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山青石(獨自笑)【旁白】
偶爾人世間遇到挫折後互相照顧,也不再敢嘗試。但是有很多人糾結在壹起,真的很弱,也沒有努力過。
——《仙頂寺雲室》
5月16,湖州市城西鹿山村七仙山仙頂寺。
這次去七仙山仙頂寺遊玩,是因為前壹天從城西範陽湖村回城的時候在44路公交車上看到壹個“仙頂寺景區”的路牌(西塞山路何誌路路口?)。百度當晚走訪得知,仙頂寺據說是《昭明文選》的主編,也是南梁昭明孝通太子學佛修行的地方。廟裏有壹口古井,壹棵古銀杏樹,還有壹條“南宋古道”,所以我認定值得壹看。
走之前,我並不知道七仙山的仙頂寺和廬山村的關系。我還是坐了44路公交車,在晏家墳站下車,步行找到了廬山村。才找到廬山村,發現廬山村有21輛公交車。到了廬山村口,看到“仙頂寺景區”的指路牌,路兩邊各有壹個。就這樣,我順著路標指示的方向,壹直走到村子,直到走到村子的盡頭,沒有遇到任何人。然後繼續朝山麓走去,很快就找到了水泥路邊上坡的“南宋仙頂寺古道”。
“南宋古道”是青磚碎石鋪成的,從廬山村尾壹直通到財神廟和廟前的兩個放生池(水泥路旁邊的那個好像是企業贊助的)。這條古道與梅花關關石板路(從武神門村到艾敬山腳下)和道場山路相比,別具壹格,給人的感覺帶有非常明顯的“官道”風格:青磚路大多是垂直的(靠近鹹定寺的路段也是平鋪的),效果就像是青磚堆砌的古城墻,既正式又大氣。今天看到的青磚路估計是近代修復的,因為有淡淡的晚清色彩。這條古道除了安靜,給我的感覺是相當潮濕,特別涼爽,但是與世隔絕的感覺並不強烈。
鹹定寺外墻橘黃色很醒目,門樓飛檐很高,感覺挺有氣勢的。我先看了看殿外和殿後的情況,然後從殿側緊閉的鐵門上開的小鐵門進入殿內。其間,有壹次我看到壹個小夥子在廟前的路邊做泥活,兩個中年婦女提著東西從廟裏出來,往廟前的電動車上裝。我沒註意那是什麽。
進寺後,我的第壹感覺是,這個仙頂寺,無論是規模、布局還是建築本身,真的不能和湖州第壹會場萬壽寺相比。不過參觀了壹下,我覺得先定寺還是有壹定特色的,尤其是在“舊物”的遺存方面。
首先,它是壹口被稱為“太妃井”的古井,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傳說昭明太子曾在七仙山安葬了壹位去世在他之前的太子妃,並修建了娘娘廟,種植銀杏樹加以保護。昭明太子死後的壹年,娘娘廟大陸上出現了“二泉”,大家都以為是“為昭明太子哭泣”,所以稱之為“太妃井”。這是兩眼泉,但現在我只能看到壹口井。我不知道為什麽。
其次是壹棵樹齡約1500年的古銀杏樹。傳說昭明王子壹共種了32棵銀杏樹。後來只剩下這棵古銀杏樹,就是“南朝四百八十殿”。
三是壹條“南宋古道”(俗稱“七賢古道”,指路牌也叫“達摩古道”)。雖然沒有歷史文獻記載,但壹般可信的說法是,它和鹹定寺壹樣,建於南宋初期。據《清同治湖州府誌》記載:“鹹定寺位於城西二十裏七賢村,初建於宋代紹興。”
第四個是太湖石碑,將近兩米高——方雲在鹹定寺的石碑。碑文為“貴安李嚴蕊”1899,由先定寺長老品蓮所書。由於碑上很多字難以辨認,我在瀏覽時只看了兩三處字跡清晰的地方。那天晚上,我很幸運地抓住了網友湖州鹹定寺九年前在新浪博客上發表的《鹹定寺方雲紀》碑文全文(繁與簡的比較)。這才仔細通讀,反復閱讀了壹些段落,從而了解了鹹定寺的簡史和清末搶劫重建的細節,十分有益。
第五個是壹塊壹米高左右的石碑。碑文是“王俐人欒”於1822所寫。碑文的意思是,從前廬山村尾至仙頂寺前的“七賢古道”(即“寺道”)上有壹座亭子,亭內有“亭鶴”碑,旨在“永遠保護鎮上的鶴”。但由於年久失修,“亭真廢棄,名存實亡,見殘垣斷壁”。不知道“遇仙閣”的所在地是不是這個亭子的舊址。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關於昭明太子的傳說,鹹定寺還有壹個關於中國禪宗早期始祖——達摩祖師的傳說。據說七仙山上的壹個山洞是達摩祖師入東土後第壹個打坐的地方。七仙山的山頂也叫仙人頂,古代有壹座達摩亭立在上面。
“湖州祁仙山,又名西曲,往縣城西二十二裏。從山腳到山頂有六七英裏,被稱為奇妙峰。峰下二裏處有壹石室,相傳有人居此而成仙,因其名仙人頂。山丘平坦寬敞,四面環山,泉眼填石。它們不會幹涸溢出,它們覆蓋了自然風光。”這是碑文的開頭。鑒於湖州地方文獻中鮮有關於鹹定寺的記載,我認為有必要在此引用鹹定寺紀的碑文。
據碑文記載,鹹定寺建於南宋初期。最初名為功名利祿,元代改名仙頂頂寺。明初被兵火毀後無僧,明中後期重建,後改名。鹹豐在清末嶽口手裏燒的(只剩正殿意外落單)。同治初年清湖後,回到七仙山的三長老在“拾柴、吃菜、念經”中度過了五天,直到同治末期才得以“復興舊址”。
其間,碑文作者在描述了清末民初鹹定寺被盜重建的細節後,也發表了壹些感性的評論,感覺“充滿正能量”,頗有“勵誌”之益。特別摘錄如下:
“顧(長輩和丈夫)的艱辛之旅,往往足以打動人心。這個世界偶爾經歷過挫折,再也不敢嘗試,但有很多人是交織在壹起的。是不是真的他們不夠強大,從來沒有努力過?"
“今夫為使者,人也;用它來養東西,錢也有了。理財要有法,但生活中的行為準則還是要靠人,古法就是少吃點,舒服用著養病。品聯是壹個流動的人物,所以他的職業生涯到此結束。壹個士大夫,在國家勤儉持家,能做什麽?壹個士大夫雖然想做壹部法律,但同道中人要麽撓,要麽守,不及格的人比別人強!經過幾十年的獨立經營,他的弟子們學會了速率,互相同情,這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礎上的。都說壹心之利壞了,無愛也要提拔。因此,這是保護世界的規則。”
至於清末以後的鹹定寺歷史,有湖州市佛教協會官方資料補缺,大致可以概括為:20世紀30年代初中期,鹹定寺有僧人100余人,寺田100余畝。抗日戰爭後寺廟逐漸衰落。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只剩下樹齡約1500年的老銀杏樹,寺廟西北竹林中搖搖欲墜的墻基,地上散落著壹座太湖石塔(墻基在寺廟外,自然沒見過,我想也沒見過)。當然還有青磚碎石鋪成的“七賢古道”。
當我參觀寺廟時,我遇到了三個和尚,即壹個男孩,壹個老人和壹個年輕人。這讓我覺得很親切,因為我之前去過的幾個道觀,要麽關門了(金蓋山的古梅花寺和鐵佛寺),要麽“沒人上班”(皮山的慈雲寺和道場山的萬壽寺)。男孩從大雄寶殿出來,似乎還在念經。我給了男孩壹個雙手合十的手勢,他很快就把禮物還給了我。老人去清除大樓根部的雜草。我向他敬禮後,問他古代廟裏還剩下什麽。他說後面山上有壹口古井,壹棵古樹,祖墳(好像是這麽說的)。同時他還告訴我,農歷八月來會更好。小夥子壹直在廟邊的菜地裏忙活。寺內天王殿前有許多鴿子,地藏殿前也有壹些鴿子。我在大雄寶殿邊上俯瞰整個寺廟的時候,發現旁邊有壹只鴿子,感覺這些鴿子好像不太怕陌生人。
昭明太子在七仙山學佛修行(包括七仙山皇太子妃葬)的傳說應該是沒有記載的。在網上看到很多帖子提到桐鄉烏鎮“梁昭明太子和沈尚書讀書處”以及昭明太子跟隨南梁開國功臣、文學泰鬥沈約到烏鎮讀書的故事。不過,既然仙頂寺有這個傳說,我也沒有憑空捏造的意思。肯定有歷史原因。據《梁書昭明太子傳》記載,昭明太子曾因“吳興縣屢遭水患”而勸說吳興市民參加“開溝排太湖”,與吳興有壹定緣分。
參觀完仙頂寺,我沒有走“七賢古道”,而是走了同樣通往廬山村盡頭的水泥路。水泥路的坡度有點陡。發現剛下山的那段路就是“七賢古道”。同時,我還發現路邊隱藏著很多建造精美的墳墓。多看了幾個地方,開始覺得有點灰暗。我趕緊專註地看著路往山下走,心想還是下午,天上有太陽。
到了村裏,遇到壹個騎電動三輪車的小老頭。我跟他打招呼,他約我去山上,我答應了;他說就壹個人,我說可以;他說老婆孩子沒來,我說我沒有老婆孩子。於是,他居然下車對我說,我不信妳沒有老婆孩子。看妳長得還過得去(大意如此),我說妳真不像。他說妳肯定結過婚,我說是;他說,那妳為什麽不生孩子?她跑了嗎?我說沒有,但是我當時不想要孩子。然後,他說,那就再找壹個老婆。我不知道怎麽回答,就說,哦;他說他必須找到壹個。哦,我答應了,我向他鞠躬道別。他看著我走了十米遠才上車。
當我回到高速公路時,我看到兩個年輕人站在路邊說話。我問其中壹個人公交站牌在哪裏,他讓我繼續沿著公路走。後來覺得無路可走,又回頭了。我問了路邊壹家小超市前正在聊天的幾個年輕女子中的壹個,得到了兩個姐姐的明確指示,得知末班車4點半到,還剩12分鐘。就這樣,我順利坐上了21的公交車,回到了市區。對了,其實這個廬山村就在湖州高鐵站後面。
(追溯至2020年5月28日至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