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圖像目錄[隱藏]
1的壽命
另請參見。
3相關作品
4個鏈接
[編輯]生活
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爺爺是“貝爾醫生”。我爸爸叫嶽池,是當地有名的醫生。受家庭影響,李時珍從小就熱愛醫學。由於當時行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身為醫生的父親李顏穩只希望他參加考試以祭祖,並不鼓勵他學醫。65,438+04歲時,李時珍順利進士,但三次參加鄉試,都難以達到目的。與此同時,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與日俱增,於是決定棄儒從醫。
30歲時,他成了當地的名醫。楚王聽說後,聘請李時珍為神龕,負責壹個好醫館的事務。1556年被推薦填補太太醫院空缺,在首都金陵工作壹年。辭職回國後,我在玉湖北岸新建了壹所房子,取名“紅花園”,在那裏行醫。
他行醫救人期間,發現古代本草書籍,“積數煩,名雜。”或壹物分二三品,或二物混壹品”(《明外國史傳》)。特別是很多有毒的藥物被認為是“長效的”,導致災難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整頓醫書,可惜沒有回音。於是他用大量的醫學書籍和紮實的文史功底,親自整理中國歷代關於藥物學的著作。
在編撰《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讓李時珍頭疼的是,由於藥物的名稱混雜,往往混淆了藥物的形狀和生長。過去草書被反復解釋,但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從書本上抄來的,在紙上猜測,所以越解釋越糊塗,矛盾倍增,讓人無法認同。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和兒子簡遠的陪同下,不遠萬裏去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辛苦地到各地采藥,親自試驗藥物外,他還到處拜訪名醫蘇茹和漁民、農民等平民百姓,收集偏方。他首先在他的家鄉周琦采訪。後來,他多次外出采訪。除了湖廣,江西江蘇安徽很多地方我都去過。周俊的太和山也去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南京的佘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為此,後人寫了壹首詩,“壹品幽僻處,探山腳下花”,反映了他徒步四面采訪的生活。30年後,《本草綱目》終於寫成,三次修改,用了12年。
明萬歷二十壹年(1593),李時珍去世,葬於湖北蘄春縣周琦鎮東南2公裏的玉湖岸邊。(李瑟娥李時珍墓)1596年,李時珍去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此外,他還寫了《奇經八脈》、《令狐經》、《令狐集簡方》、《三交克南》、《命門考》、《五臟圖論》和《令狐醫案》,除前兩部外均已失傳。
【筆桿子坎木;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30多年心血的結晶。全書* * * 1.9萬余字,記載藥物1.892種,分為60類。其中,《李時珍》新增加了374種藥物。有1100多張圖紙,11000多張處方。是幾千年來中國藥物學的總結。這部藥典,無論從其嚴格的科學分類,還是從其所含藥物的數量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任何壹部古代本草著作。
在這本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實作用,如常山能治瘧疾,延胡索能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中毒的例子,比如用錫做容器,因為毒素可以溶解在酒裏,久而久之,喝酒的人就會慢性中毒。當他在寫作中遇到困難時,他就去實地觀察。如舊草藥中所見,穿山甲吞食螞蟻以通過鱗片誘捕它們。他覺得奇怪,以為眼見為實。他弄來壹只活穿山甲,仔細觀察它的生活規律,發現它用舌頭吃螞蟻。他解剖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裏面有壹升之多的螞蟻,於是寫下了這篇記錄。
就這樣,李時珍嘔心瀝血,壹絲不茍地寫出了他的代表作《本草綱目》。他在書中批評說,水銀是“無毒”的,是“不死”的,是長期“不死”的。當時的皇帝大臣都信道教的水銀煉丹術,所以大書商不敢出版這本書,直到公元1596年他去世。出版後立即引起巨大反響。人們到處傳播,重印,成為醫生的必備書籍。《本草綱目》從17世紀開始翻譯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了531種現代藥物及制劑;其中《本草綱目》中有100多種藥物和制劑。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上)
李時珍,名字叫東壁,就在湖邊。他於1518出生於湖北周琦東門外的瓦肖壩(今湖北蘄春縣周琦鎮)。在明朝以前,這裏是玉湖和石蓮湖的交界處,沿湖的人們經常遭受水位上漲的災難。從明朝開始,為了阻止湖水上漲,這裏修建了大壩,後來被稱為瓦硝壩。在瓦肖壩附近有壹個周長二三十英裏的雨湖,這是周琦的壹個景點。瓦小壩以東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除了花木竹林,山野還有各種野生藥材,是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生在壹個三代都是醫生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壹名醫生,他的父親李顏穩,又名李嶽池,也是當地壹名著名的醫生。他曾經當過“太多的醫生”。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後來,李時珍稱贊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粹之旨,膚淺之識未能窺壹斑”。據記載,李顏穩聽過四診、艾葉傳、人參傳、痤瘡疹診治等發明。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被熏陶。
在封建社會,醫生的地位很低,經常被比作“算命先生”、“占蔔師”,有時還受到官僚地主士紳的壓迫。這種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顏穩改變了醫戶的地位,決定讓李時珍走上科舉之路,這樣他就可以得到壹個官位,也可以祭祖。於是,李時珍被要求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就愛讀書。14歲進士,後參加鄉試舉人。他失敗了三次。有壹年,在周琦地區,河水上漲,淹沒了田野和街道。農田貧瘠,疫情嚴重,胃腸疾病到處流行。周琦政府組織的“藥房”拒絕治療窮人。窮人生病的時候,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治療。當他們離開時,每個人都不停地感謝他們。這壹切都在李時珍的眼裏。20歲時,李時珍患上“骨蒸癥”(肺結核),不斷咳嗽發燒,險些喪命。多虧了父親的精心診治,他用秦煌湯治好了病。李時珍越想越不願意走科舉之路。他告訴父親,他決心學醫,做壹名好醫生,解除病人的痛苦。見他態度堅決,父親只好同意。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白天,他和父親壹起去“神秘的寺廟”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傷寒論》、《脈經》等經典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令人欽佩。“學十年,足不出戶,無所不知。”。由於努力工作,他掌握了治療方法。他用“延胡索”治好了牧婧國王姬胡的胃痛,用殺蟲劑治好了富順國王孫子鼻煙的病。後來用附子七合湯治好了伏固王適合的病,被聘為楚王,侍奉鄭。
多年的臨床實踐讓李時珍明白,做壹名醫生,不僅要懂醫學,還要懂藥理學。如果妳選錯了藥物的形狀和性能,它會害死人的。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認真閱讀了南朝陶弘景《齊梁本草經註》、唐代《新修本草》、宋代《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典本草》、《本草》等。李時珍在古草書中發現了很多問題。第壹,在藥物的分類上,是“草木蟲不分,魚目混珠”。比如“姜”、“山藥”要列在蔬菜部,古草書要列在草部;“蔫”和“女蔫”是兩種藥材,有的草書說是壹種;“蘭花”只能作觀賞用,不能入藥,而有些草書把“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有甚者,人種把有毒的“鉤藤”當成了滋補品“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草書之所以有這麽多錯誤,主要是因為對藥物缺乏實地考察。
自宋代以來,中國的藥物學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外國藥物不斷增加,但並沒有被收錄在這種草書中。李時珍認為有必要對以前的草書進行修改和補充。此時,李時珍35歲。
五年後,朝廷頒布聖旨,在全國各地選拔壹批有經驗的醫生來填補帝國醫院的空缺。武昌的楚王朱推薦了李時珍。李時珍認為北京是明朝的京都,這裏不僅聚集了全國各地的重要醫書,還能看到更多的藥材,是修改這種草書的絕佳機會。李時珍接受楚王推薦,4l歲進入北京太醫院,擔任太醫院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