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壹家文化機構最近舉行了壹次“最受歡迎唐詩”選舉,結果選民以相當集中的票數從幾千首唐詩中選出了十首。
名列榜首的是孟郊的《遊子頌》:“慈母手中的線,為她任性的兒子的身體做衣服。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但寸草有幾多情,報得三春暉!”
大家都知道這是壹首贊美母親的詩。但為什麽這首語言樸實的詩,經過千百年的吟誦,依然有著最強的感染力?要理解這個謎,我們必須認識到生命是活著的——從廣義上說,沒有人不在旅途中。旅途中,人當然是著眼於未來的,尤其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但又不免會錯過壹些東西。他們不能不保持壹顆溫暖的心,也不能忘記自己的義,失去自己的良知和人性。因此,“慈母”這壹形象超越了狹義的生母,象征著壹切指導我們個體生命的外在因素,使我們向往個體與他人、群體之間的和諧,引發實際的努力。
這次香港人選出的十首唐詩,都是各類選本中最常見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很容易讀懂。除《遊子頌》外,其他九首詩是:
第二首是杜牧的《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這首詩為什麽是亞軍?僅僅是因為風景如畫,明媚清新嗎?我覺得它還蘊含著壹種溫暖的人性,在“行人”與“牧童”的親和中,體現了壹種對生活樂趣的健康追求。能進入這首詩的人,裏裏外外,有誰忍心綁架牧童來謀取自己的私欲?
第三首是李白的《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降?。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對故土的熱愛是人類的基本天性。故土往往決定了壹個人自身的民族屬性、民族血緣、家族譜系。故土之戀會讓我們意識到個體血緣與他人、群體的傳承關系,“家鄉父老鄉親”構成了固定的詞匯。很難想象,對李白《鄉愁》這首詩有些感情的人,會住在花裏胡哨的房子裏吃好吃的,把爸爸媽媽趕到豬圈裏扔殘羹剩飯!
四是王之渙的《登鶴樓》:“山遮白日,洋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人生的境界就應該這麽寬廣。
第五首是李商隱的《樂遊園》:“我心中有暮影,在樂遊園中行駛。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在欣賞人生有地板的同時,也深知生命有限,以壹種徹底的心態保持著進退有度。透徹理解了這兩句詩精髓的人,誰會短視到不顧廉恥,妄想千古流芳而忘之?
第六首歌是孟浩然的《春曉》:“我在這春日的早晨輕松地醒來,四周都是鳥兒的歌唱。但現在我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打破了。”第七首是白居易送別古草:“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哦,朋友的王子,妳又走了,我聽到他們在妳身後嘆息。”第八首是沈李的《悲憫農民》:“鋤草當午,汗滴下土。誰知道中餐是硬的!”我想,壹個能從這些詩中感受到對最普通的生物——落花——的憐惜,對最低賤的東西——枯萎的草——的關心,以及珍惜最普通勞動者的汗水的美好感情的人,是堅決不會粗暴地傷害活潑的孩子的生命的!
最後兩首是李白的《白蒂城早放》:“早晨與白蒂告別,壹日可歸江陵。兩岸猿猴止不住哭,輕舟已過萬重山。”而何張之的《家書》:“少年離家,故人歸來,鄉音不變。小孩子見面不認識,就笑著問客人是哪裏人。”壹個是帶領我們進入大自然壯麗的懷抱,壹個是帶領我們進入世界上最樸素的人情,反復背誦這樣清晰美好的詩句。即使我們的靈魂上有厚厚的灰塵和汙垢,我們總是可以清洗壹些真善美的,對不對?
我想很多讀者會奇怪,為什麽我要把這麽常見的唐詩都記錄下來,但這十首唐詩卻是常背常新。哪怕它們被記錄壹次,靈魂總有壹種說不出的喜悅!如果有的讀者不能把這十首唐詩壹首壹首背下來,甚至第壹次讀,那麽我懇求他們把這十首唐詩背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十首唐詩濃縮了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中最珍貴的、傳承下來的精華,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必須仰視的高度。妳工作太忙嗎?事情太多?我們壹定要趕緊賺錢嗎?唱卡拉ok,打麻將,跳迪廳,練氣功,請算命,遛鳥,養魚,餵貓狗,難道沒有休閑嗎?當然,誰能強迫誰呢?人們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我還是想號召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讀壹點唐詩,背壹點唐詩,懂壹點唐詩——不要太多,十首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