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早記載諸葛亮位置的是東晉的史書《漢書·春秋》,後被收錄在裴松之的《三國誌註》中。從此,從65438年到0800年的史書都采用了這種說法!包括北朝的《荊州圖》、北朝的《酈道元關於水鏡的筆記》、南朝的《劉宋荊州記》、南朝的《南周勇記》、唐代的《元和郡縣記》、北宋的《項勉記》、北宋的《太平宇宙記》、北宋的《書屋元規》、 南宋的子同治劍,南宋的《諸葛亮傳》和《通鑒》。 諸葛亮,讀史地筆記,清朝的記錄,等等。
3.國務院,壹個現代的中國政府,認為諸葛亮獻身於今天襄陽的隆中。《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由中國國務院於2005年6月5438+0995批準,由周·主編,主編委員會主任的壹部力作。其中《諸葛亮》詞條說:“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去了益州。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部),潛心農事龍牧……”這本書裏沒有“臥龍崗”。
4.近代河南承認諸葛亮獻身於今襄陽西部的隆中。
(1)白壽彜,著名的著名歷史學家,豫南封人,在他的歷史巨著《中國通史》中說:“諸葛亮,名孔明,生於楊度(今山東沂水縣)。隨叔父諸葛玄避荊州之亂,居襄陽城西二十裏隆中,壹心為龍牧,自比管仲、樂毅。””劉備覺得有道理,就帶著關羽和張飛從駐地去了隆中。沒想到連續兩次被拒之門外,第三次也沒見到他們。”"...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分析世界形勢,……”等等。
(2)朱少厚,考古學家,歷任河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河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教授。曾任中國歷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魏晉南北朝歷史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1992獲國務院突出貢獻證書。在他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438+0)中說:“劉備三顧隴中(湖北襄樊市西二十裏),請諸葛亮出山,助其征服天下。”
(3)柏楊,臺灣省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河南開封人,1949年赴臺灣省。他在《白嶽洋》壹書中說,“諸葛亮與劉備的壹夜談話,史稱隆中對策,不同於公元前三世紀末韓信與劉邦的壹夜談話——漢中對策,雖然相隔四百年,但前後大放異彩。”《白羊版資鏡年譜》中記載:“2007年,諸葛亮,瑯琊縣人,居襄陽隆中(襄樊城西十公裏),平時自比管仲、樂毅。但是,當時的人並不看重他。”
(4)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出版的南陽市委宣傳部撰寫的《諸葛亮傳》壹書中,確定南陽臥龍崗為紀念地,襄陽隆中為耕地。書中第二章《耕南陽》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裏,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此渡過十個冬夏”。“小隆中其實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耕南陽’。”
(5)、1985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政府編。書中武侯祠壹節說:“(諸葛亮)隱居襄陽西龍。他耕田,研究史書……”"漢家後裔劉備參觀了隆中草堂."“孔明離開隆中,協助劉備進攻中原”“人們都知道,湖北襄陽的古龍中學是孔明隱居修煉之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我是壹介平民,獻身南陽...顯然,這裏所指的南陽是南陽郡,而不是今天的南陽市。後人於今日南陽建祠出幕。”這本書獲得了河南省地方誌優秀成果獎。
(6)1986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中州故事》。在“談南陽臥龍崗”壹節中說“其實諸葛先生真正的隱居地是在壹百多裏外的襄陽隆中。”本書作者王彪是新華社河南分社的記者。這本書是他深入采訪和廣泛學習的結果。
(7)1987年3月,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壹書也認定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諸葛亮紀念地”,是紀念性建築,不是故居。也有人說南陽武侯祠的“諸葛廬”是“贗品”,但因為諸葛亮有名,“南陽武侯祠也挺有名的”。
(8)1987《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旅遊指南介紹》也說:“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湖北襄陽附近)”,“劉備到草堂拜見諸葛亮”,“從此離開隆中輔佐劉備”。又說:“臥龍崗(南陽)武侯祠後面的草堂,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所建的紀念建築。”
5、(1),清末開始編輯1915完成初稿,1980,第壹次印刷《辭源》,關於隆中對山的命名。在湖北省襄陽縣西部。漢朝末年,諸葛亮在這裏建了居所。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2)辭海(1989),關於隆鐘山“在湖北省襄陽縣西部,漢水附近。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於此。”關於隆中對“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劉備在建安十二年三次到訪。"
(3)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譚棲祥主編的《中國歷史大辭典》。其中詞條“諸葛亮”說:“字孔明。年少寂寞,從叔宣到荊州,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隆中對》詞條說:“地名。在湖北省襄陽縣西部。《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引漢晉明清春秋:梁家在南陽鄧縣,襄陽以西二十裏,謚號隆中,就此。”《隆中對》條目說:“東漢末年,諸葛亮住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訪。"
6.“隆中對”是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最早的稱呼。南宋時期的學者孫在他的《儒林外史》詩中說“漢者歷來長,者素。”這可能是最早用“隆中對”命名這個“答案”的記錄。
此後,明朝萬歷年間學者楊士威在其著作《諸葛仲兀術》卷四《聯吳》中說,“衛詩據侯隆中雲:孫權三代居江東,可濟而不益。”答案在這裏也被命名為“隆中語”。
明末著名反清名將張煌言在《蜀懷》詩中說:“壹劍橫磨近十霜,搔頭望天狼。有幾次,我誤把客人帶走了,但我對姬閬充滿了蔑視。這本書失去了深紅色的灌溉,隆中對決定突出它。山河猶斷,試比興衰。”詩中“答”名為“隆中策”。
可見,“隆中”至少早在南宋時期就成為“答案”的名稱,此後,以“隆中”命名“答案”被歷代所公認。
“隆中對”壹詞最早的記載可能出現在元代。
清康熙年間刑部侍郎卞永玉曾提到“饒介四體卷”...《諸葛武侯隆中對》壹書的第二段在他的《格調古堂書畫集》(寫於康熙二十壹年,即公元1682年)中。饒介是元代的書法家。在他的作品《四體卷軸》中,收錄了《諸葛武侯龍鐘對》。清代康熙內閣侍郎高士奇(1645-1704)在《江村賣夏記》(寫於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壹書中也提到:“元仿四卷,紙長七寸三分,壹尺余。這兩個相同的記錄證明了元代有隆中對這個名稱。
明朝崇禎年間的學者姜燦在《杜少陵畫像》壹詩中寫道:“壯誌難酬,欲拒還迎,饑不擇食。”此後,“隆中對”壹詞被頻繁使用。
然而,“曹璐隊”的名稱直到清朝才出現。
綜上所述,從65438年到0800年,“諸葛亮在今襄陽以西獻身隆中”是壹個前後壹致的歷史認識。
7.臥龍崗壹詞最早在元代憑空出現在史書中,元代以前沒有歷史記載。
8.臥龍崗很多所謂的證明都是假的。比如清代出土的所謂“金諸葛獻與宋碑”就是假的!所謂“黃泉建武侯祠”是編造的謊言!所謂“隋朝碎石樓”連南陽當地的教育工作者都承認與諸葛亮無關。這些假貨證明的耕地能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