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虞城河上的浮橋散文

虞城河上的浮橋散文

朋友在網上貼了兩張照片,喚醒了我沈睡的記憶,讓我想起了常年躺在漵浦縣西湖口河上的浮橋。

好多年沒回漵浦了,好多年沒見過浮橋了。舊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了。不同的傳說讓我難以捉摸。壹開始不知道是誰建的這座浮橋。我不知道,它屢遭洪水襲擊,經歷了許多生死考驗,做出了太多偉大的貢獻。不知道為什麽以前的浮橋經常被沖走,後來的浮橋卻像泰山壹樣安全。我想弄清真相。

王炯華教授是壹位非常嚴謹的學者。他年輕時就讀於漵浦,成年後在武漢工作,壹生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他鄭重地告訴我,漵浦浮橋的始祖是陳將軍。它的主人在50年被誤殺後,也被洪水沖走了。後來黨和政府為陳先生平反,後來人們從美國回來感謝家鄉人民的委屈,又捐款重建。以後重建,為縣政府做貢獻。米誌華先生在漵浦土生土長,壹直在漵浦縣委工作。他出版和編輯了許多書。盡管處境不同,但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漵浦浮橋最初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康威將軍陳雅玲先生出資修建的。幾經整修,將為縣政府做貢獻。”都是文化名人,都是有理有據的。何先培先生和於景安先生的說法與秦坤先生查閱的《漵浦縣誌》記載壹致,稱是縣正陽南貨店於1943年所建。經過三次修復,全部由縣政府出資。壹切都與陳無關...

話是人說的,消息是人傳的,故事是人編的,縣誌是後人寫的。每個人都有記錯人物的可能,也有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故意自大的可能。我不盲目評論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也不輕率判斷誰對誰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不知道真相,我無法證明。就算考證出來了,人去樓空又有什麽意義呢?我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真實感受。

第壹次看到浮橋是在80年代。

那天去了師範學校,剛到漵浦,站在橋上倚著欄桿,看到壹條清澈的小河從東向西緩緩流過。河裏全是玉,由遠及近,閃著細密的鱗片。

在這遙遠的視線裏,有壹座酷似第壹張照片的浮橋,靜靜地躺在這條河上。沒有固定的橋墩,也沒有高拱。只見十幾艘木船,用木板撐起,像藝術家畫的千足蟲,仰面躺著,露出肚皮。木船壹頭方壹頭尖,停泊在水中。從遠處看,它就像壹顆子彈躺在玻璃表面。木枋粗細長短壹致,與木船對齊,綁上鋼纜,向兩端拉伸。像壹條又寬又長的子彈帶,掛在麗水大漢的腰上,壹頭拉著北,壹頭拉著南,緊緊連接著南北兩岸。

三面環山,城北綠樹成蔭,江水環抱。壹看就知道是風水寶地。其間是漵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機構、商人、人文眾多。壹排排高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緊緊擠壓著街道的兩邊。大小不壹,高低不同,風格各異的房子,把河邊封得嚴嚴實實。深河街,古巷,從老火車站到四平門前,綿延數裏。而參差不齊的吊腳樓就像壹個調皮的少女,有的把腿伸進水裏,有的把腳放在陸地上,把自己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自由地宣泄著個性...這壹切顯示了這裏的繁榮,構成了這座城市古樸美麗的風景。

城南地域廣闊,是城鄉結合部,是進出縣城的門戶,也是清朝愛國將領陳雅玲的故鄉。從南方到北方的人都要經過這裏。東買西賣的商品也從這裏流入流出。雖然剛剛納入城鎮的範疇,但也是壹個比較熱鬧的地方,房屋密集,人口眾多,有幾家工廠。

浮橋的出現成為了人間壹大美景,為城市南北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聯系。

但往事不堪回首,讓人心酸。

在此之前,麗水就像壹條巨蟒,橫臥在妳面前,擋住了道路。南北就像壹對鴛鴦,渴望緊緊相擁,但中間有壹根不可逾越的棍子。再比如位於銀河兩岸的織女和牛郎。他們可以凝視對方,但不能走進對方的身邊。據說這裏建過兩次浮橋,但經不起洪水的沖擊,只剩下壹片空曠的戰場。西邊有公路橋,但是距離遠,繞行不方便。人們過河時經常選擇渡船。但是等船是浪費時間。坐船不安全。每當洪水來臨時,不是渡船被洪水卷走,就是路人在此喪命。其中有四戶人家,三人不幸落水。打撈上來的時候,還緊緊抱著。親人的眼淚流進了河裏。河岸上,傳來悲傷的叫聲。

那時候還是很窮的。面對寬闊的河流,人們只能望著大海嘆息。他們真的很無奈,把希望寄托在縣委政府身上。

1985年,縣政府制定了城南發展戰略,在西湖口對面建起了商業街和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了方便交流,政府出資建造了十幾艘木船,買了木枋和鋼纜,建了兩個橋樁,建成了我們看到的浮橋,就像第壹張照片壹樣。連接南北,落水堤成了通衢。

白天,路人穿過碼頭,踏上顫巍巍的浮橋,走到對岸,既省去了等船的時間,又享受了快捷、舒適、安全。

入夜,兩旁路燈亮起,浮橋變成壹彎新月,從天而降,臥於水中。疲憊的人來到這裏,享受清風纏綿,享受雙月無聲的性愛,頓時疲憊消失,煩惱消解。婀娜多姿的女子走在橋上,婀娜多姿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宛如嫦娥在月宮中翩翩起舞,真是令人陶醉!

但可惜的是,浮橋只有把纜繩綁在石堆上的鐵柱上,才能穩固安全。橋修好了,沒人監管好。僅僅過了短短幾年,石堆就經受不住沖擊,坍塌了。鐵柱缺少保護,生銹了。電纜不堪磨損,散架了。木船和橋板漂浮在水面上,無法固定,跟著洪水,進入洞庭,越過長江,漂流到太平洋。

人民要求重建。但政府財政吃緊,壹時支付不起。這件事拖了好幾年。

時間就像壹個老人,步履艱難。每次走來走去,都牽掛著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心弦。

為了不辜負我們的使命,為了方便全縣人民,1999年,縣政府堅決提出,我們是人民的父母,再難也不能辜負人民的期望!於是從緊張的資金中撥出專項資金,重建壹座與上壹張照片壹模壹樣的新浮橋。

雖然新橋還在,但也是由同樣的四個主要部分組成。但縣政府主導科學規劃設計,吸取以往經驗教訓,采取了壹系列有效的管護措施,使大橋比以前更加寬敞、牢固、穩固、美觀。橋上建有三座燈塔,為過往行人指路。橋板雖然還是木制的,但是更寬、更厚、更長。裏面熬防腐油,表面塗防腐漆,上面釘壹塊堅硬耐磨的合金板。承重鋼船船體更大更長,浸防銹油,塗防銹劑。雖然還是用鋼索,但是鋼絲纏繞的更緊,內外防水防銹。沒有水,銹斑很難生長。最關鍵的是,在河兩岸起固定作用的鋼筋混凝土樁,有著又大又粗的底座,又長又粗的立柱,深深地嵌入土中,成為浮橋的主心骨。他們既穩又牢,拉著鋼船,拉著橋木。

現在洪水已經過去,水位已經下降。在堤岸上,有很高的洪水痕跡。在江面上,浮橋就像壹位慈祥的老人,沈默而安全。河水清澈見底,河田碧綠如藍。浮橋、碧水、綠草完美融合,讓人心曠神怡。

浮橋在縣城裏很矮,所以很不顯眼。如今有了高大華麗的鋼筋混凝土橋,就更不引人註目了。沒人給它唱贊歌,沒人推廣,百度也找不到專門的網頁。但像佛菩薩壹樣,真誠善良,歡迎眾生,不分性別、年齡、貧富、等級、職位,工、商、漁、農壹視同仁。它冒著風吹雨打,經受了壹次又壹次的沖擊,經受了艱辛和滄桑,付出了多少服務,發揮了多少作用,沒有張揚。老人壹踩,去醫院看病,保住了生命健康。中青年人努力工作,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和夢想。踏上它,走進教室的孩子,會成為國家的棟梁。翟耿佳走過它,並在漵浦組織建立了壹個秘密黨支部。舒新城通過它到了上海,編輯出版了《辭海詞典》。王穿過它到村體驗生活,寫下了長篇巨著。舒馨予老師從旁邊走過,“喚醒”屈原唱《九歌》,“邀請”向警予到漵浦。商家通過它向大眾提供了多少商品?農民工兄弟建了多少高樓...誰知道它日日夜夜承載了多少重量?

當我寫這篇文章,但我沒有寫建橋者的具體姓名時,王炯華教授告訴我:“在寫漵浦浮橋時,我不能不寫陳雅玲。因為他是漵浦浮橋的始祖。起草的時候別忘了挖井人。我們不能忘記他!

可能大家都想記住投資浮橋這件好事,但是不記得具體是誰幹的。可惜沒有考證不敢隨便寫任何人的名字。但我覺得不重要,因為做好事打動後人不是初衷。做好事的人對名利不感興趣。重要的是,從王教授的言傳身教中,我看到了大家對行善者的由衷敬意,看到了漵浦人的感恩,看到了漵浦人的真誠。是的,無論是陳先生還是正陽南貨店,無論是最初的建橋人還是後來的建橋人,無論是縣委縣政府還是普通老百姓,只要做了壹件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大家都會尊重。在我敬佩和感謝為修橋出力的人的同時,我也深深地敬佩和感謝王炯華教授、米誌華老師、何先培老師、於靜安老師和秦坤先生。他們都是我沒見過面的人,但是他們都那麽熱情,那麽真誠,那麽認真的幫我解答問題,不管是陌生還是看不起我。我覺得他們是浮橋精神的傳承者,各抒己見,傳播大愛吧?

自從我第壹次看到浮橋,28年過去了,現在我正在寫它。隨著漵浦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吊腳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壹棟棟高樓。拆除了老河街,築起了堅固美觀的防洪大堤。街道更寬了,商場也多了,火車站也搬了,高速公路和高鐵也要通車了。張家橋臭水溝已經填好了,還修了壹條寬闊的屈原大道。水漫村已經成為休閑度假的農場。縣城的規模擴大了幾倍,城南成了壹個繁華的城鎮。新建了幾座橋...但是這座浮橋被政府按照人民的意願保留了下來。至今,它仍躺在漵浦縣城的河邊,常年堅守崗位,春天享受暖風,夏天享受清涼,秋天寂寞,冬天親吻冰雪,早上迎旭日,晚上送夕陽,依靠鋼筋水泥柱的力量和大地深處的力量,用大愛迎送它。同時也成為了歷史和思想道德的教科書,從中我們或許可以讀到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