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綴“老”加在數詞“壹、二、三……”來稱呼人們。家庭中的長輩對晚輩或同輩使用這種簡化的稱呼方式,顯得很貼心。但當用作壹般稱謂時,則暗含輕蔑之意。尤其是對人直呼其名,“孔丘”、“孔眾倪”這些稱呼,比起那些壹直被稱為“孔子”、“文選王”、“大成聖師”的人,怕失禮。當然,稱“孔老二”是帶有強烈貶低、諷刺和負面色彩的侮辱性稱呼。
五四“打倒孔家店”之後,孔子的地位雖然不再至高無上,但在民間的影響力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林彪被清除後,壹度極左,毛澤東極為忌諱,不滿;林是極右分子。毛家灣發現的“克己復禮”的橫幅,為聯系林彪和孔子進行批判提供了勉強的依據。毛澤東曾寫過“解讀老郭的七大定律”(1973年8月)。詩中說:“秦雖死猶活,孔子之名高固。”用糠稱孔子思想,評價貶義尖銳,這在古代很少見。壹首寫於1974年5月的五言詩甚至說:“退柳,不如柳宗元。叫* * *產黨,拜孔二仙。”這種橫掃壹切的風格以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影響了當時的傲慢。
通過妖魔化和塑造,迂腐、愚昧、反動、僵化、專制、下流成為孔子的代名詞,於是孔老二在當時被視為孔子的通稱。誰要是還想叫孔子,那就是無視時代進步,整理結論,冒天下之大不韙。光是這個結局就足以帶來災難和責難。
有壹首歌謠:“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說得仁義,肚子裏卻藏著小把戲。主張“克己復禮”,壹心復辟。紅色蕭冰壹起上陣,嚴厲地批評和批判。哎!”【註2】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流傳甚廣。對於孩子來說,漫畫和侮辱當然比講道理更容易打動人,從而起到記憶作用。在我們有能力真正理解和認識孔子之前,我們就被這樣的兒歌不自覺地定型了,會形成壹種不容易糾正的刻板印象。中央黨校的唐曉文著有《劉痛罵》壹書。還有批判儒家同行、快板、評書故事等作品,編為《工農兵批判孔老二(曲藝集)》(32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74出版。
基於這壹主題,出版了當時流行的多種漫畫(據說有上百種):仁美主編、盧展梅繪畫的《歷史上勞動人民反孔鬥爭的故事》,人民美術出版社1975 (64頁),2006年“淑女城二手書超市”40元競拍,8本成品。上海人民出版社以1974 (60頁)出版了顧炳鑫、何友芝繪制的漫畫《孔老二罪惡的壹生》,155元有9.2本關於Lianqu.com的舊書。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刊記者署名的漫畫《林彪與孔老二》(1974年3月),初版65438+萬元,《紅色收藏》上的競拍價為145元。
在1980之後,這個術語很快就消失了。現代新儒家盛行以來,孔子的風光通過偉大復興重現。浙江曲阜、衢州、上海、廣東德清、臺北、香港、舊金山等地香煙繚繞,讀經(江青)的呼聲不絕於耳,專門的網站紛紛上線。"全國各地區的代理商現在都在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