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關於如臯有哪些資料和歷史?

關於如臯有哪些資料和歷史?

如臯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 00′~ 32° 30′,東經120° 20′~ 120° 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河相望,北與海安縣接壤,東接如東縣,東南接南通市通州區,西接泰興市,西南接通州區。

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裏(不含長江面),人口1.422萬(2012)[1]。

;其中,市區80平方公裏,港區市區30平方公裏。

境內有長江岸線48公裏,主要河流有楊桐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剛船閘等。,全長180.8公裏。

[2]

如臯被國際自然醫學協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之鄉之壹。

截至2011年底,如臯1452800人中,百歲老人有270多人,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臯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萬多人。

地名來源

“如臯”這個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禮記》中的木簡和《左傳》中的竹簡。

據《太平宇宙》記載:“如臯港在縣城西北五十步,如臯村在左舷,故縣城得名。”

如臯港、如臯村之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而美,三年不言,不笑,故守如臯,射野雞得之,妻始笑。”

《十三經註》:“是高為澤,如去葉,作妻禦車慣為澤。

西晉的潘嶽,唐代的杜甫,北宋的蘇軾等等。

“如臯”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

“茹茹”:,“高”:水邊的高地。

如臯別稱羅高、洛水、高東。前兩句出自《射雉論》,後壹句出自西晉潘嶽《秋興賦》中的“更高東臥弄Xi”壹句。

縮寫昵稱

“如臯”這個名字起源於春秋時期。

歷史上如臯有壹些別稱和簡稱,列舉如下:

“如”,如臯的簡稱之壹,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史料中多有“汝堂”、“汝器”、“汝舉”等詞,戰國列禦口《列子》、《堯瑞》中也有“望其穴而貴如”等句。

比如古代的格言“行”是動詞,現在作為如臯的簡稱是名詞。

[5]

“高”,如臯的簡稱之壹,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時荀況的《荀子略》中有壹句話是“看其口,貴如貴也”。

按照新版《辭海》(1990)的說法,高:通“高”是指近水的沼澤和高地。

如臯的地理是“背鍋”,據史料記載:“1931年,黃淮泛濫,蘇北何麗霞各縣都是汪洋壹片,但如臯憑借地勢高,安然無恙”。

“高”作為如臯的簡稱,也常見於本市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高鑫橋”。解放前,如臯出版了《高寶》和《高明報》。

“高”也是全市機關、團體的約定簡稱。

[5]

“羅臯”源於《左氏春秋》“賈大夫射雉如入臯”的傳說。

明《嘉靖未央誌》載:“春秋時,說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他服從如臯,射山雞得之,妻始笑,即此處,故名如臯、羅高。

“羅高”作為如臯的別稱,在這座城市歷代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中,經常可以找到。如臯才子多以詩畫開荒,與茅碧江同時代的吳在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臯公子”。

[5]

“洛水”與“洛高”同源。

《太平宇宙》載:“縣城西壹百五十步有如臯港,港邊如臯村,今改名秀水港。

如臯歷史上曾是壹片沼澤,河湖支流密布,其中著名的有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溱湖、秀水港、萊文蕩等。

名水以雉雞聞名,如臯雉雞在歷史上頗有名氣,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常有。比如明初《驚現二刻,女士以花代木》壹文中,有壹句詩說:“聽說羅敷沒有丈夫,我卻願意養他。”他要拍2008年的如臯山雞,珍惜今天拍大媽的仆人。

“洛水”通常用於書畫作品的題字,有時也用作地名、校名。清漪人劉忠禹在王家的碑文中,有“洛水之東,有龍圖舊屋”壹句,又如舊時太乙城同仁堂,與“洛水之情,神仙之誼”聯系在壹起。

如今,汝城安定小學的前身是洛水書院,由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庭堅創辦。清漪人劉誌芬專門寫了《洛水書院賦》。

[5]

“Zepheasant”來源於“野雞水”的演變,在詩詞書法中偶有出現。如民國1926年任江蘇巡撫的韓(子時)在《五月道上的壹種書感》詩中說“齊白石謂之畜迷”。

當然,這個外號有點貶義。

[5]

“高東”源於西晉潘嶽《秋興賦》中“耕高東,肥美富饒”的句子。

唐代江都人李善在《文選註》中寫道:“水田高,東取其春。

《辭海》解釋:“高東指田野或高地。

“所以,潘嶽的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肥沃稻田春耕的情景,意境當然很美。

唐代,如臯、江都均屬揚州管轄,如臯在江都以東。因此,如臯的文人用“高東”這個詞來描述他們美麗的家鄉,具有詩意和明確的指向。

據說在春秋時期,長江以北屬於吳地懷壹,如臯因位於其東南角而被昵稱為“高東”。

“高東”常見於這個城市的地名、商號、流派名和住宅名中。

[5]

“金城”源於蘇北民歌:“金如臯,陰泰興。

9月1984,14,原揚州州委宣傳部長鄭多同誌在《遊如臯》壹詩中說:“古時候如臯是塊金子,比鄰泰興只叫銀子。

如臯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臯人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臯”的美譽。

“金城”在商品名稱中很常見。

[5]

“海陽”是如臯古縣城名稱的傳承,源於縣城的地理位置。

如臯稱海陽最早是在西周,當時如臯是海陽之地,劃歸揚州。

司馬遷《史記·西漢蘇秦列傳》記載:“東楚周霞有海陽。

“後來戰國秦時,如臯也是海陽之地。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郡,東晉安帝伊Xi七年遷置如臯縣,歷時131年。

[5]

“寧海”是如臯古郡名的傳承,今海安。

在古代,如臯曾經是如臯的壹部分。

寧海路如市,源於此。

“韻”源於如臯古地名。

春秋時期,中國有三個姓雲的地方,分別位於雲、魏、吳,而吳所屬的雲地就在今天的如臯東。

杜預註:“雲,發陽也。

《洛米路史》:“海陵東南有壹羊口,乃高北四十五裏李飛橋之地。

《如臯李法橋石碑》雲:“日頭只立,古稱楊法,今盧偉亡。雲為地,春秋有次。

"據清乾隆《統誌》記載,"利發橋又稱法口、法口亭、法口。

現已劃歸海安縣。

"[5]

“海陵”是如臯古郡的名字。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其侄劉濞被封為吳王,如臯歸吳王管轄,海陽改名海陵。

清嘉慶《魏楊誌》載:“因其地與海高,故名海陵。

《辭海》載:“海陵,古郡名,位於西漢。因地勢高,臨海而得名,轄今江蘇省泰州市。

漢武帝開國大典後六年,正式設立臨淮郡海陵郡。

如臯在東漢、三國(海陵縣幾經興廢,最後被吳人取代)、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等時期,都曾屬於海陵地區。

明太祖洪武元年,海陵郡入州,領如臯郡。

[5]

此外,如臯歷史上還有“廬山”等其他別稱。在臺北如臯同鄉會出版的《如臯文學》第壹輯中,柯新民的《如臯,中國第壹大縣》壹文說:“如臯有三個別稱:廬山、魯山、羅高。

[5]

組織系統演化

如臯距今1600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2500年。

[3]

如臯夏天屬於揚州。

如臯是周海陽之地。

春秋時期,如臯是吳國的海陽之地,吳國亡歸越南。

戰國時如臯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朝時,如臯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代稱海陵郡。

[2]

東晉時屬海陽郡,廣靈郡。

藝兮七年(411),廣靈縣分建陵、寧海、臨江、葡萄、如臯五縣。

北周廢葡萄郡,臨江郡入寧海郡。

如臯縣隸屬海陵縣。

隋朝,開九年(589),如臯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揚州總政(605年改為江都縣)。

唐朝大和五年(831),設如臯場,屬海陵郡。

南唐

如臯風景(12照片)

寶大十年(公元952年),如臯場升為如臯郡,屬臺州。

北宋初,如臯縣隸屬淮南東路泰州軍,屬中下郡。

元代如臯縣隸屬泰州府揚州道,升為上級縣。

明代,如臯屬揚州泰州。

清代康熙六年(1667),位於江蘇省,如臯屬江蘇泰州。

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臯縣先後屬蘇昌道和淮揚道。

1927,廢棄的公路在縣城得救了。

1933,屬於江蘇省第四行政監察區。

民國時期,如臯為壹等郡,與湖南邵陽並列為全國第壹大郡。

[6]

1938、19年3月,日軍占領如臯市,如臯縣先後向鮑莉、豐利、馬塘轉移。

1940年8月,新四軍東移至如臯西鄉,在蘆崗建立如臯縣。

5438年6月+10月,郡軍繼續東進至如臯東鄉接管* * *如臯郡* *。

11年10月下旬,馬塘鎮和平接管全國* * *如臯縣* *並分縣,東有如臯縣(如臯東鄉),西有如臯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臯西鄉晉升為如臯縣。

至此,原如臯縣被楊桐運河壹分為二。

自1941起,汝溪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9月21945,21,新四軍收復如臯市,如息縣改稱如臯縣,原屬如臯東鄉的如臯縣改稱如東縣。

65438+同年2月1,蘇皖邊區第壹行政區在汝城成立,轄如臯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臺縣(今泰州市)、泰興縣、東臺縣、臺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

[7]

1949 65438+10月28日,如臯解放。

12年5月,第壹行政公署更名為江蘇省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臯為所轄壹級縣。

[6]

1950 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升格為特別縣。

1953後歸屬江蘇省南通地區。

195565438+2月,如臯縣人民委員會更名為如臯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

1968後更名為江蘇省南通地區如臯縣,成立如臯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改名如臯縣人。

65438年至0983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臯縣隸屬江蘇省南通市。

3月1988,18經國務院批準,如臯縣如城片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全縣相繼獲批對外開放。

[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如臯撤縣建市,計劃單列市,省直管市,暫由南通人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城儀式。

[6]

古城門

如臯古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圈在裏面,看起來像古錢。

內城有玉帶河(城河、內城河)無城墻,有六門(獻春、薊縣、宣化、豐樂、北極、陳宮);外城有濠河(何澄河、外城河)和城墻,有四個城門(靜海門、澄江門、朱日門、公基門)和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

[8]

如臯古城池(8張)

1951年,城墻多處坍塌,城門狹窄,只有東水關完好無損。

為了進壹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景海門在原址逐壹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