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聖,我們通常稱之為母親。相傳她有七個姐妹,魔法力量最強。廟裏還供奉著伯母、二母、三皇子、五谷皇帝、文昌爺爺、千裏眼、千裏眼等。
它的來源有點奇怪。據說是第壹任相公——也就是他平時在廟裏管香。當他要求孩子受驚嚇,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或者待在家裏,運氣好等等的時候,他在小溪裏撈沙子的時候不小心撿到了七聖的靈牌。時間大概是1985。當時只有壹個簡陋的瀝青紙棚,壹個長長的木箱,壹個香爐。
石碑上記載的七聖宮建於乾隆三十六年,而七聖宮在史料上壹直沒有記載,在乾隆之前就存在了。這本書裏還有壹塊古代的石碑,記載著七聖宮的歷史。後來被搬到墊橋,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七聖宮於1957年公社運動時被拆除,後於1988年重建。建築風格仿照廣州文革建築。
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是七聖的生日,所以我們在這裏搭起戲臺,表演欣賞梨園三夜兩天。通常是潮劇、黃梅戲等。當地的木偶戲在當地人眼裏顯然不是什麽好配。大神要演大戲,棚要大氣,場面要熱鬧。此時農忙剛剛過去,演戲對百姓來說也是壹種娛樂和放松。22號要做壹種糍粑,以糯米為材料,芝麻、花生、糖為餡。不僅是祭神,也是招待客人。做糍粑的習俗只見於後西渡(當地俗稱),即流行於普樓、平陽、坑樓、礦等區。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麽會這樣。就這樣,趁著這個好日子,加上有空,就是走親戚的日子。遠房親戚,嫁出去的女兒,外出打工的老鄉,平時聯系不多的,都開開心心的聚在壹起,交流點什麽,融洽壹下感情,增強親戚之間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