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百多年前,這裏曾是清朝的按察使衙門。衙門坐北朝南,占地極廣。門前有壹條很深的巷道,右邊是南新街,左邊是成壽街和客家巷,對面是走馬街。民國以後,衙門被廢棄,走馬街前的這條深巷子裏,留下了許多窩棚和小店。在舊衙門的舊址上,建立了壹所中學。
以前的官場瞬間變成了市場,小商品市場就是在小商販的叫賣聲、店鋪的旗幟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嘈雜的人聲中形成的。
1924年春,成為四川巡撫的軍閥楊森進入成都。上臺之初,他拆除了原省法官衙門周圍的房屋,模仿西歐,改善市政,修建道路。這樣就修了壹條分為東、西、南、北四段的新路,十字路口還專門開辟了街心花園。
新路建成後,楊森敦請雙流縣前清朝陪審員姜為其命名。姜知道楊森喜出望外,就把這條新路命名為“韋森路”。這個街名看似有點異國情調,其實蘊含著寓意,意在揚名。當時,北洋政府授予楊森“韋森”稱號。
楊森在“統壹四川”戰役中被驅逐出成都,“韋森路”改為“春熙路”。為什麽改名為什麽春熙路?改名當然是為了去掉楊森和壹個春熙路的痕跡,但是有幾個說法。楊森戰敗後,江建議將“韋森路”改為“春熙路”。
著名書法家、詩人陳先生,曾擔任成都市市長王祖旭的秘書,以“溫暖,人來人往”之意命名此路,故街名為“春熙路”。
春熙路街心花園有壹座紀念碑,上面立著孫中山先生銅像,1928初建成。1943年,佘仲瑛任成都市市長時,認為銅像有些扭曲,特意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重修了壹尊。今天,花園裏的孫中山坐像是劉開渠的傑作。
“文革”運動開始後,春熙路於8月24日改為“反帝路”,1966。因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成為成都紅衛兵的主要聚集地,最後又改回“春熙路”。
擴展數據:
春熙路地理位置介紹:
春熙路位於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街道,涵蓋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東街以北、南新街、中心街及臨街區域,面積約20公頃。春熙路繁華,商業網點約700家,面積約22萬㎡,被業界譽為中國特色商業街。
百度百科-春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