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裏,半斤和八兩差不多,不僅僅是這麽簡單。應該說半斤是八兩,和我們現在用的重量標準不壹樣。就現在的標準來說,壹斤是十二兩,半斤是五兩。
這個標準制定的時間不長,只有60年前,在此之前的標準是壹斤等於十六兩。16阿良斤標準實施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按照秦始皇統壹丈量的時間來算,應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當然,在此之前,每斤十六兩的標準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沒有普及,只是在壹個或壹些諸侯國使用。
夏商周之後,歷史進入春秋戰國之亂。按照相對公認的時間,春秋戰國持續了550年,可以說是相當長了。而且這壹時期,周天子不再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各謀發展,各有各的標準,相當混亂。
在變法過程中,商鞅曾對度量衡進行過系統的改革,但由於當時還是戰國七雄時期,這種度量衡標準只能在秦國推廣,而不能在其他國家推廣。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天下。面臨的壹個大問題是,各個地區的標準不壹樣,統治起來相當麻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很多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要求在全世界實行統壹的計量標準,以及所謂的
車在同壹軌道,書在同壹語言,同倫。?
正是在這個時期,度量衡在世界上有了統壹的標準。
據說在統壹測量的過程中發生了壹個小插曲。硬幣和長度的標準相對容易決定,但裏斯在制定統壹的重量標準時犯了壹個錯誤。不知道應該制定什麽樣的標準在實際應用中更方便。
想不出來,就不想。李斯決定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沒有給李斯壹個明確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壹個命令,不需要做其他的事情。不然那些官員有什麽用?
但秦始皇留給李斯四個大字:
世界上的公平
。這是制定各種標準的準則。裏斯早就知道,顯然這樣的回答和不給差不多。但盯了半天,李斯突然靈機壹動,把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了壹下,用筆畫數來制定標準,於是就有了每斤十六兩的標準。
這個故事只是壹個故事,而且應該是壹個不存在很久的故事。古代可能沒有,就算有,估計也是瞎編的。度量衡的制定不是小事。李斯的方法和抓法有什麽區別?顯然,這是不可能通過的。
當然還有壹種說法,說先秦的木秤是魯班利用杠桿原理制作的,上面刻有13顆星,所以有每斤十三兩的標準。秦始皇在統壹計量時,為了講究誠實不欺,又加了三顆星,即福祿壽星,標準是每斤十六兩。
事實上,我們並不認為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其實在度量衡統壹的過程中,並不是由人來創造的,因為度量衡的標準之前已經用了很久,只是每個地方都不壹樣。所以在統壹的過程中,只需要綜合所有的標準,選擇壹個最簡單方便的就可以了。
如果恰好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標準比較簡單方便,很難選擇,那麽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標準做壹些修改,以此類推。
相對於體重的標準,長度的標準每個時期都不壹樣,雖然大的規律是壹樣的,就是壹尺等於十寸等於百分之百,但是每個時期具體的厘米換算是不壹樣的。
比如先秦時期壹尺約23.1 cm,後來開始變大。到了唐代幾乎變成了30.7厘米,明清時期是31.1,現在是33.3厘米。所以,每個時期都不壹樣。我們常說,七尺男兒,八尺高,每個時期都不壹樣。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到我們餐桌上壹種很常見的餐具,即筷子。我們現在筷子的長度壹般是七寸六分。當然,這是普遍標準,不僅僅是這個標準。那麽這個標準在古代也成立嗎?
筷子的歷史很長,至少有3000年了。歷史記載中商紂王有象牙筷子的記載,殷墟出土過銅筷子,所以至少在商代,筷子就已經存在了。從出土的情況來看,先秦時期的部分筷子長約20厘米。
漢代有17厘米左右的筷子,比較短。隋唐時期筷子的長度可以達到30厘米,宋元時期差不多25厘米,這是壹個平均值。其實短筷子能達到15cm,長的都在30 cm以上。
從這些數據來看,古代筷子長短不壹,即使是同壹時期,也沒有標準長度。至於筷子的長度,七寸六分,可能壹直都有,但絕不是單壹的存在。這個長度的筷子大概是用起來最舒服的長度了,這和人們使用手和筷子的方式不謀而合。
還有壹種說法是筷子為什麽是七寸六尺。據說七寸六尺代表了人類的世俗欲望。古人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往往會加入對人類、自然、世界的思考,所以壹切都能找到隱含的樸素哲學。
以這根筷子為例。其長七寸六尺,寓意人有世俗欲望,人在生活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而且筷子還有壹個特點,壹端是方的,壹端是圓的,這和古人認為天是圓的觀點是壹致的。雖然這種觀點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世界的思考。
當然,筷子七寸六尺的說法只是個旁門左道。其實在筷子的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適用性,讓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拿著菜,按照這個標準設計的筷子長度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