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幹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和確立“十二月建”(節令)的特定節日。起初是由北鬥七星鬥柄的旋轉方向決定的。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壹周,為壹個周期,每個旋轉周期從立春開始,到大寒結束。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用“定氣”的方法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定空法”將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個15為1等份,每個1等份為壹個節氣,始於立春,止於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髓。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奏息息相關。它是古代先民遵循農耕季節,觀察天體運動,認識壹年四季、氣候、物候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不僅對農業生產起著指導作用,還影響著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
農歷通過歷史發展,吸收了幹歷的節氣作為歷法的補充,並通過“閏法”調整為符合回歸年,形成了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用手指打架;太陽到達經度330;每年公歷2月18-20。雨水和谷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壹樣,是反映降水現象和古代農耕文化的節氣。雨水節氣標誌著降雨的開始和降雨量的逐漸增加。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非常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地區依然陰寒,有些地方還在下雪,但開春前依然很冷;南方大部分地方春意盎然,壹派早春景象。
節氣雨過後,太陽的直射點從南半球逐漸逼近赤道。此時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增加,氣溫迅速上升。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逐漸向北推進,雨量逐漸增多,但雨量級以小雨或毛毛雨為主。在中國氣候學上,立春通常定義為每五天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那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