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廣西荔浦
重大事件:狄青率軍南下,在當地重建關帝廟,宋仁宗賜廟禦禮。
宋林解讀:
李瑟娥韓傑,宋代文學家,軍關新廟的故事,其中寫道:“漢武帝在位時,農賊困於潭州,祈廟,求救無果,擲杯不應,憤而焚之。丞相狄已斷其智,乞已盡。仁宗賜額於靈。”這裏的“狄丞相”指的是北宋名將狄青,“儂賊”指的是壯族英雄儂。
20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廣西靖西縣安得區(位於中越邊境)發現了壹座宋代關公銅像,消息刊登在1982史料中。文中寫道:“據考證,這是宋代當地壯族崇拜的關公塑像,為壯族崇拜關帝提供了證據。”說明最遲在宋代,壯族人已經普遍有了關羽的信仰和習俗。
狄青與農高智之戰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壹件大事。但由於當時復雜的歷史背景和交戰雙方的說法不壹致,學術界對這場戰爭的性質和原因壹直爭論不休。
直到今天,這場戰爭留下了許多亟待解開的歷史謎團,其中文化認同非常值得註意,即廣西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關公文化。
第壹個和中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比如南寧賓陽縣昆侖鎮昆侖關壹直有壹座關帝廟,就是這場戰爭發生的地方。據說這座寺廟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每年5月13日,昆侖關的關帝廟都會舉行“關公磨刀生日”。屆時,人潮湧動,熱鬧非凡,成為當地壹處頗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另壹個關公文化是關朗陵崇拜。“郎陵”意為“郎州之氣”,郎州是隋朝以後的組織稱謂。三國時期是荊州武陵郡,漢壽亭所在地。元明時期有道教書籍,即大聖郎靈將軍的《護國與王官的苗晶》和杜鋒元帥的《郎靈官秘法》,代代相傳。這兩部書都是關於關羽的,而且人們知道關郎陵實際上就是關羽,“關郎陵崇拜”是關公文化的壹個分支。
但在壯族人的集體記憶中,關郎令在迪慶南征中幫助了壯族的祖先。在廣西南寧、桂林壹帶,廣為流傳著關郎令助農打的故事,但故事情節因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在這些故事中,關朗玲成了農的“二哥”。
據說,在那個時候,農高智與宋朝聯合起來打擊侵略軍。這位“關郎令”能征善戰,勇奪三軍稱號,數次破趾渡江軍,但最終還是死在了宋朝狄青的陰謀中。此後,他的靈魂壹直揮之不去,漂流回石祥廬山(今南寧市橫縣路祥山)奉神,造福壹方,被百姓稱為瑯琊王。這和關羽的故事基本相同,只是在民間故事中,呂蒙變成了狄青,玉泉山變成了石祥爐山,關王變成了瑯琊王。
目前廣西南寧有很多關郎嶺寺廟。它們的具體名稱是不同的。有的叫“二王廟”,有的叫“浪嶺大王廟”。其中,位於南寧市吳圩鎮周村的二王廟建於北宋哲宗時期,江南古村落朗陵大王廟也建於南宋末年。這些寺廟至今香火旺盛,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都會舉行大型活動。但是,當地人並不知道關朗陵就是關羽。“大王廟”裏雖有關羽塑像,但主神是儂高智。“二王廟”裏的雕像不再是關羽的形象,而是壹個金盔金臉的模樣。
值得壹提的是,今天越南仍有大量的壯族人。他們在當地被稱為儂人,是越南第二大族群。此外,有證據表明,關公信仰也廣泛存在於儂族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