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妳知道放人行善是可以有功德的,那麽妳自己去做,為了得到更多的功德,那麽這個功德就會被幹擾,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我懷的是“求功”得利之心。說白了還是為了自己。這就從根源上發現了“自私”和“利己主義”。所以這個功德會被擾亂,頭腦已經認定它是不潔的,是被汙染的,所以即使有功德,也是很有限的。
為了救死扶傷,我們不忍心看著那些生命被砍被炸的人,不忍心看著苦難的人受苦。趕緊幫他們脫離苦海,把那條要被打死的魚放出來,讓它過上好日子。這些用心是為了利益他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解脫苦難,所以功德自然寬廣,不求自己。自私越少,優點越多。
由此,我們就能明白“功德”是怎麽壹回事了。這取決於我們行為的意圖和目的。“為己”雖小,卻為眾生大。就像壹個男人幫助壹個陷入困境的漂亮女孩壹樣,這個男人的心思決定了他“助人”行為的性質是“積極的”還是“不正確的”。如果妳只想擺脫美女的痛苦,獲得快樂,那麽這才是真正的“善良”。而如果妳想幫助壹個美女,得到她的愛,那麽幫助別人就“不是壹件好事”。這個人很自私。
所以,壹顆清凈的心是關鍵,這需要練習。所以學習中有壹個概念很重要,就是“歸”。當我們意識到功德時,我們立即將功德“轉移”給眾生。從而避免自己的貪婪。如果妳不擁有它,就把它送給所有人。這樣,功德就更大了。因為我真的不占有,越不自私,功德越多,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