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南側是雄偉美麗的中條山,北側是碧波萬頃的天然鹽湖。全寺布局采用“前後宮”建制,軸線對稱的宮殿建築方式。
雖然中國有許多關帝廟,但關勝家廟是獨壹無二的。關勝家廟,又稱關帝祖廟,位於關公的故鄉鄆城長平村。與解州關帝廟遙相呼應,始為祠堂,晉代成廟。
根據魏撰寫的《重建昌平聖家廟碑文》可知,金代王星宇在1177建立了3個正殿,40個轉廊,3個寢殿,3個儀門。
後來,長平村人胡克對寺廟進行了局部修繕和擴建,賢者寺建成後,就沒有再進行修繕。
昌平關勝家廟,又名昌平關帝廟、關帝廟,距解州關帝廟近萬米,南臨中條山,北有古鹽池。是壹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風景秀麗,景色優雅。
相傳這座廟所在的地方是關羽的舊居。關羽從出生就住在這裏,直到他殺了惡霸。後來,關羽殺了害鄰的惡霸熊璐,不得不逃亡。惡霸後代勾結官府捉拿關羽,他們計劃連根拔起關甲,消滅九族。
於是,長平村的關姓人逃到古村避難。只有關羽的父母,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最後投井自盡。為了紀念關羽的父母,人們在井上建了壹座塔。
關羽死後,鄉親們佩服他的忠義之德,於是在塔的基礎上建了祠堂,四時祭拜。到了金代,建起了壹定規模的建築,命名為“關勝家廟”。
這些建築保存完整,尤其是世祖宮、皇後殿、太子殿以及明末清初的精美造像,是其他關帝廟所沒有的。
據史書記載,隋朝以後,隨著歷代皇帝對關羽的追捧,寺廟也在不斷的修建和擴建。僅明代嘉靖皇帝修繕後,關帝廟的修繕或加建就多達16次,所以大部分建築都是清朝以前留下的。
昌平關帝廟占地1.5萬余平方米,多為磚木結構,琉璃瓦屋頂。寺前有三座牌坊,左右為木結構,中間為石雕。
寺院內,中軸線上從前到後有山門、午門、香殿、崇寧殿、娘娘殿、聖祖殿等六殿。兩側配有廂房、廳堂、走廊等。,主從有序。
寺廟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殿堂樓閣富麗堂皇。寺前有三座牌坊,東西兩側為木結構,殿頂有三門四柱,分別稱為“鐘靈彌海”和“秀玉條山”。中央為石結構,前有壹對鐵獅子,明代門樓書“王官故裏”四個大字。
在整體布局上,昌平關帝廟和解州關帝廟也沿襲了“前朝後寢”的形制。山門、午門、祭堂均為三間房寬,單檐懸於山頂,蓋灰筒瓦,鑲綠琉璃瓦。
關帝殿寬五間,四周有遊廊,均采用重檐九脊。廟裏的木雕神龕裝飾華麗。
崇寧殿是寺內的主要建築。建在磚砌橋臺上,寬5間,深4間。周圍的回廊都是1間進深,總寬7間,總進深6間。它歇息在山頂,有重檐,覆蓋著綠色的玻璃,裝飾著彩色的玻璃脊。
正廳有兩扇板門,左右房間有直格子窗;寺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內置關羽雕像。關羽頭戴皇冠,身著朝服,威嚴地坐在龍椅上。壁龕內外,我也謙恭地服務過四個人。雕像豐滿,栩栩如生。
娘娘廟面闊5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殿前有廊,懸門,左右有附屬廳堂,形成壹個院落;寺內神龕供奉著關夫人的塑像,左右兩側的婢女捧著手絹和水,恭恭敬敬地站著,筆直挺立,是清代塑像的傑作。
賢祖殿位於殿尾,建於1773,寬三間,單檐懸於山頂,蓋灰筒瓦。它安放在壹個磚石平臺上,殿前平臺寬敞,有關羽的祖先、曾祖父、祖父、父親及其妻子的雕像,這在世界各地的武道廟中都很少見。
關帝廟內還有壹座八角七層磚塔,高約15米,相傳為關羽父母之墓。塔身上下較大,層與層之間檐重疊,形成下塔檐和上底座,頂上築圓盤。不幸的是,它上面的塔剎已經不存在了。磚塔厚重、端莊、穩重,從未裝飾。它在明朝嘉靖年間的河東地震中幸存下來,但仍然完好無損。
寺南中條山下,古柏蔥郁,石碑眾多,是關家祖墳所在地。從關勝家廟到關祖墳的路上,壹直有寺廟和祭壇。
寺內有數十塊石碑,記述了關羽的故事、歷代給予關羽的封號以及關羽的世襲情況,是研究三國歷史的珍貴資料。
關勝家廟的古樹參天,盤根錯節,郁郁蔥蔥,幾乎每壹棵古樹都有壹個意味深長的神奇傳說。
娘娘廟的院子裏有壹株古桑,是明代種植的。它的年齡超過500歲,皮膚有鱗片,被稱為“麒麟皮”。
壹般桑葚產的桑葚壹年只成熟壹次,但這種桑葚壹年成熟五次,落下五次。古桑樹下有五根,約碗口粗細,露出地面約1米。
根的上方是樹幹,離地約5米處蜿蜒出五根粗大的樹枝,既與樹幹下的五根祖根相呼應,又與關羽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關羽本人、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五代同堂的家廟不謀而合,被譽為“五世同堂桑”。
寺內大院娘娘廟西北角還有壹尊銅像,名為“白蕓”。樹幹從中間劈開,用鐵箍保護,樹身傾斜,與地面成45度角,指向萬米之外的解州觀。
每到冬天,大雪覆蓋萬物,但這種柏樹落下來就會融化,根本沒有上覆的積雪,所以又被稱為“熱柏”、“融雪柏”、“無雪柏”。這種樹種屬於瀕危植物,極為罕見。
寺內主要建築崇寧寺前檐左右兩側,有兩株古柏,名為“龍”和“虎”。兩棵柏樹的樹幹樹皮離地壹米左右凹凸不平,形成龍身虎頭,自然逼真,令人嘆為觀止。
村裏有個習俗,在龍柏和胡白的樹幹上纏上壹根紅繩,然後把纏在龍柏和胡白身上的壹段紅繩剪成小兒子的項圈,可以視為“米歇爾·普拉蒂尼”,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長,讓他們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