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古代人的年齡有時候不是用數字來表示,不是直接說出某人的年齡或者年齡,而是用壹個與年齡相關的稱謂來代替。Tiáo是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Tiá o,古代孩子頭上垂下來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到十三四歲之間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打成壹個結,形狀像兩只角,故稱“總角”)。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這個稱謂最有趣。或者叫“鯖魚背”,鯖魚是壹種魚,背上的條紋像老人的皺皮。到了老年,皮膚上出現老年斑,如凍梨的皮,所以又叫“凍梨”。
還有根據生理特征起的名字,比如:人壹出生就被稱為“嬰兒”,因為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兒可以通過假的,假的有胸。嬰兒是抱在胸前的孩子。七歲不僅叫“喪”,還叫“掉牙”,之所以這麽叫,是因為這是換牙的時期。十五歲叫“孩子”,“山上無草木時叫孩子”。古代16歲成年,15歲男子不加冕,女子不加冕。這裏用的是比喻。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來自於《論語》中的記載:“子曰:十之五立誌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從,七十而順從。”
我國也有幹部、支部紀年的傳統,60年為壹輪,所以有60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說:“酒債常見,人生七十古來。”於是,七十又有了“七十歲”的別稱。
百度百科-年齡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