自卑。而且羅馬人把奇數作為自己的幸運數字,但是30天是雙數。於是他們從二月裏取了壹天,加到奧古斯都的月份裏,八月就是365,438+0天。可憐的二月正常年份只有28天,四年壹遇的閏年只有29天。七八九月是連續三個月的大月份,看著不順眼,用著不方便。所以9月改為30天,10月是31天,11月是30天,12月是31天。這樣就打破了日月交替的規律,2000年後的今天依然受到影響。
奧古斯都修改的歷法格式與現行公歷完全相同,但其紀元即計算年齡的起點並非公元元年,其閏年法也與現行公歷不完全壹致。這兩種差異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密切相關。
基督教於公元壹世紀在巴勒斯坦產生,“基督”壹詞是古希臘語的音譯,意為“救世主”。傳說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作為救世主答應窮人死後上天堂,而富人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因為觸動了下層民眾的心弦,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引起羅馬統治者的焦慮。提比略皇帝時代,羅馬駐朱迪亞總督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在第三天,耶穌從墳墓中復活,升天了。他也將對所有的死者和生者進行最後的審判。後來,基督徒把這些傳說和耶穌的言行記錄下來,寫成了新約。
早期的基督教因為打破了羅馬帝國的神權統治而多次被打壓。後來羅馬帝國逐漸衰落,奴隸制逐漸瓦解,原來的上層階級成員在猶豫中加入基督教,並逐漸控制,試圖尋求統治者對教會的支持。統治者轉向教會采取溫和的政策。到四世紀末,羅馬帝國終於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公歷的紀元是從耶穌出生的那壹年算起的。這與基督教的興盛密切相關。
從此儒略歷被認為是準確的歷法,於是人們把3月21固定為春分,這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歷法壹致,晝夜等分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年底,已經提前到3月11。春分是逐漸提前的,因為儒略歷不是最準確的歷法。其歷年平均長度等於365.25天,或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雖然這個差別不大,但會比128少壹天,比400年少三天多。
為了不違反宗教會議的規定,滿足教會對歷法的要求,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成立了壹個專門委員會來改革歷法。在比較了各種方案後,他決定采用意大利醫生裏裏奧的方案,消除儒略歷400年中多出的3個閏年。
1582 3月1日,格雷戈裏簽發了壹份日歷變更單,內容如下:
1.1582 10 4月4日之後的壹天是10 10月15而不是10 10月5日,但是星期的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 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是10 10月65438+。這樣,自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舊賬就壹筆勾銷了。
2.為了避免以後春分又飄走的現象,閏年的改變方法如下:閏年是公元年數被4整除時,但公元年數後加兩個零的世紀年時,必須被400整除的年份為閏年。
公歷平均長度為365日5: 49: 12秒,比回歸線長26秒。照此推算,3000年後仍會有1天的誤差,但這個精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由於公歷簡潔、易記、準確,與天氣十分吻合,因此逐漸被世界各國政府采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的供電,中國從1912 1開始正式使用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