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石井,有千年歷史,被稱為“北京敦煌”、“世界佛經奇觀”。
那麽,為什麽北京房山雲居寺的《石經》被視為佛教文化、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瑰寶呢?
房山雲居寺石經的千年故事,要從隋朝說起。
隋朝大業時,經歷了兩次滅佛困難的靜琬和尚,想起佛陀所說的“末法時期”,為眾生命運擔憂,說“教法不滅,人不可修果”。
於是,靜琬出家,走遍天下,來到北京房山。“將來無佛之時,留作經文,開開眼。”
房山寺重霧靄,寺居雲中,故名雲居寺。在這裏,景灣艱難地做起了刊刻石經的生意。
石景山
他刻制《華嚴經》、《維摩詰經》、《勝利經》、《涅槃經》等佛教經典數十年,直至去世。
北京房山石景山藏經洞
歷經40余代僧人,歷時1100余年,將1122部佛經鐫刻在14278塊石碑上,封存在石景山藏經洞和雲居寺洞內。
北京房山石景山藏經洞
從隋朝到清朝,房山石經是最高級別的皇家工程。清康熙年間,高僧傑伯“依古刻碑”,刻碑豎立在雲居寺佛堂前,地穴旁。
至此,房山石由千年刻石完成。
2
佛教之寶,文化之寶
房山《石經》碑帖
房山石經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圖書館,有1122部佛經,3572卷,近3000萬字。
《般若經》、《大寶濟經》、《大渡王經》、《四十華嚴》、《魔壇經》、《寶雲經》、《佛家遺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光宗寶光明經》、《梵天經》、《阿彌陀佛經》等佛經壹應俱全。
房山《石經》碑帖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紀念碑首尾相連,它可以延伸25英裏。因此,房山石井也被稱為“石井長城”。日本著名佛教學者藤谷龔俊曾說:“萬裏長城是為保衛國家而建,方山石經是為保衛佛教而刻。”
房山《石經》碑帖
房山石經不僅是佛教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化歷史的寶貴遺產。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歷史和經典的重要資料,其學術、文化和歷史價值不可估量。
學術泰鬥季羨林曾稱贊:“雲居寺是北京的敦煌,敦煌是甘肅的雲居寺。兩者都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文化瑰寶。”
房山石井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房山雲居寺與《詩經》文化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房山《詩經》最早版本可能是隋代大藏經。
換句話說,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大藏經》,也是世界上唯壹的壹部。因此,石經可以校勘後世所刻藏經中的錯漏,意義重大。
董其昌的《寶藏》壹書
原來,房山石經就是這樣壹件稀有非凡的佛教文化瑰寶。難怪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專程來延續刻經生意,在藏經六孔上題寫“寶”字。
房山石井
明代道教禪師嚴也曾寫下《望石經洞》詩:“石穿山,連峰吐金玉。”“朱盜墓五千卷,華嚴百師譯。萬公怕絕滅,鐵筆寫蒼石,補丁寫大熊座Eta,每壹個字都太古風。不是壹代人,需要萬人。”“有明得功,幹坤配德。宣揚佛法是很棒的,我的弟子也能做到。"
三
千年輝煌,莊嚴於世。
考古學家發掘房山石經
1956是釋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紀念。在周恩來總理的支持下,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對房山石刻經卷進行調查、挖掘、印刷和整理,作為紀念大會的獻禮。
據史料記載,房山石經是“壹藏於山,壹藏於洞”。經過三年多的努力,考古人員在九個藏經洞和雲居寺南塔前的藏經洞中發掘出方山石經,使藏經重新煥發了鼎盛時期的光彩。
考古學家發掘房山石經
1980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開設中國佛教圖書館和文物博物館,成立“房山詩經研究組”,對房山詩經進行校對、編目、分類和系統研究,先後編輯出版了《房山詩經》、《房山詩經碑刻集》、《房山雲居寺詩經》、《房山詩經研究》等專著,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資料。
趙樸初老居士
65438-0985,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時任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被北京市政府力勸為雲居寺修復委員會名譽主任。
房山石井擴建
趙樸初先生深以為然:“恒心千年,石經之寶,天下之最。過去住在雲中的何魏冉保護著這些文物。壹旦喪鐘煙斷,石碑空留人間。今日盛世有緣份,願觀眾重拾莊嚴。”
趙樸初先生為《房山石經》題詞。
1987 10應日本佛教界的要求,在日本京都舉辦了“中國方山石經拓片展”,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使世界各地的石雕專家和公眾對雲居寺石經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房山石井拓本回藏碑
1999年9月9日,為更好地保護石經,防止風化,中國佛教協會會同北京市政府、中華慈善總會及相關單位,將房山雲居寺石經歸還西藏。
房山石經歸藏地宮。
趙樸初先生撰寫的《房山石經與遼金碑刻埋藏頌》:“遼金珍寶,出現的正是時候。平版流通,輕騰尺弦。我願在內心深處,永遠珍惜我的祖先。功過現圓,歸故土。”
房山石井
時隔多年,方山石經再次“走出國門”,來到“壹帶壹路”上的“佛國”緬甸,讓世界再次認識到中國佛經的這壹文化奇跡。
(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