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春,袁世凱在英日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積極準備改帝制。8月,美國總統府顧問發表文章,聲稱共和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主張君主制。後來袁世凱的黨羽搞了個請願團,要改國體,5438年6月+10月,組成元吉國民大會,表決國體。
1915 12年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中華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
袁的專制行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反帝運動正在向縱深發展。65438年2月25日,唐、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布獨立,抨擊袁世凱背叛共和。保衛國家的戰爭爆發了。袁世凱放棄洪憲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國號,但仍想當中華民國大總統,起用段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統壹北方勢力,鎮壓南方起義勢力,但起義各省並未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患焦慮癥,同年6月6日因尿毒癥去世。
擴展數據
80年代改革開放後,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多元化。對袁世凱的正面評價逐漸增多。
首先,澄清了袁世凱告密戊戌變法、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刺殺宋和簽訂二十壹條等重大罪狀。其次,肯定了袁世凱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對中國近代化的積極作用,以及為維護國家主權所做的貢獻。最後發展成對袁世凱的正面評價。
有人認為,以前對袁世凱的評價完全是負面的,是對古人的苛求。對此,他們提出了壹些顛覆性的評價和見解。
朱曙光認為,袁世凱復辟“並非完全出於其個人主觀願望,而是有現實基礎的”,“袁世凱稱帝的危害性不能高估”;紀認為,袁世凱是國賊的論斷“違背基本史實”,這種“壹刀切”的歷史研究方法“必須拋棄”。
郭建林認為,“正是由於袁北洋政府的政治寬松政策,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壹代新文化巨匠脫穎而出;蔡元培成功轉型北大;邵飄萍和黃這兩個新聞巨頭,都有“獨家新聞”和壹篇關於時代的文章。革命報刊雨後春筍般湧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結社自由。
就連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北洋時代的成長,也與袁世凱北洋政府寬松的文化政策和社會改革不無關系。有學者高度評價袁世凱是“真正的改革家”。有學者稱之為“揚元抑孫”現象,認為這些觀點矯枉過正。
百度百科-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