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漳河水利概況

漳河水利概況

林夏杜威位於漳河右岸,由68座大壩於明朝萬歷年間(1582)合建而成。胡奎鄉、唐璜鄉、黃木鎮共有21個村委會,人口4.08萬人,堤防長39.36公裏。東北以蕪湖縣馬峰圩、戴南圩、石蓮圩為界,西與繁昌縣大有圩隔江相望,南與上林渡圩相鄰,東、西、北三面環水,沿張地河10.5公裏、尚超河24.5公裏、徐鎮河4.63公裏,總面積68.8平方公裏。堤身由南向北傾斜,堤身四周低,中間高。地面標高6.8 ~ 9.5米。堤身較短,上部受青衣江、漳河淹沒,下部受長江水位支撐。黃木到尹家嘴全長25公裏,是洪水、河流、潮汐的匯合點。

上林杜威,位於漳河右岸,沿河岸長11.07 km,西以繁昌縣永清圩為界,漳河大有圩為界;南至紫府河,沿河岸長12.8km,與西岐尾以河為界。東至許鎮河,沿河岸長6公裏,以董河為界;它三面環水,北面有壹條水平山脊與林夏杜威相鄰。地面標高10 ~ 12米,為明代萬歷十年(1582)五堤合壹而成。1960年,林忠杜威和文村壩並入上林杜威。1970年,李楊薇與杜林上壩再次合並,堤防長度由42公裏縮短為33.76公裏,保護面積34.8平方公裏,耕地19300畝,溝塘水面6345畝。漳河是元代(1271)至民國時期皖南地區的重要通道。蒼溪在縣城以北7.5公裏,是漳河的第壹個天然碼頭,皖南山區的糧食和土特產就是從這裏中轉的。解放後,根據趙家埠實測河床斷面,1982比1957高出1.13m。其中壹個阻礙了航行。枯水期僅1 ~ 2噸木船通過縣城,汛期可通過5 ~ 20噸船只。二是泄洪能力降低,遇到暴雨,容易變成洪水。

漳河漳河水道,全長115km,縣境內87km,河寬80 ~ 135m。縣城通航裏程34公裏,從城北龍門大橋至三埠關,在紫府河河口和三埠關與紫府河、尚超河相通。明清時期,漳河又寬又深,100噸的木帆船在汛期可以到達縣城。10噸木帆船抵達李三邊境。民國時期戰火紛飛,河流失修,河床淤塞,通航期和航程縮短。

解放初期,南嶺至蕪湖漳河航道裏程74公裏,每年5-6月可通航10噸小型船舶,10噸以下木帆船常年通航,通航能力6級,早期通航保證率40%,最大通航能力100噸。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漳河上遊毀林開荒,泥沙流失,河床淤積擡升,河灘裸露,航道不暢。1956,11月,在蒼溪至城關7公裏河道築壩蓄水(1961年冬拆除)。航道整治從1957開始,共拆除暗樁40余處。在泉塘橋、花家灘、螺螄灘挖了6個淺灘,長83m,寬11.5m,深4.3m..1964年組織民工1036人次,治理漳河航道,扒灘22處,長5.5公裏,平均寬2.2米,清除航道內礁石、暗石。但由於山上遊暴雨,泥沙淤積在河床上,量大面廣線長。到80年代末,城關以上航道已經停航;城關以下航道通航周期大幅縮短,交通量明顯下降;100噸級船舶航行僅需1至2個月,20噸級船舶航行2至4個月。漳河的現狀已經引起了市縣政府的重視和交通部門的重視。1990城關汨羅港至龍門大橋段按六級航道標準疏浚,汨羅港至資福河口段疏浚,完成土方654.38+0.28萬立方米。資福河口至李侃段的疏浚工程正在施工中。

漳河原為4級河,1963改為5級河。它是壹條季節性河流,汛期水位暴漲,枯水期淺灘裸露,流速緩慢的梯形河床,冬季不結冰。河床以砂石為主,流量為1.5立方米每秒。漳河水道設有城關港和黃木鎮土石碼頭,沿途有渡船25艘。

在繁昌,漳河從馬仁渡經小淮、鄂橋到蘆崗49公裏。最小水深0.9米,壹般3.6米,最小底寬7米,壹般13米。鄂西河從縣城到鄂橋17公裏,最小水深6米,壹般0.9米,最小底寬3米,壹般6米。

漳河水道在蕪湖境內,從濠港經東橋、石、黃木至南嶺。縣城郝港橋至三關365,438+0公裏。明清時期,百擔木船可通航至南嶺三裏店。29至33日,泰昌、三九輪船公司有輪船開通蕪湖南線客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泥沙淤積,河床擡高,航運受阻。水位低的時候,露出很多淺灘,只有小木船可以通航。豐水期,100噸級船舶可到達南嶺。

在南嶺港,明清時期,以龍門大橋為中心,沿漳河形成天然岸坡碼頭。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普濟公司客船從蕪湖駛往縣城,停靠在北門碼頭。民國時期,以龍門大橋為中心的碼頭很多,有小碼頭、澡堂巷碼頭、洋船碼頭、城北有濱水的夜船碼頭,都是石階式的。西邊有湖塘大橋碼頭,東邊有小橋碼頭和東橋碼頭,都是天然斜坡的簡易碼頭。

1954年4月,交通部門投資514700元,在龍門橋港區新建1拋石碼頭。長16m,高4m。1956年,港區靠泊能力為190艘。當年建了1個倉庫,容量339噸。碼頭從業人員154人,日吞吐能力10噸。從1965開始,港區陸續擴建了9個片石碼頭,露天貨場5660平方米,倉庫1樓204平方米。南嶺中心港站成立於1966,員工4人。1980,南嶺港站站房200平方米,辦理本縣至蕪湖的內河客貨運輸業務。1982關機,中心港站還在,兩個人留守。

南嶺港從龍門大橋到縣城的道橋,全長100米。港口水域面積5萬平方米,陸域面積3萬平方米,江面寬50米,碼頭前沿水深壹般3米,枯水期0.3米。港區靠泊區西岸為片狀臺階式碼頭,東岸為天然斜坡堤,可容納100噸的10船在6-6月進行裝卸和錨泊。從1956到1990,南嶺港旅客吞吐量最高年份為112800人次,最低年份為32900人次。貨運吞吐量最高年份為654.38+0.68萬噸,最低年份為2.6萬噸。鬥鬥門,位於繁昌縣中溝鄉鐵塔村漳河大堤。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清雍正三年(1725)毀於水患,乾隆十年(1745)和道光三年(1823)兩次重修。後來由於倉庫多次水災,斷梁,大門難以裝上,鹹豐五年大修(1855)。1966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洞寬2米,高2米。2米,門體長40米,閘門由壹臺5噸重的卷揚機和壹個手電筒啟閉。受益農田0。55萬畝,覆蓋三山、中溝、峨橋三鎮,是包大圍重點涵洞之壹。

涼鬥門,位於繁昌縣新林鄉大有圩,漳河大堤渡口。創建於清末。1954洪水後重建,是老式磚石鬥門,孔徑2。6米,寬度1。6米。1970改建為涵閘,閘孔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閘身長24米。防洪區為14。96平方公裏,排灌效益1。43萬畝,其中0。78萬畝,灌溉0。45萬畝。1983汛期,因山洪暴發,外河頂進,出現閘門關閉錯誤,導致內澇。冬修時,對大門進行了重修,並加長了門體,總造價8。9萬元

江鬥門,位於繁昌縣荻港鎮青大圩河堤。內置1969,光圈1。6×1。6米,門體長50米,門底標高5。5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安裝1臺5噸卷揚機,總造價5。1,000元,受益面積為0。38萬畝。

鄂橋閘位於繁昌縣鄂橋鄉漳河大堤上,是鄂旗河的防洪工程。1970年冬天建成,1971年夏天竣工。閘門共4孔,單孔寬5米,高6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啟閉機。單孔流量189 m3/s,總造價40萬元。工程的效益是連接包大圩、豐裕圩的漳河大堤,成為浮山、新槐鄉至縣城的公路橋,控制鄂西流域169。3平方公裏的防洪區。既可防止漳河倒灌,又可引漳河水灌溉,還可蓄鄂河水養魚劃船,經濟效益顯著。

博口閘位於繁昌縣福山鄉大門口張旭河堤上的博口河出口處,是博口河的控制閘。建於11,門長6。5米,因年久失修,門底掏空,1952重修。1964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門體為18。5米,洞高5。5米,寬3米,然後隨路堤寬度增加。1974,門體延長至15米,安裝10噸手電筒啟閉機,防洪面積33。75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