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麽要燒香拜佛?
在春節期間,許多忠實的男女會去寺廟燒香拜佛,祈求壹年風調雨順,平安無事,或生意興隆,身體健康。那麽,人在壹柱高香之後得到了什麽心安呢?在心理學上,祈禱是指人們為了在個人生活中獲得勇氣和力量,對某種外力或上帝的期待。祈禱包括占蔔、算命、抽簽、測字、看相。表面上看,祈禱帶來壹些虛幻的認知,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從本質上來說,祈禱帶來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讓人安心做事。從這個意義上說,祈禱可以讓人安心,但不能完全期待。人們需要對祈禱心理有以下三種認知。祈禱會增強對好運的期待,帶來精神上的慰藉,給人必要的安全感,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傳統。換句話說,祈禱能使人把理想寄托在神靈身上,把夢想交給神靈,這在壹定程度上可以驅逐內心的壓抑,減少認知失調。因此,人們在年初的時候在五臺山燒壹柱高香,感覺自己的願望得到了神靈的保佑,會讓人對壹年的好運充滿期待。社會學的剝奪理論認為,超自然信仰是人們應對社會不利的壹種心理應對手段,希望能為此提供壹個超自然的避難所,讓人在精神上感到安全。根據加拿大心理學家Darke和Freedman在2002年發表的壹項關於運氣的研究,雖然運氣通常被認為是壹種外在的、不穩定的因素,但對於其迷信的人來說,它可以成為壹種穩定的個人特質。這些人認為,通過壹定的努力(比如祈禱),運氣是可以控制的。換句話說,壹旦人們認定自己是幸運的,幸運就不再是壹個不穩定不可控的因素,而變成了個體的壹個穩定的特質。這種信念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感。Darke和Freedman的研究還發現,相信好運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對積極生活事件的預期。其中亞洲人比北美人更突出。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托德&;布朗在2003年發表的壹項研究表明,運動員的自我認同與迷信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換句話說,壹個運動員越有自我認同感,就越容易迷信,相信某種神的保佑。因為祈禱或迷信可以降低競爭焦慮,增強自我效能。托德& amp布朗的研究還發現,迷信對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運動員。所以,如果年初燒壹柱高香會讓妳精神煥發,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待,那何樂而不為呢?祈禱使人獲得儀式上的滿足。祈禱是壹種心理暗示,強化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其儀式上的滿足會大大增強這種效果。具體來說,在家裏默默祈禱,在寺廟等地祈禱,體現了真誠與真心的差距。在家祈禱,無見證,無儀式,其信息上傳不確定;普陀寺、車公廟等地的祈福,既有輔助,又有儀式,讓人覺得自己真誠的舉動會更容易上傳神靈,好運也會隨之而來。根據美國健康學者賈尼斯·貝爾·梅森海德(Janice Bell Meisenhelder)在2000年發表的壹篇文章,牧師的健康水平要比普通信徒好得多,這凸顯了祈禱的場合(教堂)的重要性。根據社會學家Francis和Evans在1996發表的壹項研究,對於2000多名12-15歲的青少年來說,在教堂祈禱明顯會比在家祈禱獲得更高的祈禱效果預期和生活滿意度。弗朗西斯和埃文斯得出結論,教會中的儀式滿意度是評價祈禱效果的重要指標。就這樣,我誠心去五臺山,據說那裏煙火茂盛,但茂盛的是妳祈禱的欲望。祈禱是好運的有力保證,但不是絕對的保證。祈禱雖然能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期待,但本質上是壹種迷信行為,是把成功歸因於外界因素的表現。而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內外兼修”,齊心協力。具體來說,雖然祈禱能讓人感受到神靈的庇佑,但沒有自己的努力,神靈也不會幫忙。正如壹句英語諺語所說,“天助自助者”。由此,把壹切都托付給上帝,無異於“傳播真理”,放棄自己應有的努力。所以“用青春賭明天”,到最後,沒有安全感。據說蘋果電腦掌門人喬布斯在癌癥治療時,有壹段時間突然愛上了自然療法,相信超自然力量,降低了藥物治療的強度。當他回來加強治療時,他已經無能為力了。所以,過年,香高,圖的是安心。但是真正的安心,還是要加上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