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忘記劉伯溫的真名劉基,溫柏是他的話。元武宗四年生於浙江青田(1311)。劉基的家庭背景其實是有壹些背景的。他的祖上是富戶(今江蘇省沛縣、豐縣),後遷居燕(今陜西省)。北宋滅亡後,劉基的第七祖是南宋初年的、榮國公、王,後“南渡”至長江以南。此後,劉氏壹家壹直生活在浙江。
劉基的父親劉為人正直,才華橫溢。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就和他的祖父劉浩壹起拯救了許多村民的生命。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起義軍相繼被元軍圍困。元朝統治者為了滅草,派浙東副使茍鐵兒到青田縣調查反元叛軍的情況。壹個漢奸提供線索,幫勾鐵爾建了壹個黑名單,準備上報朝廷打壓。這個消息讓劉伯溫的曾祖父劉浩知道了,勾鐵爾經過舞陽村時,以當地鄉紳的身份擺下了豐盛的酒席,留下勾鐵爾壹行在家休息。劉浩把茍鐵兒灌醉,偷了黑榜燒了,然後親自放火燒他的祖屋。他們假裝慌張,從火中救出了茍鐵兒。
茍鐵兒知道喝酒是個錯誤,但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並對劉家心存感激。青田縣人都很佩服劉犧牲財產和智慧救同胞的義舉,劉在當地的名聲也比較高。劉後來成為當時著名的儒生,從事教育事業。他四十多歲就生了劉基,所以視其為掌上明珠,特別重視這個兒子的教育。
年輕時,劉基就顯示出非凡的閱讀天賦。他不僅聰明,而且好學,被村民們稱為“神童”。據說少年劉基不僅讀了快書,而且有記憶壹切的能力。泰定元年(1324),14歲的劉基入郡(即官學)讀書。當時王教授的《春秋》是壹部晦澀、凝練、博大精深的儒家經典。初學者壹般很難讀懂,但他們只是讀了這本書,並不理解它的意思。而劉基不僅能默念兩遍,還能根據字面意思表達自己的觀點。王老師看到這裏大為驚訝,以為自己以前看過,於是又試了其他幾段,劉基回答問題如魚得水。老師很佩服他,暗暗稱贊他是“天才,以後壹定不是普通人!”“劉基沒花多少時間學壹本《春秋》經典。
《被利益集團拖垮的王朝》壹書中寫道:有壹次,劉基逛進壹家書店,被壹本天朝文獻吸引,於是站下來看。店主見他入迷,就上來搭訕。他在演講中,覺得這位年輕的學者有非凡的演講才能,打算把這本書送給他。劉基笑著說:“我也不瞞店家。我才看了半天,這本書就已經放進肚子裏了。”他流利地背誦了它。店主嚇壞了,以為遇到了轉世的諸葛亮。
太定四年(1327),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官學,師從滁州著名學者鄭復初學習理學,接受經學教育。劉基博覽群書,百家爭鳴都讀,尤其是天文、地理、兵法、數學。他有壹個特殊的愛好,致力於研究和思考,非常精通。在壹次訪問中,鄭復初稱贊劉基的父親說:“妳的祖先積累了深厚的美德,庇護了後代;這個孩子太優秀了,將來壹定能在妳家門口發光。”
不滿之風,四次罷官,據《明史?《劉基傳》記載,元四年(1333),23歲的劉基到元都(今北京)參加考試,壹舉考中秀才,被授予高安縣丞壹職。他是壹個清官,深受人民愛戴。後來省裏的大臣把他叫了上來,成了省裏的官。不久,劉基辭職走了。鄭錚九年(1349),升任江浙儒學副主任。因對禦史的勸諫和監督失職,被臺灣官方封殺,兩次遞上辭呈後退休。
後來,方國珍領導的農民起義在海上起義,政府無法制服他,所以省任命劉基為元帥府。劉基建議修建清遠等城墻來阻擋強盜,方國珍的勢頭被制止了。左丞相鐵力帖木兒向投降時,劉基提出方家兄弟是第壹批造反的,光懲罰後來的人是不夠的。方國珍聽了非常害怕,於是他派人去賄賂劉基。劉基不服。方國珍於是派人從海上到首都賄賂朝廷的當權者。朝廷隨後下詔安撫郭振,並授予其官職,但指責劉基專權。
據說在劉基最初不到20年的職業生涯中,有4次辭職經歷,這絕不是因為劉基自己做錯了,恰恰是因為他太正直了。用明史的話說,他之所以丟了飯碗,是因為他“背叛了敵人,不肯躲避強者。”他在做縣令的時候,為了爭取百姓利益得罪了當地鄉紳,不肯向惡勢力屈服,辭職了。江浙儒學副主任提拔他時,因奏報監督禦史失職得罪上司,再次被迫辭職。鎮壓方國珍起義也是如此。他沒有受賄,但在當時,官場被視為異類。最後被小人陷害,被別人排擠,做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劉基只能退休了。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元末昏庸的官場不適合野心勃勃的劉基。誠實正直和坦率只能使他處處碰壁。如果沒有元末之亂,他恐怕只能是壹個以官場為食,未能成大器的文人。
他退休了,回到了這個領域,但他沒有沮喪,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了寫書上。他最著名的書《漁翁》就是在那個時期寫的。
當然,總是金子在發光。二十年後(1360),在家閑了兩年的劉伯溫終於被朱元璋從鄉下挖了出來。
《被利益集團拖垮的王朝》壹書中提到朱元璋邀請劉伯溫出山。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是由另壹位學者朱升推薦的。朱升也是元朝的壹位功成身退的官員,與朱元璋是同鄉。他被請出山後,向朱元璋推薦了“金華四傑”。這四個人是劉伯溫、宋濂、張儀和葉晨。當時的朱元璋已經是元末農民起義軍中很有實力的壹個。和他壹起造反的大多是淮西老家的哥們,比如徐達、穆瑩。他們都是勇敢的人,但他們不善於審時度勢。朱元璋壹心想招募幾個賢士* * *謀大事。聽了朱升的話後,他指派專人邀請“金華四傑”來寧。對於四人的到來,朱元璋給予了足夠的禮遇。除了集體接待和宴請,他還分別與這四個人進行了談話。劉伯溫趁機直面朱元璋的“時事十八策”。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金華四傑”的加入是朱元璋殲滅群雄,最終贏得天下的關鍵因素之壹。事實上,劉伯溫是四個人中唯壹真正舉足輕重的人。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連太子都沒有稱,只是韓林兒手下的壹個軍帥。韓林兒稱帝,朱元璋也表示支持。大年初壹,中國軍帳中設立了壹個朝鮮皇位,朱元璋下令所有將領向皇位頂禮膜拜,唯獨劉伯溫不予理會。別人問他為什麽倨傲,他倨傲的說:“這是什麽(指韓林兒)牧羊人的耳朵?”消息傳到朱元璋耳朵裏,他帶著劉伯溫去問原因。劉伯溫直接告訴朱元璋:“妳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憑什麽服人?”
當時世界上有幾個國王,除了韓林兒,還有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朱元璋稱王已久,卻壹直不自信。最讓他不確定的有兩點:壹是他命中是否有“龍象”,二是最佳稱王時機。經過幾次長談,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專家。乞丐朱元璋相信占蔔和算命,劉伯溫的勸降被朱元璋奉為“神諭”。至此,可以有把握地說,劉伯溫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夢。
在謀士劉伯溫的幫助下,朱元璋自己創業。幾年間,他逐壹擊破農民起義軍,並於1368年在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大明王國。
也就是朱元璋,登基之後,開始轉變心態。他不再在打天下的時候把身邊的勇士和謀士都叫成兄弟,而是開始清除身邊所有能威脅到他權力的人。皇帝“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習慣性思維在朱元璋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原來對劉伯溫“我能審我用”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朱元璋不再把劉伯溫的話當成“神諭”,甚至開始有了壹些叛逆。有時候討論政見,劉伯溫想幫朱元璋說話,卻經常被朱元璋反駁。朱元璋問如何治理天下?劉伯溫說:“就是原諒。”朱元璋說:“妳的概括太空洞了。如果不做具體的事,妳覺得原諒有用嗎?”雖然此時的劉伯溫已被封為欽差大臣、禦史,但每天陪伴多疑的朱元璋並不容易。
當時的宰相李善長獨攬大權,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為李善長和劉伯溫壹直不和,所以朱元璋想借劉伯溫之手解決這壹大隱憂。劉伯溫知道,讓他出來收拾李善長,既是利用,也是考驗他的忠誠。壹旦他答應了,或許能減輕朱元璋的懷疑。但是,李善長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這個案子壹開,朱元璋身邊的開國功臣都會沒有安全感。劉伯溫絕不會做這種事。正因為如此,沒過多久,劉伯溫就辭職了。
劉伯溫出寺後去了哪裏?據說他隱居在家鄉青田縣,行事低調,甚至不願見縣令;還有壹種說法是他來到了嶗山,在那裏修行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