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歷法現在被稱為“農歷”,它遵循漢代的太初歷法(即“漢歷”),屬於陰陽結合的歷法。
陽歷是以太陽歷為紀年周期,主體是二十四節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用日晷測量正午太陽陰影的長度,以確定四個節氣:冬季至日、夏季至日、春分和秋分。春秋時期的史書記載了節氣。到戰國末期,有八個節氣,如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西漢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完整記錄了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鄧萍撰寫的《太初歷》正式在歷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農歷中,月份由月亮決定,每個月的開始是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新月”。每個月的長度可能是30號也可能是29號,12個月就是壹年。奇數,如1,3,...太陽年24個節氣中有23個是“結”,第二、第四和...24是“氣”或“中性氣”。因為太陽年周期與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壹致,所以將沒有中性氣體的月份設為閏月,數字與上月相同,稱為閏月。2012 5月21-6月18是閏四月,這期間只有耳朵節。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要“立月”,即確定壹年中的第壹個新月日是哪壹天。這就要說“支支年表”了,也就是每六十年壹個旬支十二支的年表。
現在公認的第壹個甲子是公元前2697年。那年冬至日,黃帝即位,命大臣大輻,以“甲子”為始,將該年標為黃帝元年。戰國末年,史本說:“榮成為歷,大輻為甲子”。
幹支年代法以冬季至日所在的月份為次月,依次為其他十二個分支。每個支脈對應從某個節氣(非中國精神)到下壹個節氣的24個節氣,起始時期由節氣的時間決定。
在夏朝,冬季至日月被用作日歷,從壹歲開始,但“正朔”是從銀月,即“尹正”開始的。夏後,商周將“正朔”分別提前至醜月和次月。直到漢武帝制定了《太初歷》,才恢復了夏朝歷法原有的月序,並壹直沿用至今。
現在,更復雜的日歷都顯示壹年的24個節氣,農歷和陽歷,以及壹年中的月份和日期。把它們放在壹起,妳就能看出區別了。
再來說說十二生肖。
壹般認為東漢王充所著《論衡》(公元86年)是最早的十二生肖記載。《論物衡》載:“陰,木,其鳥,虎。土,其鳥犬也。.....中午,馬也到了。子,鼠也。酉,雞也。毛,兔也。.....亥,貘也。不,羊也是。醜,牛也。.....第三,蛇也。沈,齊天也。”上面的引文中只有十壹生肖,缺少的是龍。《毒言》壹書也說:“陳為龍,斯為蛇,陳、斯在東南。這樣,十二宮圖就完成了。
顯然,先有陰,後有虎。生肖因地而異,天幹地支隨著節氣的變化而提升。
綜上所述,根據沿用至今的漢歷,立春所在的銀月的第壹天被定為農歷正月初壹,我們慶祝新年。因為太陽年和太陰年的開始並不完全壹樣,除非正月初壹是立春(比如1992,2038),那麽黃道十二宮遲早都要跟著地支和地支和立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