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9月26日,我在北京參加了騰訊的招聘,和面試官聊到了Tik Tok。我說:“Tik Tok為了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專門設計了壹個頁面展示視頻制作的教程。”面試官很感興趣,就問我“如果妳是Tik Tok的產品經理,妳會怎麽設計壹個機制來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當時我被迫給自己挖了壹個大坑,答案是錯的。妳可以想象,我掛了。
雖然掛了,但是面試官問的那個問題壹直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所以我很認真的把自己當成Tik Tok的產品經理,從“降低用戶學習成本”的角度去嘗試設計Tik Tok的產品功能。整個思考過程如下圖所示:
我首先拆解了學習成本的構成。在學習的過程中,用戶總會遇到壹系列的問題,而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必須將這壹系列的問題進行拆解,然後通過逐個擊破,逐步優化整個學習過程。
根據我的拆解,學習成本的構成如下:用戶的學習意願強嗎?用戶有教程嗎?用戶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嗎?用戶在學習過程中能得到反饋嗎?用戶的學習方式是否科學?用戶學習的時間有多長等等。詳情如下圖所示。
作為壹名研究生,從小學到現在,經歷了18年的學習。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有三個:有沒有高質量的教程,能不能得到專家的幫助,在學習過程中能不能得到持續即時的反饋。
把以上三個關鍵因素落地,就是我們學習的方式。固化學習風格可以成為產品功能。下壹章我會講學習方法和產品功能。
在開發學習方法和產品功能之前,我先定義壹下:原創電影,電影制作和制作路徑。細節如圖所示,此處不再贅述。這些定義將在隨後的解釋中使用。
教、學、練同步,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我的想象中,這種學習模式是圍繞著“教程”展開的,所以教程是我設計的第壹個功能點。
“教程”的主要信息有三個:原版電影、電影制作和制作路徑。學習者可以同時看到原片和影片,播放邏輯有兩種:
用戶在觀看教程的過程中,可以對原片進行串聯編輯,模仿視頻制作者的制作流程。制作過程類似於markdown編輯器。每壹次操作都會直接呈現結果,所見即所得,得到即時反饋。
回顧“課程”的信息構成:原片、拍攝、制作路徑,可以發現“拍攝”其實就是目前Tik Tok的視頻內容,我們看的每壹個視頻都是壹部電影。原片是用戶在制作視頻時拍攝/上傳的原始素材。
因此,無論是原版電影還是電影都是Tik Tok現有的模塊。生產路徑是壹個需要新設計的子功能。
結果好像工作量少了很多?呵呵...想多了。到目前為止,“教程”只是壹個孤立的模塊,具體的使用場景還沒有決定。所以業務流程、頁面邏輯、交互邏輯、原型還是空白。
不過這個功能點的想法暫時就到此為止了,這個坑暫時就留在這裏。接下來我就開個腦洞,挖個更大的洞。
著眼於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我構思了“教程”的功能點。但是,教程只是解決了學習效率的問題。如果用戶沒有學習的意願,這個功能也是盲目的。那麽,如何激發用戶的學習意願呢?在這裏,請允許我開個腦洞,挖幾個大坑。
從活動運營的角度,Tik Tok能否建立壹個周期性的視頻制作比賽,利用視頻制作愛好者的欲望(名聲、興趣、物質激勵等。)來刺激內容的生產和傳播(生產教程),進而刺激用戶的學習欲望,主動學習各種高端的視頻剪輯方式(消費教程)?
這個活動除了刺激生產、消費、交流、學習欲望,還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好處:打造IP、打造品牌、培養核心用戶、樹立行業口碑。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還可以利用選手來挖掘視頻剪輯人員的潛力,比如在制作視頻時收集選手的建議或意見,促進剪輯人員的叠代?還是用“教程”的子功能“制作路徑”來記錄選手視頻制作的過程然後優化視頻編輯器?
仔細想想,好像很牛逼。然而,打擊越大,需要填補的漏洞就越多。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想壹想就知道,如果產品經理真的開了這個腦洞,那離精疲力盡也就不遠了。就算沒累死,估計也會被開發和UI打死。
這篇文章純屬心血來潮,順便表達壹下被騰訊掛機的郁悶心情。
26號下午,面試結束後,我問面試官我有什麽缺點。她回答:“妳缺乏產品實習經驗,缺乏橫向專業能力。”當時我就不滿了:“妳指望壹個學校招生有多專業?”
不過,我現在能理解她的說法了。如題:挖個洞,填不填是個問題。現在,我在吹牛,腦洞大開,給自己和別人挖了幾個大坑。我就是這麽叫的。然而,妳能填平這個被吹挖的洞嗎?
恐怕不行。現在,我恐怕連壹個H5活動頁面都做不出來:流程能不能畫得完整嚴謹?頁面邏輯能整理出來嗎?交互邏輯合理嗎?登陸頁的原型能畫好嗎?問完這些問題,心裏還是有點虛。
但是心虛怎麽辦?讓我們收拾心情,練好基本功。
回想壹下,2065438年7月16日,我決定轉行做沖刺產品經理。2065438+2007年9月26日,我在騰訊的註冊被暫停。我才入行不到三個月,對吧?不到100天想進騰訊?為什麽我不能去天堂?恐怕腫了。
好吧,知恥而後勇,好好準備,以後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