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張學良死於美國2001。他為什麽要把遺產給美國?背後的原因令人咋舌。

張學良死於美國2001。他為什麽要把遺產給美國?背後的原因令人咋舌。

2001,10年6月4日,張學良在美國逝世,享年101。

張學良因為Xi事件被囚禁了半個世紀,此時已經是他重獲自由的壹年。

在後續采訪中,他坦言:“我從沒想過我能活到90歲。”

張學良以為自己會在囚禁中死去,從未想過自己會重見天日。

張學良晚年在美國夏威夷度過。

去世後,他將身家全部捐給了哥倫比亞大學,引起軒然大波。

為什麽不把他的財產留給孩子,或者捐給他出生的祖國?

張學良出生於上世紀初的1901,父親是張。

然而,在張致富之前,張學良跟隨母親在家鄉度過了貧困的童年。

直到1912,其父張左林逐漸成名,張學良的生活才逐漸好轉。

他也從家鄉的壹個小縣城到了省城奉天,過上了完全不同的富裕生活。

來到省城後,張學良在父親的安排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看著兒子長大成人,張也安排他在自己的部隊裏服役。

張想好好鍛煉兒子,不能沈浸在富家子弟的生活中。

在部隊服役兩年,張學良表現很好,沒有富家子弟的囂張。

兩年後,張學良考入東北三省軍事講堂。他在軍校期間表現出色,最終以炮兵師第壹名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張學良開始帶兵打仗。在兩次直接服役的戰爭中,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被提升為靖宇地區守備總司令。

他的父親張,如今是“東北大王”,日本人早就對東北三省虎視眈眈,提出要與張合作。

張燦·左林是如何做出這種賣國行為的?他堅決拒絕了日本人,而日本人懷恨在心,想暗殺張。

最終,日本人策劃了“皇姑屯事件”,張身受重傷而死。

張學良得知父親被日本人迫害,深感悲痛。

但此時他必須振作起來,接過父親肩上的擔子,成為東北省的保安總司令。

當時張學良只有28歲,被外界稱為少帥,也是對其軍事能力的認可。繼承父業的張學良沒有辜負各方的期望。

父親去世後,張學良選擇了給蔣介石發電報,他選擇了服從南京國民政府。

這個決定也導致了中國在形式上的統壹。

向南京政府投降後,張學良被任命為陸海空三軍副司令兼東北邊防司令。

在隨後的中原大戰中,各方軍閥都想挑戰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

在這場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軍閥混戰中,張學良的態度尤為重要。

各方軍閥都想拉攏張學良為己用。張學良深思熟慮後,選擇自謂有病,暫避葫蘆島。

中原大戰快結束時,張學良選擇參戰,支持國民政府。

至此,戰局已定,張學良成為這場戰役的最大贏家。

張學良幫助蔣介石打了勝仗後,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兩人的關系壹度親密如兄弟。

1931“九壹八”事變爆發時,日本人故意炸鐵路,把罪責栽在中國壹方。

並以此發動對沈陽的進攻,逐步入侵東北三省等地。

此時,張學良因為不作為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恥辱。

張學良也從過去風光無限的少帥,被民眾稱為“不抵抗將軍”。

對此,張學良說不出有多苦。他已經多次找蔣介石商量政策。

但當時蔣介石滿眼都是抵抗我黨軍隊,心思根本不在抵抗外敵上。

張學良每次請示,蔣介石都回復:絕不抵抗日軍。

張學良沒有接到命令,只好按兵不動,也因此錯過了抵抗日軍的最佳時機。

正是蔣介石的短視導致了整個東北的淪陷,東北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隨著日軍侵占我國土地,多方開始提出先停止內戰。

但蔣介石頑固不化,始終堅持“以和為外”的政策。

眼看國家危在旦夕,張學良多次進諫停止內戰,共同抵抗日軍,卻遭到蔣介石的斥責。

面對蔣介石消滅紅軍的命令,張學良越來越反抗。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他確實打不過自己人。

張學良開始接觸我黨。得知我黨願意中止鬥爭後,他決定與我黨合作。

張學良和周總理在延安會面,經過和諧談判,達成了共同抗敵的協議。

但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蔣介石的不合作。張學良經過深思熟慮,聯系了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和張學良壹樣,壹直主張積極抗日,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做出了重要決定。

這個決定也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壹個被囚禁多年,另壹個被殘忍殺害。

1936 12月12、張學良聯手楊虎城策劃了震驚中外的“Xi事件”。

65438+2月1日,蔣介石到達Xi安。他早已看出,張學良等人在消滅紅軍這件事上是消極應對的。

蔣介石公開宣布中央軍取代東北軍,繼續進攻紅軍。

張學良和楊虎城立即與他們的高級將領聯系,將在第二天進行軍事抗議。

第二天早上五點鐘蔣介石還在睡覺的時候,東北軍沖進蔣介石的臥室,想活捉蔣介石。

但蔣介石早已提前接到通知,迅速跳窗逃生。

蔣介石跳窗時也傷了背,但此時他不得不拼命沖,最後被東北軍俘虜。

蔣介石見張學良、楊虎城,大罵其野心,意欲造反。

張學良、楊虎城說,只是希望目前的大敵蔣介石能放下“先安外”的決定,團結我黨抵抗日軍。

此時蔣介石為了保命,不得不答應這個要求,盡管他並不願意這樣做。

被扣為人質的蔣介石不得不簽訂多項協議,並宣布:“停止壹切內戰,聯合抗日。”

宋美齡在南京得知此事,立即聯系各路部隊致電張學良,要求張學良盡快將蔣介石送回南京。

經過十多天的談判,張學良迫於各方壓力,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張學良帶著蔣介石上了回南京的飛機。

此時的他並不知道這壹點,他失去了半輩子的自由,從壯年被囚禁到暮年。

65438年2月26日,蔣介石剛到南京,立即下令拘留、軟禁張學良。

眼看抗日戰爭打響,張學良鋃鐺入獄,無法上陣殺敵,心中十分難過。

張學良原來的夥伴於鳳至得知丈夫被囚禁,多次要求釋放張學良,但始終沒有成功。

在宋美齡的幫助下,於鳳至留在了丈夫身邊,但最終她不得不因病去美國看病。

這時,張學良的紅顏知己趙四小姐來到他的身邊,陪伴了他幾十年。

到1945抗日戰爭結束,日軍全面投降,外敵消滅,蔣介石又開始與我黨鬥爭。

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國民黨逐漸衰落。眼看新中國即將成立,蔣介石退守臺灣省。

我以為等蔣介石去了臺灣省,張學良就能重見天日了。

但蔣介石下令將張學良帶走,關在監獄裏,可見他對張學良當年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毒之入骨。

張學良隨國民黨去了臺灣省,遠離大陸,這輩子再也沒有踏足大陸。

張學良繼續在臺灣過著被囚禁的生活,幸好有趙四小姐陪伴,照顧他的日常生活。

1975年4月,蔣介石因心臟問題病危,致電其子蔣經國解釋善後事宜。

談到張學良,他交代:“切記不要放虎歸山。”

蔣介石死後,他的兒子蔣經國繼位為父,並遵照父親的遺言,繼續囚禁張學良。

此時,張學良已被囚禁近30年。

他知道他這輩子再也不會自由了,他的余生將是壹只籠中鳥。

然而,令張學良驚訝的是,蔣經國竟然走在了他的前面,蔣經國死於1988。

後來上臺的不是蔣家,而是李登輝。

1990年,張學良終於重獲自由。此時,他已經90歲了。他從來沒有想到他會活到今天。

在張學良被囚禁的那些年裏,為了於鳳至,他與於鳳至離婚,並與趙四小姐結婚。

然而,於鳳至從未放棄張學良。她在美國治好病後,開始在生意上打拼。

於鳳至在商業上積累了數千萬家產,這壹切都是為了給張學良做準備,而她多年來從未放棄拯救張學良。

得知張學良終於獲得自由後,身患重病的於鳳至渴望見到他。

但最終,於鳳至沒有等到這個失蹤了幾十年的人帶著遺憾在美國死去。

於鳳至死前給張學良留下了壹千萬美元的遺產。最後的願望只有壹個,那就是和張學良葬在壹起。

張學良站在於鳳至的墓前,於鳳至的墓碑上刻著“張於鳳至”。

於鳳至壹直認為自己是張學良的妻子,盡管他們已經離婚多年。

面對這個被自己辜負的前妻,張學良內心充滿愧疚,忍不住在墳前痛哭。

張學良重獲自由後,不想在困了幾十年的臺灣省生活,也回不了東北老家。

他的後代都在美國長大生活,張學良也去了美國度過余生。

由於留下的幾千萬美元和張留下的財產,張學良在美國過得很好。

然後,張學良最後的決定震驚了國內外。他把他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了哥倫比亞大學。

當時外界得知這個消息都是壹片嘩然。張學良為什麽沒有把自己的遺產留給後人?

據說是因為張學良的後代在外國長大,接受了西方教育。

張學良的大部分遺產都是有歷史價值的藏品,後人不了解東方文化,恐怕不會珍惜。

張學良壹生跌宕起伏,被囚禁了半個世紀。他很清楚“每個人都是無辜的,但他是有罪的。”

他不希望自己的後代步他的後塵,只想讓他們過上平淡安穩的生活。

對此,外界還是有看法的。既然不是留給孩子,為什麽不選擇捐給國家?

其實在美國的那些年,張學良並沒有想過回國,然後回到東北老家。

但由於他當年的“不抵抗”,東北失守,他壹直很內疚,在這種煎熬中生活了很多年。

在重獲自由時的生日會上,張學良曾當著眾多媒體的面說:“我是罪人。”

張學良還說,東北淪陷後,日軍已將他的財產歸還張學良。

張學良當眾拒絕:“妳要還,就還給我們東三省,比妳們日本三島還大。”

他說這是日本的恥辱。回想起來,只有無盡的仇恨。

張學良自知有罪,自嘲為秋後的螞蚱,蹦跶不了多久。

他放不下東北,但也回不了東北。

選擇向哥大捐款可能還有另外壹個原因。

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們對中國近代史很感興趣,多次采訪張學良。

張學良在采訪中看到了他們的誠意。後來,哥倫比亞大學也提議為張學良設館。

張學良壹直擔心中國藏品的擺放。得知哥倫比亞可以妥善安排這些藏品,他選擇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

到2001年,張學良已經是百歲老人,身體越來越虛弱。

壹次生病治療後,張學良覺得自己大限將至,於是打電話給家人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給哥倫比亞大學。

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後代沒有反對,也坦然接受。

2001,10,1年6月4日,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逝世。

為了救亡圖存,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少帥毅然選擇了諫兵。

結果,他被監禁了54年。最輝煌的時候,他被禁錮在壹個世界裏,再見太陽也是垂死掙紮。

張學良對國家的貢獻值得銘記。

任何時候都應該牢記,國家利益高於壹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