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是古羌人的後裔,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原住民融合。由於納西族方言的差異,出現了納西、那、那日、那漢、那若等多種自名。這些說法在讀音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姓都是“Na”;西、恒、稀、日都是“人”的意思。在中國文學中,納西族還有其他壹些稱呼:莫某、摩梭或莫某(“某”讀作“蘇”)。那麽納西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微信名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麗江納西族也普遍信仰“三花”,成為壹個多信仰的民族。東巴教是納西族特有的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在東巴教中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書、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樂器以及各種祭祀儀式。
壹般來說,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和戈巴。東巴(納西象形文字):是壹種具有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書寫形式比甲骨文更原始。它被認為是世界上唯壹仍然存在的象形文字。東巴紙,東巴文字的載體,是古代東巴專門用來書寫東巴文字的。它的工藝純粹是手工作坊,只有出自這個作坊的東巴文才是原汁原味,魅力無窮。東巴紙是何先生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制造的。何先生在失傳10多年後,恢復了東巴紙的制作,在傳統的基礎上開發了書畫紙、裝裱、高級名片、浮雕書簽、草壓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其精致的質感和防蟲的特性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喜愛。
納西族過去信仰東巴教、喇嘛教和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用農歷記錄年份。許多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與當地漢族的節日幾乎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伴隨著許多祭祀活動。那時候家家都要殺豬,做酸肝,釀米酒。除夕夜會殺雞燉豬頭祭拜竈王爺和祖先。吃飯時,如果家裏有人外出,碗筷也要放在餐桌上,以示家人團聚。
最隆重的儀式是“納西祭天”,壹般在正月或正月中旬舉行。屆時需要選擇祭祀場地,東巴教將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落,挑選德高望重的老人)為祭司。每期節目都將由東巴演唱,加起來將近壹萬行,形成壹首氣勢磅礴的長歌。並依次宰殺餵上天的豬。每家每戶都要捐出大麥和小麥來釀酒和做魚餌。第三者的愛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族,由於漢文化對雍正1723年還鄉政策的影響,婚姻上也壹直實行壹夫壹妻制和父母包辦婚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決定,媒妁安排,牛、羊、豬、酒聯姻。婚姻講究的是漢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比如對家,三從四德,夫唱婦隨。麗江的納西族和漢族、藏族通婚很多。在民族內部,不同姓氏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壹家族的人通婚。結婚通常要經過訂親、邀酒、婚禮等程序。
大多數納西族男人和女人在節日期間社交。青年男女相識後,由媒人撮合。雙方父母結婚後,男方請媒人給女方兩杯茶,四六盒糖,兩升米。有的地方加兩片鹽,表示訂婚。他們訂婚的時候會安排婚宴,婚禮持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將舉行宴會。桌子上有八個人,接下來的八個人由新郎跪著邀請坐下,然後播放音樂,端上食物。當第三道菜上桌時,婚禮就開始了。在第五道菜上,新娘和新郎向客人敬酒。宴會結束後,主人和親戚要站在門外給客人關門。
在壹些納西族地區,至今仍有“搶婚”的遺風。這也是壹種古老婚俗的遺留,體現了女性對住夫家的宗法制度的反抗。妻子要堅守住在娘家的老傳統,男方會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婆家的願望。現代社會的“搶婚”只是壹種形式,並不是真正的搶奪,而是男女之間的壹種默契,以“生米煮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納西族人非常重視信用和忠誠。他們壹般不會在意客人因為不了解納西族的風俗禮儀而犯的錯誤,但是他們非常重視平等和信用。所以和納西族人交往最好直接說明他們有什麽要求,不要欺騙他們。在普通的房子裏,大多數人喜歡白天在檐廊下,晚上在正房裏招待客人。如果在木屋裏,就在火塘邊。雖然沒有嚴格的座位區分,但是講究尊老愛幼,男女有別。比如餐桌上或壁爐旁,稱為“八大”或“格格魯”,是老年人的優先座位。所以,只要納西族人家裏有老人,即使主人邀請,也要把“前八”讓給老人。吃飯時,老人、長輩要先入座,不得主動占位。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打招呼。有老人的時候不要蹺二郎腿。
會見客人和吃飯場合要坐直,切忌大聲喧嘩、猜拳令、踩桌軌。主人在敬酒、煙、飯時,要碰壹下手,表示感謝。吃飯的時候不要把筷子豎著放在飯裏(只有死人燒香的時候才會出現),敲筷子,翻菜,壹個接壹個的夾菜。壹般要叫別人壹起動筷子,先拿壹次,停壹會兒,咬壹口再拿第二筷子。註意節約,不要浪費糧食。把剩菜留在碗底是不好的。
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允許隨意進入姑娘的“花房”,也不好過問“阿霞”的事。爐子裏的灰不能翻。祭天、祭祖、祭戰神時,禁止外人觀看。忌穿越站在大門口的“地”石和“色”石,忌穿越火坑。年輕人不允許在火坑邊脫鞋曬腳。當妳在火坑旁取暖時,會聽到“火笑聲”來添柴,寓意添財發財。切忌坐在門檻上,在屋檐、竈臺邊吃東西,切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家裏不允許放情歌,不允許孩子玩沒有熄滅的棍子或炭頭。壹是危險,二是據說他們會做噩夢。我公公不準進我媳婦的臥室。
有人出門遠行或做生意時,不能和出門的人壹起掃地,日落後也不能掃地。客人不允許掃地。客人離開時不要馬上關門,而是把他們送到門口。不宜在公共場合晾曬女性內衣,褲子、裙子也不宜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晾曬。避免戴帽子,扛鋤頭進廚房。
晚上生火回家。不要點燃裏面的火。晚上回家先進火塘屋,忌先進臥室。早上不要說晚上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也不能越過韁繩或魚竿。避免吃不帶血的肉。禁止汙染水源和砍伐水源林。避免反手給人加飯加水。避免喝別人喝過的殘酒殘茶。
參加“祭天”或“三花節”的人,要事先洗手,穿過杜鵑花等樹枝點燃的煙火堆,以示去汙。除夕不洗腳,團圓飯不洗碗。避免在除夕夜將已婚女性留在家中。正月初壹,禁止陌生人進屋,禁止婦女早起。歷史上納西族信仰東巴教,是壹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物質的原始宗教。
納西族-簡介:
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四川的未夕、中甸、寧蒗、德欽、延邊、鹽源、木裏和西藏的智康。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族的壹支,三世紀遷徙到麗江。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有20萬人,內部可以互通。東部分為三個部分,各有各的方言,相互之間很難交談。
早在1000多年前,納西族就創造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和Goba,壹個音節的字,是世界上還在流傳的罕見的民間象形文字。用這種語言寫的書叫做& gt中國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他國家有1。大概1,000份。1957年設計了基於拉丁字母的音標方案,現在廣泛使用中文。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麥、豆類、棉花和大麻。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發展起來了,“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在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型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歷史
納西族是中國壹個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遷的壹個分支。納西族的名字來源於古代帖木兒人的壹個部落名稱。其祖先在《晉朝史記》中稱“漠沙夷”、“漠沙”,意為“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移到岷江上遊,然後向西南遷移到雅礱江流域,再向西遷移到金沙江上遊。到了唐朝,他們聚集在麗江和永寧,先後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彜族和白族的祖先)統治。三國時期,內部已經有了階級劃分。初唐時設立了《越析詔》(研磨部分詔書),是六大詔書之壹,後被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千家萬戶的磨坊主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坊主後來與白族人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入了納西族。從明朝到清朝,壹些首領陸續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的封建土司職位,其轄區基本進入了封建領主制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清初,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必須根據民族意願命名為納西。納西族在自身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於7世紀的東巴文是世界上唯壹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寫成的東巴教經典《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史的珍貴資料。
納西族-禮儀
納西族人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情感交流、榮辱與共,講究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庭中地位很高,很受尊敬。遇到天災人禍,婚喪喜慶,親戚朋友,村民都會主動幫忙,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每當他們打獵回來,所有在盧的行人都會得到壹份他們的獵物。客人上門,主人會做六八個菜招待。如果村裏或家裏有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身打招呼,熱情讓座。在家裏,年輕人應該先照顧老人的飲食和睡眠,並為他們提供洗臉和洗腳的水。這種美德代代相傳。
納西族-節日
納西族用陰歷來標記年份。主要節日有“三月龍王廟會”,農歷正月十五的“米拉會”,夏歷七月中旬舉行的麗江七月會,又稱“七月騾馬會”。許多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幾乎與當地漢族的節日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伴隨著許多祭祀活動。
除了過年,納西族還有很多祭祀活動。最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壹般在正月或正月中旬舉行。到時候需要選擇祭祀場地,東巴教會教人做祭司,輪流宰殺餵的豬。每家每戶都要捐出大麥和小麥來釀酒和做魚餌。祭祀時,全牲獻祭,在場的人都要洗手持香立正。祭祀結束後,用豬血灌腸,豬頭和內臟煮湯,煮好後按戶食用。大祭祀三天後,每家每戶都會有壹個小祭祀。還有“祭三花(土地公)”。納西族人認為三朵花屬於羊。每年的2月8日、8月,羊節,都要祭全羊,麗江地區的納西族要帶著火鍋去風景優美的地方野餐。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舉行祭拜神女山的活動,這是壹個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眾性節日。這壹天,身著盛裝的人們聚集在獅子山下燒香,喇嘛們念誦佛經,人們向女神供奉酒肉水果,磕頭膜拜。
二月初八,北嶽廟會在納西語中稱為“祭三花”,也是納西族向自己的民族保護神或戰神祭“三花”的傳統節日。北嶽寺因玉龍山得名南詔北嶽,玉龍山腳下建有三座寺廟。相傳古時候,壹個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壹塊奇怪的雪石,並把它帶回家。當他到達現在的寺廟遺址時,雪石非常沈重,他休息了壹會兒。再想背下去,雪和石頭都搬不動。人們認為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廟祭祀。從那以後,人們經常看到壹個身穿白色盔甲,頭戴白色頭盔,手持白色長矛,騎著白馬的神,並經常顯示他的靈魂來保護那裏的土地和人民。納西人認為三花是本民族最大最權威的神,屬羊。每年二八月初八是羊日,要以全羊作為隆重的紀念。廟會期間,是山茶花初開的時候。那時,將會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煙火和鮮花,人們會野餐,信徒會燒香磕頭。這次廟會的莊嚴和氣氛在麗江所有廟會和節日中名列前茅。
納西族-婚姻習俗
永寧的納西族自稱摩梭人。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保留著婚姻和家庭中的母系傳統。在過去典型的摩梭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的血親——祖母和她的兄弟姐妹,母親和她的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子女和母親的姐妹的親生子女,才算是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地位突出,父母都是長輩高的女性。她也是家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壹個家族的世系是按母系血統計算的,財產也是按母系原則繼承的。
適應這種母系家庭的婚姻制度通常被稱為“A-note”婚姻。“壹張紙條”的意思是“朋友”和“夥伴”。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娶。不同母系血統的青年男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願選擇心上人。只要彼此開心,就會互贈手鐲、皮帶等禮物,開始共同生活。因為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生活和生產,所以男子必須在夜幕降臨後拜訪他的母親家,並在第二天早上匆忙返回他的母親家。同居生的孩子隨母姓,由娘家撫養。男人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權利和義務。因為這種婚姻家庭在經濟等方面沒有必然聯系,所以男女離婚是很自由的。只要女方拒絕探視或男方停止探視,“阿珠”婚姻就走到了盡頭。
納西族-服裝
納西族受漢族影響較深,男裝基本與漢族相同,穿長袍、夾克或雙排扣上衣、褲子。女裝,除了有些地方有穿裙子的習俗,已經改為穿褲子,而是整服。它仍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女子穿大繡袍,腰寬,前及膝,後及脛,外加馬甲、西褲、褶腰、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領子、袖子、翻領上繡有蕾絲,簡潔大方。已婚婦女頭上挽壹個發髻,戴壹頂圓形紗帽,未婚婦女戴壹條布頭巾或壹頂黑絲絨帽,頭發編在腦後。
納西女裝最有特色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上面並排排列著七個直徑約兩寸的繡花圓形布圈,每個布圈上有壹對掛釘。關於這種服裝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更通俗的說法是代表七星,意為“戴星戴月”。據說那壹圈布上用絲線繡著細密的星圖,掛著的道釘代表著星辰的光芒。傳說古代有壹位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族姑娘,名叫英姑,與旱魔搏鬥了九天,精疲力盡而死。為了表彰英姑姑娘的勇敢行為,白沙三多做了七個被薛婧龍吞下的冰冷的太陽,放在英姑的上衣上。後來納西族姑娘模仿英姑,把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戴嶽的勤勞和勇敢。還有壹種說法是,納西族自古以來就把青蛙視為智慧之神,可以解人之困。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跡。
納西族-飲食
納西族人壹日三餐。壹般早餐吃饅頭或水煮粑粑,中餐和晚餐比較豐富,有壹兩種炒菜、鹹菜、湯等。,而且我們喜歡吃當地回族的牛肉湯鍋和汽水。無論平壩還是山區,蔬菜種類繁多,四點鐘就該上市了。山區廣泛種植馬鈴薯、黃瓜、瓜豆,並制作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的傳統菜肴“發酵松茸”,是用松茸蓋,發酵肉醬,蒸熟作為祭祖的特色菜肴。
在古代,納西族人以牛肉、羊肉、牦牛肉、飼養的小麥、稗草和園根(曼青)為主食。此後,在漢族和白族的影響下,農業迅速發展,生活習俗也發生了壹些變化。麗江壩區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瀘沽湖。年中,鹽源、木裏納西族以稗草、青稞、玉米為主食,輔以養子、大米、小麥、土豆。麗江壩區村民在前屋後面種菜,自己吃。豬肉大多做成臘肉,尤其是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可以保存幾年到十幾年不變質。出去工作的時候帶上巴巴或者巴巴寺。吃飯時圍桌而坐,冬天喜歡挪到陽光充足的地方吃飯。
勤勞節儉的納西族喜歡喝酒喝濃茶,吃酸、辣、甜的食物。瀘沽湖的摩梭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抽壹種未成型的“蘭煙”,吃自制的帶酸味的“靈裏瑪酒”。家庭主婦每年殺豬後都要做臘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波的琵琶肉,湖谷湖區的酸魚、魚幹都很好吃,是納西族招待客人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典型美食有:麗江火腿粑粑、麻布、雪蓮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燒烤粑粑等。
納西族-建築
納西建築古樸典雅,麗江古城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築群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上的門、窗、牌樓都是雕刻精美的圖案,題材豐富,線條生動,形象逼真,顯示了納西族人民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
麗江古城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另壹方面,瀘沽湖邊摩梭人的木窩棚,是整根原木堆成墻,木塊劈成板做成瓦。整個房子不需要壹顆釘子,也不需要壹塊磚,不僅冬暖夏涼,而且抗震。四合院直接反映了它的婚姻形式、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會的壹種形式載體。
納西族-禁忌
納西族人熱情豁達。具有知書達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避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說臟話。騎馬到村裏之前壹定要下馬,不要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不要踩三腳架,不要蹺二郎腿;進納西族人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和女孩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房”,不能打聽“阿霞”,不能在廚房裏翻煙灰。祭天、祭祖、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切忌坐在門檻上用刀斧砍門檻上的東西。有的地方還避免在家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避免敲碗筷、翻菜、連續摘菜;禁止汙染水源,禁止砍伐水源林,禁止獵殺進入家中的小動物。不要在黎明殺牛、裝馬、裝公雞;避免吃狗肉。
納西族-宗教
納西族普遍信仰東巴教,也有人信仰喇嘛教。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即巫師和祭司。東巴文化離不開東巴宗教。東巴教是唐初納西族在原始巫術的基礎上吸收藏族文化而形成的。東巴多才多藝,集文字、繪畫、歌舞於壹身,所以他們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傳承者。
納西族普遍信仰東巴教(永寧又稱“達巴”),是壹種受西藏明教(黑教)影響的原始巫術。多神崇拜、山河風火等自然現象視為神,非病死者、敵人視為邪靈。生病,婚喪喜慶,都要請東巴念經。東巴沒有寺廟,都是專職農民。納西地區也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的交匯地。紅喇嘛教寺院從藏區傳到麗江,山僧寺從內地傳到麗江。所以納西族也有信仰佛教和喇嘛教的,也有信仰道教的,構成了壹個多宗教的民族。
東巴教是納西族全體人民信仰的古老宗教,起源於原始宗教。它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為基本素材,以祭天、喪葬儀式、驅邪、防災、占蔔為主要表現形式。
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儀式非常復雜。全年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小不壹的祭祀活動,主要分為祭祀、喪葬、災難、占蔔、命名五大類,其中以祭天最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